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混杂纤维活性粉末混凝土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4 00:23

  本文选题:混杂纤维 + 活性粉末混凝土 ; 参考:《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摘要】:为了研究高强钢筋混杂纤维增强活性粉末混凝土(Hybrid Fiber Reinforced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HFRPC)抗剪性能,进行12根HFRPC梁抗剪试验,变化参数包括:剪跨比、配箍率、箍筋强度、箍筋放置角度和纤维掺量等。试验结果表明:混杂纤维显著改善了RPC梁的抗剪变形能力,使梁由脆性剪切破坏变为延性破坏,粗聚烯烃纤维有效阻止了临界斜裂缝的扩展,峰值荷载后承载力下降缓慢,梁斜裂缝条数增多、宽度减小;剪跨比为3.5时,发生了以斜拉破坏为主的剪切破坏;剪跨比增加,承载力下降;高强箍筋屈服,配箍率由0.42%提高到0.64%时,剪跨比为1.5、2.5和3.5,抗剪承载力分别提高22.1%、7.1%和8.1%,再增加配箍率对抗剪承载力的增强作用不大;钢纤维体积率由1%提高到2%,抗剪承载力约提高17.0%。采用现有规范计算梁的抗剪承载力会导致过于保守;法国规范是针对RPC建立的公式,但离散系数大,斜拉破坏时计算值偏不安全。首次提出了剪切韧性指数的概念,以表征混杂纤维增强RPC梁的剪切变形能力和韧性;基于塑性理论,在抗剪承载力公式中首次引入塑性剪切系数,以考虑混杂纤维阻裂、桥联作用和剪跨比对剪切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hear resistance of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Reactive Powder reinforced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 (HPC) reinforced with high strength reinforced hybrid fiber, the shear tests of 12 HFRPC beams were carried out. The variation parameters include: shear span ratio, hoop ratio, stirrups strength, stirrups placement angle and fiber conten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brid fiber improves the shear deformation ability of RPC beams significantly, and makes the beams change from brittle shear failure to ductile failure, the coarse polyolefin fiber effectively prevents the critical diagonal crack from spreading,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decreases slowly after the peak load. When the shear span ratio is 3.5, the shear failure is mainly caused by cable-stayed failure; the shear span ratio increases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decreases; the high-strength stirrups yield, and the hoop ratio is increased from 0.42% to 0.64%. When the shear / span ratio is 1.5% and 3.5%, the shear bearing capacity increases by 22.1% and 8.1%, respectively, and the increase of hoop ratio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strengthening of shear bearing capacity, while the volume ratio of steel fiber increases from 1% to 2%, and the shear bearing capacity increases about 17.0%. Using the existing codes to calculate the shear capacity of beams will lead to too conservative. The French code is a formula established for RPC, but the discrete coefficient is large, and the calculation value is not safe in the case of cable-stayed failure. The concept of shear toughness index is propos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characterize the shear deformation ability and toughness of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RPC beams, and based on the plastic theory, the plastic shear coefficient is first introduced into the shear bearing capacity formula to consider the crack resistance of hybrid fibers. The effects of bridge action and shear span ratio on shear capacity and deformation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8032)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31103110017)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8142005)
【分类号】:TU528.5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于秋波;刘立新;谢丽丽;冯辉;;HRB500级钢筋某试点工程的经济分析[J];建筑科学;2009年09期

2 徐海宾;邓宗才;陈春生;陈兴伟;;超高性能纤维混凝土梁抗剪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毕远志;陈季斌;张大林;邵伯;;喷射纤维混凝土在深井地下空间支护应用关键技术[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S2期

2 庞学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防治措施探讨[J];工程与建设;2008年03期

3 赵斌;张亮;彭春林;;大口径薄壁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16期

4 梅国栋;段文付;;混杂纤维在混凝土基体中的掺加工艺及强度关系研究[J];安徽建筑;2015年01期

5 陈朝霞;李雪;戎贤;;HRB500钢筋机械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6 黄俊;姜弘道;陈瑛;许小兵;;短纤维及混杂纤维砂浆轴向拉伸试验研究[J];混凝土;2006年12期

7 岑国平;朱志远;王硕太;马国强;;道面合成纤维混凝土性能的试验与比较[J];混凝土;2008年06期

8 赵军;李晓龙;杨久俊;;纤维梯度分布混凝土的抗弯性能[J];河南科学;2006年01期

9 朱江;赵国藩;李士恩;李丽娟;郭永昌;;钢纤维增强钢丝网混凝土T形梁的抗弯试验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赵顺波,李凤兰,高润东;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电杆的研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莹;李平;温卫国;钟小峰;;固特丝(G.T.S)改性聚丙烯网状纤维在国防坑道工程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夏广政;夏冬桃;;混杂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深梁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A];第十二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周俊;陈尚建;谭寰;侯发亮;;顺德君安富华酒店增层改造加固设计[A];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九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铀;戴良发;张红晓;付小敏;;特厚冲积层冻结井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A];第十二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高丹盈;李翔宇;杨淑慧;;高温后纤维矿渣微粉混凝土的弯曲性能[A];第九届全国纤维水泥制品学术、标准、技术信息经验交流会暨中国硅酸盐学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分会纤维水泥制品专业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中国硅酸盐学会房屋建筑材料分会建筑结构与轻质板材专业委员会三届一次会议论文资料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晨飞;氯盐环境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耐久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长永;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性能与叠浇梁受弯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雪;HRB500钢筋机械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昕杨;环保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性能的试验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3 Gao Rundong;钢纤维混凝土电杆的生产工艺、受力性能以及工程应用[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5年

4 李伟;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搅拌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梁晓烨;水性渗透型无机防水剂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6 董立坤;2010版规范修订对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影响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7 曹勇;局部高掺量钢纤维混凝土复合梁抗弯力学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8 王磊;聚丙烯纤维和石粉对机制砂砂浆基本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4年

9 高杰;碳纤维-水泥乳化沥青砂浆加热带设计与微波除冰功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10 何勇;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抗弯性能试验研究[D];西华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海宾;邓宗才;;超高性能混凝土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J];世界桥梁;2012年03期

2 徐有邻;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合理选择[J];建筑结构;2000年07期

3 赵顺波,赵国藩,黄承逵;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梁斜截面承载力试验和计算方法[J];土木工程学报;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量;鞠丽艳;胡春花;;混杂纤维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6年04期

2 黄忠;;混杂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J];福建建筑;2008年10期

3 潘慧敏;贺丽娟;;混杂纤维混凝土耐高温性能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09年10期

4 徐蓉;白建文;;混杂纤维混凝土理论综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08期

5 陈猛;郭莎;卢哲安;任志刚;邹尤;;混杂纤维混凝土疲劳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0年09期

6 宁博;欧阳东;易宁;鲁刘磊;易承波;潘攀;吴亭亭;;混杂纤维混凝土在地铁管片中的应用[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1年01期

7 王海超;刘校源;;较高韧性混杂纤维混凝土弯曲抗拉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1年04期

8 李永鹏;嵇绍华;何锐;陈拴发;;细集料对混杂纤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混凝土;2013年06期

9 夏冬桃;周博儒;刘向坤;杨应平;;低掺量三元混杂纤维混凝土轴拉性能试验[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1期

10 李习波;焦楚杰;高俊岳;王龙;艾武波;;混杂纤维混凝土研究进展[J];低温建筑技术;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明晖;刘逸平;黄小清;汤立群;;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弯曲疲劳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潘炳衡;刘逸平;汤立群;黄小清;;混杂纤维混凝土冲击压缩特性的试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黄忠;;混杂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A];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及其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鞠艳丽;张雄;;混杂纤维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黄忠;郑芸芳;;混杂纤维混凝土强度性能研究[A];高性能砼与高性能减水剂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元元;徐礼华;徐浩然;;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强度试验研究[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7 史文革;田稳苓;王晓伟;张海辉;;混杂纤维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焦红娟;刘丽君;史小兴;;混杂纤维在喷射混凝土中应用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李晗;高丹盈;赵军;;高温后混杂纤维高强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A];第十二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杨礼明;余红发;麻海燕;;高性能混杂纤维增强膨胀混凝土的硫酸镁应力腐蚀[A];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全国混凝土新技术、新标准及工程应用”学术交流会暨混凝土质量委员会和建筑材料测试技术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尤志国;混杂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式构件的弯剪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胜兵;混杂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深梁受剪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衍伟;混杂纤维混凝土高温和碳化性能试验研究[D];华侨大学;2009年

2 李琳;混杂纤维混凝土抗弯性能的细观力学分析[D];广州大学;2011年

3 梅国栋;混杂纤维混凝土抗裂性能试验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4 孙丽;混杂纤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三元叠加法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3年

5 喻林;混杂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孙海燕;混杂纤维混凝土性能的试验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杨成蛟;混杂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常佳伟;混杂纤维混凝土弯曲疲劳特性试验研究及预测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宁博;混杂纤维混凝土试验研究及其在地铁盾构管片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2年

10 邹尤;混杂纤维混凝土弯曲疲劳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74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974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3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