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支撑布置形式对多重抗侧力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6-10 17:43

  本文选题:混合结构 + 支撑布置形式 ; 参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摘要】:多重抗侧力混合结构是通过楼板将半刚性连接钢框架、屈曲约束支撑钢框架和混凝土芯筒连接起来协同工作的多重抗力体系.为了比较不同支撑布置形式对该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设计了5个方案的三维多重抗侧力混合结构,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模分析.通过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研究了支撑布置形式对结构变形的影响;基于能量反应的抗震性能分析,从结构整体滞回耗能占比和滞回耗能分配关系两个角度,分析了支撑布置形式对结构滞回耗能的影响.探讨支撑不同布置方式的优劣,为多重抗侧力结构体系设计提供依据.
[Abstract]:Multi-load lateral force composite structure is a kind of multi-resistance system, which connects semi-rigid steel frame, buckle-constrained braced steel frame and concrete core-tube to work together through floor slab. In order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bracing arrangements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a three-dimensional multi-load lateral force resistant hybrid structure with five schemes was designed.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 was used to model and analyze the structure. Through dynamic elasto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under rare earthquake, the influence of bracing arrangement on structural deformation is studied, and based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ergy response, from two angles, the proportion of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of the whole structure are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bracing arrangement on hysteretic energy dissipation is analyz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ifferent arrangement modes of bracing are discusse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multi-counteracting lateral force structure system.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JM7286)
【分类号】: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亮;李国强;汪利;;水平荷载作用下新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简化计算方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2 贾明明;张素梅;吕大刚;蒋守兰;;抑制屈曲支撑布置原则对钢框架抗震性能的影响[J];工程力学;2009年07期

3 陆铁坚;秦素娟;罗应松;余志武;;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拟动力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9年03期

4 张劲;王庆扬;胡守营;王传甲;;ABAQUS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验证[J];建筑结构;2008年08期

5 彭观寿;高轩能;陈明华;;支撑布置对钢框架结构抗侧刚度的影响[J];工业建筑;2008年05期

6 李国强,周向明,丁翔;高层建筑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哲锋;地震能量反应分析方法及其在高层混合结构抗震评估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作周;周剑;侯建群;任宝双;;上下层插筋连接预制混凝土空心模剪力墙有限元分析[J];工程力学;2017年01期

2 冯玉龙;吴京;孟少平;;屈曲约束支撑框架的支撑布置原则研究[J];工程力学;2016年12期

3 梁建文;徐晓慧;周德玲;赵华;;天津市某商业大厦超限高层建筑静力弹塑性分析[J];工业建筑;2016年12期

4 禹海涛;李龙津;曹春艳;段科萍;张帆;;考虑内部预制结构的盾构隧道抗震性能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年S2期

5 周剑;任宝双;侯建群;;预制混凝土空心模剪力墙受剪性能有限元模拟[J];建筑结构;2016年S2期

6 韩春;李青宁;姜维山;;带现浇楼板钢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拟动力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6年04期

7 杨磊;申波;周世明;何智;谢宗言;;新型斜柱转换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6期

8 邹建奇;钱坤;刘国豪;;剪力墙对墙柱梁节点受力性能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北方建筑;2016年02期

9 史本龙;毛小勇;;火灾后型钢混凝土柱滞回性能试验及有限元分析[J];建筑科学;2016年11期

10 袁明;袁晟;颜东煌;;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塑性损伤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6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孙敏;村镇滞变型滑移隔震建筑的隔震机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李冰;摩擦摆支座的隔震桥梁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胡义;地震激励下在役RC框架结构力学行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陈逵;基于地震能量输入历程的RC框架损伤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5 牟瑛娜;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的Pushover分析及减隔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赵明生;基于能量原理的中深孔台阶爆破振动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何利;框架结构基于能量的试验和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8 常磊;结构地震能量反应分析及其在超高层巨型框架结构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9 李明;近断层地震动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徽;张国伟;赵健;张扬;;防屈曲支撑加固既有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07期

2 郭彦林;张博浩;王小安;姜子钦;;装配式防屈曲支撑设计理论的研究进展[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1期

3 周勇超;李亮亮;李子青;;钢-混凝土组合梁界面滑移效应变分法求解[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4 刘寒冰;马辉;刘天明;张云龙;;竖向集中荷载作用下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解析解[J];中国公路学报;2010年04期

5 尧云涛;肖汝诚;;考虑空间效应的钢-混凝土组合梁单元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8年03期

6 陆铁坚;许军;;高层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混合结构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7 贾明明;张素梅;;采用抑制屈曲支撑的钢框架结构性能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8 梁兴文;邓明科;张兴虎;田士峰;;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墙性能设计理论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7年05期

9 李检保;吕西林;卢文胜;赵斌;侯光瑜;陈彬磊;;北京LG大厦单塔结构整体模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6年02期

10 沈国庆;陈宏;王元清;石永久;;支撑形式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庆轩,熊仲明,李菊芳;框架结构滞回耗能在结构层间分配的计算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李应斌,朱军强;某厂房纵向框架-剪力墙模型试验研究及滞回耗能规律探讨[J];工业建筑;2002年11期

3 肖明葵,白绍良,赖明,刘纲;基于滞回耗能的抗震结构最大位移反应[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王丰;李宏男;;基于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结构滞回耗能估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刘哲锋;沈蒲生;;高层混合结构滞回耗能比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2期

6 龙小燕;许欢欢;宋林波;许萍;;基于性能的抗震框架位移及滞回耗能反应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9期

7 盛明强;刘建成;刘颖;;考虑场地类别与强震持时的滞回耗能谱的特征分析[J];地震研究;2007年02期

8 刘哲锋;沈蒲生;;高层混合结构滞回耗能分布规律的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5期

9 孙国华;顾强;何若全;方有珍;;基于滞回耗能谱的钢板剪力墙结构性态设计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11期

10 罗晓碧;赵明生;池恩安;帅海乐;;爆破振动特性对滞回耗能谱的影响研究[J];爆破;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肖明葵;王肖巍;边江;;抗震框架结构位移和滞回耗能响应随结构损伤的变化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2 肖明葵;刘纲;;结构的滞回耗能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赵明生;池恩安;梁开水;康强;魏兴;;段药量对滞回耗能谱的影响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工程爆破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4 田洁;田伟;;填充墙框架-剪力墙结构地震滞回耗能特性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5 杨伟;夏坚;张力;张伟;叶健;;抗震结构填充墙滞回耗能分析及损伤评估[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集(Ⅱ)[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盛明强;基于滞回耗能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2 肖明葵;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位移及能量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3 李坤;高层建筑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和地震损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希杰;远场地震下K型偏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2 胥奇;高强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桥墩的抗震耗能研究[D];南华大学;2016年

3 董德立;基于能量方法的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付亮华;基于能量平衡的抗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5 王杜;基于能量的桩—土—结构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反应分析[D];湖南大学;2014年

6 蒋蝶;基于滞回耗能的Pushover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李永强;基于滞回耗能的Pushover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09年

8 龙小燕;Pushover方法改进加载模式及加载方式的讨论[D];重庆大学;2010年

9 蒋松佑;平面框架(杆系模型)能量分析和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徐广洋;多高层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地震能量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04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004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6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