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出租车客流的特大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识别——以苏州市为例
本文选题:出租车客流 + 多中心 ; 参考:《城市问题》2016年10期
【摘要】:目前,对城市多中心的认知主要是将其理解为功能集聚的“点”,而特大城市的空间尺度较大,功能集聚点无法描述出其结构性特征。本文假设特大城市的多中心具备“独立成市”的特征,即多个中心可分别为相应的城市次区域提供完备的中心职能,中心内部由复合功能片区集聚成为“中心区域”。基于上述假设,设立了判别多中心的3个条件,并运用出租车客流对苏州市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苏州城区范围内存在4个中心区域的结论。这4个中心区域具有紧密联系,并承担着其腹地的中心职能。未来,苏州应基于该4个中心区域合理安排城市的布局和功能。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ognition of urban multi-center is mainly to understand it as the "point" of functional agglomeration, but the spatial scale of mega-city is so large that the functional agglomeration point can not describe it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it is assumed that the multi-center of mega-cit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dependent city", that is, the multi-center can provide complete central function for the corresponding urban sub-reg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inner of the center is gathered from the complex functional region into the "central region". Based on the above hypothesis, three conditions are set up to distinguish multi-center,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Suzhou urban area by taxi passenger flow is carried out, and the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re are four central areas in Suzhou urban area. These four central regions are closely linked and assume the central function of their hinterland. In the future, Suzhou should arrange the layout and function of the city based on the four central area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战略研究室;
【分类号】:TU984.2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士谋;李广宇;燕月;陈爽;陈振光;;我国特大城市协调性发展的创新模式探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同德;;我国特大城市要做减法——以北京为例[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3 黄匡时;;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东京经验及其启发[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4 段积仓;郭虎林;;宝鸡特大城市发展战略初探[A];宝天论坛论集[C];2013年
5 郑志瑛;;特大城市定位研究——以邯郸市为例[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003/200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 于长明;吴唯佳;;走向强可持续的弹性战略——特大城市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应对[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雪芹;杨伟;谭勇;廖和平;;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探讨——以重庆市壁山县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8 陈新光;夏禹铖;;中国特大城市的社会风险防范[A];国家治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12年
9 杨俊宴;吴明伟;;中国特大城市CBD交通路网模式量化研究[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维益;;徐州矿区矿井水资源城市化的实践及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颖奇;三年后岳阳将成特大城市[N];岳阳日报;2012年
2 记者 孙晓陵 通讯员 陈玉薇;凝聚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正能量[N];三峡日报;2013年
3 记者 孙国丞;视察调研我市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建设情况[N];内江日报;2013年
4 记者 曹阳;在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中再立新功[N];三峡日报;2013年
5 记者 刘紫荣;全力支持特大城市建设[N];三峡日报;2013年
6 本报评论员 刘敏;特大城市的桥梁限行[N];长江日报;2013年
7 记者 刘紫荣;用心用情用力建设好现代化特大城市[N];三峡日报;2014年
8 高甜;全球特大城市发展面临哪些挑战[N];文汇报;2007年
9 本报评论员 赵民望;特大城市过度扩张病根在哪里[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明海;特大城市“建城”方案:大小均顾 民生同步[N];四川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卢刚;中国特大城市镇域经济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6年
2 陈瑛;特大城市CBD系统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若婷;结构性矛盾视角下缓解特大城市住房压力的公共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周勇;特大城市非中心城区刑事犯罪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李红;特大城市跨界居住空间生产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王雅明;攀枝花市构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思路与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5 曾青;绵阳构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胡德平;中国特大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制度供给的模式构建与能力提升[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
7 刘曦;我国特大城市TOD策略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8 熊国瑞;宜宾构建百万人口特大城市战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9 曹大贵;特大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及其调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翠兰;特大城市的生态环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11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11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