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传统木结构榫卯节点模型化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5 06:36

  本文选题:传统木结构 + 榫卯节点 ; 参考:《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传统木结构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组成部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榫卯连接是木结构区别于其他形式结构的标志性特点。榫卯节点属于半刚性连接,它使得木结构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消能作用。建立木结构节点区恢复力特性模型对发展木结构抗震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木结构节点区恢复力特性与木材嵌压摩擦机理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摩擦对榫卯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选取透榫、半榫、银锭抱肩榫和大头榫四种典型节点,通过改变榫卯节点侧面的紧密程度来改变榫头和卯口的摩擦力,分别采用松木和杉木制作试件。通过对不同松紧程度的试件进行低周往复试验,研究各类节点的抗震性能。试验得到了各类型的宽松、适中、紧密节点的破坏形态、弯矩-转角滞回曲线、弯矩-转角骨架曲线、刚度退化规律、节点变形能力、耗能能力、拔榫量和节点应变等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透榫的破坏形式主要为榫头横纹压屈和榫头折断,半榫的破坏形式主要为榫头拔榫,银锭抱肩榫的破坏形式主要为榫颈和榫额处横纹压屈,大头榫的破坏形式主要为榫头拔榫和卯口劈裂。所有试件梁、柱基本无变形。各节点的滞回曲线均呈具有明显捏拢效应的反Z形,节点的承载力、耗能能力和转动刚度基本上为透榫最大,银锭抱肩榫次之,大头榫又次之,半榫最小。木结构榫卯节点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除透榫以外,其他类型节点的极限转角基本上大于0.11rad。银锭抱肩榫节点由于其特殊的构造,拔榫量较小。随着榫卯节点紧密程度的增大,节点的承载力、耗能能力、转动刚度、拔榫量增加,变形能力降低。基本上,松木试件的刚度、承载能力和耗能能力较杉木试件更好。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wooden architecture is an outstanding part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s unique in the world. Tenon joint is the landmark characteristic of wood structur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forms of structure. The joint of tenon and joint belongs to semi-rigid connection, which makes the wooden structure have good anti-seismic energy dissipation func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velop the seismic theory of wood structure by establishing the restoring force characteristic model of the joint zone of wood struc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toring force in the joint area of wood struc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riction mechanism of wood embed, so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friction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joint. Four typical joints of tenon, half tenon, silver ingot with shoulder tenon and large head tenon are selected. The friction between tenon and joint is changed by changing the compactness of the side of mortise and joint, and pine and Chinese fir are used to make the test pieces, respectively.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various joints was studied by low cycle reciprocating test of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tightness. Various types of loose, moderate, tight joint failure patterns, moment-angle hysteretic curve, moment-corner skeleton curve, stiffness degradation law, joint deformation capacity, energy consumption capacity, are obtained. Tenon and joint strain and other seismic performance.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forms of tenon and tenon are mainly tenon and tenon fracture, half tenon is mainly tenon and tenon, and the failure form of silver ingot with shoulder tenon is mainly tenon neck and cross line buckling at the mortise forehead. The main failure form of mortise is mortise and mortise. All the beams and columns have no deformation. The hysteretic curves of each joint show an inverse Z shape with obvious pinch effect. The bearing capacity,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and rotational stiffness of the joints are basically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silver ingot shoulder tenon, the large head tenon and the half ten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tenon and tenon, the ultimate corner of other joints is basically greater than 0.11rad. Because of its special structure, the toning capacity of silver ingot shoulder joint is small. With the increase of tenon joint tightness, the bearing capacity,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rotational stiffness, tenon and tenon capacity of the joint are increased and the deformability is decreased. Basically, the stiffness, bearing capacity and energy dissipation capacity of the pine specimen ar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hinese fir specimen.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6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篇首语[J];世界建筑;2002年09期

2 樊承谋;木结构在我国建筑中应用的前景[J];木材工业;2003年03期

3 王金元;木结构建筑为奥运场馆添绿[J];森林与人类;2003年12期

4 沙晓冬;木结构建筑的生态思考[J];四川建筑;2004年03期

5 于群,杨晓慧;木结构建筑的回归与发展[J];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吴兴意;我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J];建筑工人;2005年07期

7 刘雁,张建新,周宝国,环志中;现代木结构建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初探[J];江苏建筑;2005年03期

8 周海宾,费本华,任海青;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历程[J];山西建筑;2005年21期

9 郝春荣;木结构建筑在中国——从中西方木结构建筑的对比看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前景[J];新建筑;2005年05期

10 刘杰,赵冬梅,田振昆;现代木结构建筑在上海[J];新建筑;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石志泉;;木结构建筑的养护和装饰[A];第六届中国木材保护大会暨2012中国景观木竹结构与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12橡胶木高效利用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孟繁兴;钟川人;;谈古代建筑木结构加固阻燃技术——兼议故宫的防火[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一辑)[C];1996年

3 方东平;俞茂捫;;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与保护研究——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4 王永兵;张伟;王建功;王双永;;木结构建筑组合墙体生产线设备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葛安祥;谢剑;杨建江;张爽;;房屋类木结构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晖;;比较中日木结构建筑中的檐高与檐出的比例关系[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7 张伟;杨建华;金征;;木结构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检测装备现状[A];第十一届全国人造板工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黄宝成;贾媛媛;;浅论木结构在大庆绿地金融中心售楼处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9 吉英年;周峰;;木结构在大跨度建筑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石志敏;周乾;张学芹;黄占均;夏荣祥;卓媛媛;徐超英;;汶川地震古建筑木结构震害研究——已加固构架[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六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云江;我国木结构建筑市场前景看好[N];建筑时报;2004年

2 杨帆;加拿大欲占领中国木结构建筑市场[N];中华建筑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任欢欢;木结构建筑:还住宅节能与环保[N];中国建设报;2006年

4 彭哲晖邋唐丽;木结构建筑受到业界热捧[N];中华建筑报;2007年

5 记者 孟苗邋实习生 仝美超;长治元代前木结构建筑单体数量162座[N];山西日报;2008年

6 薛秀春;加拿大为四川地震灾区建造可持续木结构建筑[N];中国建设报;2008年

7 王民;河北将与加拿大合作推广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N];中华建筑报;2009年

8 丁洪美;节能减排推动传统木结构走向复兴[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9 记者薛秀春;木结构建筑技术让未来更加绿色[N];中国建设报;2010年

10 记者 迟诚;小木屋平民化还有多远[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施煜庭;现代木结构建筑在我国的应用模式及前景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2 高大峰;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及其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3 孙正军;竹材的分级与应用[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春荣;从中西木结构建筑发展看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前景[D];清华大学;2004年

2 刘康;现代大跨度木结构建筑的建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瑞峰;新型木结构建筑技术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4 林冬勇;木结构变形监测与节点损伤识别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5 张联霞;传统木结构榫卯节点模型化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6 王之怡;中国木结构民居的结构类型与空间特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7 付雨竺;20世纪遗产建筑木结构劣化定量分析与修复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8 李天华;殿堂型古建筑木结构试验及力学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9 龚瑜;现代木结构建筑之屋顶构造系统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熊玉林;中国国情下的现代木结构建筑[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650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0650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d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