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楼板空间RC框架夹心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选题:传统节点 + 夹心节点 ; 参考:《建筑结构》2016年24期
【摘要】:有关抗震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节点核心区浇筑与柱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从而形成传统节点,但这会产生支模困难、施工缝难以处理、施工质量不易保证等问题。节点核心区浇筑与梁板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当梁柱混凝土强度相差超过2个等级时形成所谓的夹心节点,则可能解决这些问题,但其抗震性能尚不明确。为了研究夹心节点与传统节点抗震性能的区别,对2组4个分别相差3个与4个强度等级的传统节点与夹心节点进行了低周往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除梁柱相差4个强度等级的夹心节点发生节点区剪切破坏外,其余3个试件均发生梁端弯曲破坏;在中低轴压比条件下,当梁柱混凝土强度之比小于1.5时,节点区可直接采用与梁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浇筑;夹心节点的梁端承载力、梁纵筋粘结锚固能力、变形及耗能能力略低于传统节点。
[Abstract]:The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requires that concrete with the same strength grade as the column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joint to form the traditional joint, but this will lead to the difficulty of supporting the formwork, the difficulty of handling the construction joint, and the difficulty of ensur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When the concrete with the same strength grade as the beam-slab is placed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joint, the so-called sandwich joint may be formed when the strength difference of the Liang Zhu concrete is more than two grades, but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concrete is not clear. In order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seismic performance between sandwich joints and traditional joints, two groups of traditional joints and sandwich joints with 3 and 4 strength grades were tested on low cycle reciprocating test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am end bending failure occurs in all the other three specimens except for the sandwich joints with four different strength grades of Liang Zhu, and when the strength ratio of Liang Zhu concrete is less than 1.5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Concrete pouring with the same strength as the beam can be used directly in the joint area, and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beam end, the bond and anchoring capacity of the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the deformation and the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sandwich joints are sligh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joints.
【作者单位】: 北京工业大学工程抗震与结构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8039,51421005) 教育部学术创新团队“土木抗震减震”和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项目资助
【分类号】:TU375.4;TU35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邢国华;刘伯权;吴涛;;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受剪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1年05期
2 刘建伟;李英民;杨治洪;夏洪流;单亮;;空间RC框架夹心节点与传统节点抗震性能对比试验[J];工业建筑;2009年02期
3 应力;宋长波;刘永光;宋波;倪允扬;;不等强混凝土框架节点受力性能[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4 徐斌;程懋X;张美励;钱稼茹;;核芯区混凝土强度低于柱的框架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6年06期
5 余琼,李思明;核心区和柱混凝土强度不等时节点的性能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越;闫维明;张加宾;侯立群;张瑞云;;带楼板空间RC框架夹心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6年24期
2 田建勃;史庆轩;王南;王朋;潘秀珍;;基于软化拉-压杆模型的小跨高比钢板-混凝土组合连梁受剪承载力分析[J];工程力学;2016年05期
3 闫维明;侯立群;陈适才;张瑞云;齐越;;双向荷载作用下空间夹心节点受力性能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6年05期
4 刘伯权;高佳明;刘喜;黄华;黄凯;;基于神经网络的钢筋混凝土节点抗剪计算[J];世界地震工程;2015年04期
5 闫维明;侯立群;张瑞云;齐越;;钢筋混凝土框架夹心节点受力性能与施工处理方法研究进展[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5年06期
6 潘立;;混凝土结构偏梁框架节点构造研究[J];建筑结构;2015年22期
7 魏春明;尹景耀;赵星海;赵强;陈建华;;高强混凝土框架结构中节点抗震性能[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10期
8 张瑞云;闫维明;张加宾;陈彦江;侯立群;齐越;;RC框架空间夹心角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5年04期
9 张建;崔永富;;高强度无收缩灌浆料在结构加固工程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5年01期
10 郭月容;;不同强度等级梁柱节点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安徽建筑;2014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涛;邢国华;刘伯权;白国良;黄华;;钢筋混凝土框架变梁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0年10期
2 刘钊;吕志涛;惠卓;王景全;贺志启;;拉压杆模型在混凝土梁桥中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10期
3 李英民;刘建伟;郑清;夏洪流;赵腾飞;江正;;高剪压比钢筋混凝土框架夹心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 傅剑平,张川,白绍良;钢筋混凝土抗震框架节点各机构传递剪力的定量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05年01期
5 余琼,吕西林,陆洲导;框架节点反复荷载下的受力性能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0期
6 白国良,李红星,朱佳宁;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4年04期
7 陆新征,江见鲸;用ANSYS Solid 65单元分析混凝土组合构件复杂应力[J];建筑结构;2003年06期
8 刘翠兰,肖良丽,彭建;高强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分析[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吕西林,郭子雄,王亚勇;RC框架梁柱组合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1年01期
10 季韬,钱在兹,庄一舟;配筋钢纤维混凝土宽扁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洪斌;钢筋混凝土梁柱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吴涛;邢国华;刘伯权;;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中节点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J];工业建筑;2009年10期
3 段建中,何利;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扁梁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4 陈昌宏;马乐为;单建;黄莺;吴敏哲;;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J];工业建筑;2007年02期
5 蔡建国;朱洪进;冯健;刘亚非;黄利锋;;世构体系框架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6 张宽权 ,王宝珍;单层工业厂房排架节点抗震性能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80年04期
7 钱冬江,蒋永生,梁书亭,燕国强;正交钢骨砼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江苏建筑;2002年01期
8 刘建伟;李英民;杨治洪;郑清;;平面RC框架夹心节点与传统节点抗震性能对比试验[J];建筑结构;2009年04期
9 吴涛,李红星,朱佳宁,白国良;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及设计计算方法[J];建筑科学;2003年04期
10 刘建伟;李英民;杨治洪;夏洪流;单亮;;空间RC框架夹心节点与传统节点抗震性能对比试验[J];工业建筑;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洪光;吴转琴;尚仁杰;;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十一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蔡建国;朱洪进;冯健;;低周反复循环荷载作用下世构体系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程浩德;;考虑剪拉比影响的预应力扁梁内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顾欣;王岩;;浅析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5 刘海峰;王全;郭涛;;影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因素[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6 秦新刚;徐明;;P—Δ效应对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7 陈明;高鹏;;带垫板的双肢C形钢斜节点抗震性能分析[A];第三届全国钢结构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施卫星;朱伯龙;杨续义;;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简体与环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9 邹昀;林晖;马卫强;;具有自复位功能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10 刘春阳;李振宝;高等利;;钢筋混凝土框架空间节点抗震性能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治洪;RC框架夹心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傅剑平;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3 杨文伟;管桁结构搭接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丹飞;人工模拟酸雨环境下腐蚀RC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祥;RC框架偏心夹心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许立明;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顶层端节点抗震性能试验及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江正;采取改进措施的夹芯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何微;钢筋混凝土框架错层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张保亮;RC框架变梁异型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7 郭宝军;空间角钢骨架加强节点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8 陈勇;无粘结预应力砼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02年
9 孔德利;135°L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异形柱节点抗震性能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3年
10 韩艳丽;预制管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分析[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24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02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