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岩石不等长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及起裂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0 07:28

  本文选题:不等长共线裂纹 + 相互作用 ; 参考:《岩土工程学报》2015年04期


【摘要】:天然岩体中含有数量众多的裂隙且绝大多数为不等长裂隙,而那些具有一定尺度和规模的主控裂隙对岩体稳定性起决定作用。为研究不等长裂纹相互作用规律及主控裂纹起裂规律,基于Kachanov法,推导了远场受力的两条拉剪不等长共线裂纹的尖端应力强度因子表达式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裂纹间距对裂纹相互作用的影响;通过最大周向应力准则,计算了单轴受拉时不同裂纹倾角的主控裂纹起裂角,绘出理论断裂准则曲线;推算滑动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对含不等长裂纹的类岩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当裂纹间距大于等于小裂纹长度时,小裂纹对主控裂纹的起裂几乎无影响;主控裂纹起裂角只与裂纹角有关,单轴受拉时,起裂角随裂纹角增大而减小,单轴受压时,起裂角随裂纹角增大而增大;当裂纹倾角小于30°时,起裂临界荷载急剧增大。
[Abstract]: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fractures in natural rock mass, most of which are unequal in length, and those with certain scale and size of the main cracks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rock mass stability.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law of unequal length crack and the main control crack initiation law, based on Kachanov method, The expression of stress intensity factor at the tip of two tension shear collinear cracks with unequal length is derived, and the influence of crack spacing on crack interaction i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maximum circumferential stress criterion is used. The main crack initiation angles of different crack inclination angles under uniaxial tension are calculated and the theoretical fracture criterion curves are drawn. The stress intensity factors of sliding cracks are calculated and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are carried out on rock like specimens with unequal length crack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crack spacing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length of the small crack, the crack initiation angle of the main controlled crack is only related to the crack angle, and the initiation angle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rack angle when the crack spacing i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the length of the small cra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the initial crack angl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rack angle, and the critical load increases sharply when the crack inclination angle is less than 30 掳.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4208,U136120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3CB227903)
【分类号】:TU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朱哲明;汪元;周章涛;李碧雄;谢和平;;脆性材料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断裂破坏准则[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8年05期

2 陈宜周;;无限平板中的多裂纹问题[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84年04期

3 李银平,王元汉,肖四喜;岩石类材料中压剪裂纹的相互作用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4 张平;李宁;贺若兰;徐建光;;不同应变速率下非贯通裂隙介质的力学特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5 李廷春;吕海波;王辉;;单轴压缩载荷作用下双裂隙扩展的CT扫描试验[J];岩土力学;2010年01期

6 蒲成志;曹平;赵延林;张向阳;衣永亮;刘业科;;单轴压缩下多裂隙类岩石材料强度试验与数值分析[J];岩土力学;2010年11期

7 赵延林;万文;王卫军;王敏;彭青阳;;类岩石材料有序多裂纹体单轴压缩破断试验与翼形断裂数值模拟[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从严;;加锚岩体力学效应的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贾东远,阴可,李艳华;岩石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J];地下空间;2004年02期

3 王贵虎;杨德传;何廷峻;;三软煤层巷道支护方式的优化设计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年03期

4 焦雪峰;张文杰;康天合;;节理岩体强度及其破坏机制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1期

5 张洪鹏;史俊伟;张新国;江宁;李杨杨;;岱庄煤矿巷道Y型交叉点支护技术实践[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2期

6 张电吉,夏述光;爆破动应力对岩质边坡损伤破坏作用机理[J];工程爆破;2004年03期

7 邓华锋;李建林;王乐华;;系统锚杆对边坡岩体加固效果的数值模型试验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5期

8 章青;陈爱玖;李珍;卓家寿;孙学毅;;基于界面元法的改进压力集中型锚索作用分析[J];工程力学;2008年04期

9 刘湘萍;杨敏;李春超;;模拟高温下裂隙岩体锚固实验[J];广东建材;2011年09期

10 方创熙;;超前锚杆加固围岩的机理分析[J];广东科技;2008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宁;;某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围岩劈裂破坏范围预测[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0)[C];2010年

2 王慧娟;张建海;彭薇薇;佘鸿翔;;黄金坪尾水洞叉管段围岩稳定和加固措施研究[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3 施龙青;于小鸽;尹会永;魏久传;朱鲁;刘同彬;;“下四带”理论及其在底板突水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煤炭学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论坛文集[C];2008年

4 唐昊;朱哲明;李碧勇;王蒙;周志荣;;共线裂纹在压缩载荷下破坏准则的实验研究[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国新;;用多裂隙理论研究多裂隙岩体的破坏特性[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6 刘红亮;栾茂田;;加锚岩体锚固效应的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伍佑伦;王元汉;胡建华;;基于断裂力学的岩体强度探讨[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明;唐红梅;祝辉;;危岩主控结构面压剪断裂机理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徐建伟;郑求才;刘立欣;;浙江丽龙高速公路K87高边坡防灾处置[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郑求才;郑求才;刘立欣;徐建伟;毛斌;;复杂地质结构岩质高边坡灾害处治[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同彬;深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及锚固围岩变形机理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2 郭保华;循环加载下岩石裂隙变形与渗流的试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马海春;锚固洞室抗爆能力现场实验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杨文东;复杂高坝坝区边坡岩体的非线性损伤流变力学模型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王唤龙;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受力机理与防腐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黄伟;矿井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8 杨海清;裂隙岩体动态损伤局部化机理的理论及应用[D];重庆大学;2010年

9 于小鸽;采场损伤底板破坏深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建秀;腐蚀损伤岩体中的水化—水力损伤及其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建武;含单一天然弱面岩石试样的力学特性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吕海波;岩石三维内部裂隙扩展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怀玉;锚固岩土边坡支护效果的评价方法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汪磊;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5 杜飞翔;糯扎渡水电站大跨度高边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刘向飞;块体理论在LPG地下储库围岩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7 文志武;围岩锚固机理及锚固参数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陈思阳;大断面黄土隧道稳定性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9 蒲成志;单轴压缩下类岩体裂隙材料断裂破坏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胡浩;山区公路滑坡灾害的研究与防治[D];中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黎立云,车法星,卢晋福,刘大安;单压下类岩材料有序多裂纹体的宏观力学性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葛修润 ,任建喜 ,蒲毅彬 ,马巍 ,朱元林;Real-in time CT test of the rock meso-damage propagation law[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1年03期

3 朱哲明,谢和平;裂纹表面承受均布载荷时的应力强度因子及裂纹张开位移的边界配位法[J];计算力学学报;1997年02期

4 张庆伦;赵延林;刘杰;杨泉;杨少强;;剪切作用下类岩石断续裂纹岩桥破裂实验与数值分析[J];矿业工程研究;2012年02期

5 陈宜亨,师俊平;微裂纹屏蔽机理的力学理论[J];力学进展;1998年01期

6 谢和平,朱哲明,范天佑;脆性岩石断裂破坏机理的边界配位法分析[J];力学学报;1998年02期

7 杨更社;刘慧;;基于CT图像处理技术的岩石损伤特性研究[J];煤炭学报;2007年05期

8 王敏;万文;赵延林;;双轴拉伸条件下张开型裂纹的数值模拟[J];矿业工程研究;2013年01期

9 王敏;万文;赵延林;钟应伟;;压剪条件下岩体剪切力研究[J];矿业工程研究;2013年03期

10 李九红;王雪;赵钦;;无网格伽辽金法在裂纹扩展中的应用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钧;;岩石动力学研究的若干问题[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平;裂隙介质静动应力条件下的破坏模式与局部化渐进破损模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泽奇;盛谦;冷先伦;张占荣;;三峡花岗岩起裂机制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12期

2 李玉龙,郭伟国,,贾德新,刘元镛,罗景润,杜君,陈裕泽;40Cr材料动态起裂韧性K_(Id)(σ)的实验测试[J];爆炸与冲击;1996年01期

3 苏彬;崔振源;;平面裂纹的起裂准则[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4 李海涛;罗伟;姜雨省;张俊松;;复合射孔爆燃气体压裂裂缝起裂扩展研究[J];爆炸与冲击;2014年03期

5 罗力更;δ-控制有效的试样尺寸要求[J];力学学报;1989年01期

6 孙洪涛,刘元镛;用Hopkinson压杆技术研究试样几何对动态起裂韧性的影响[J];实验力学;1996年02期

7 宫能平,夏源明;一种弹塑性材料动态起裂韧度的J表征和测试方法[J];固体力学学报;2003年02期

8 汪坤;冯峰;王启智;;中心直裂纹平台巴西圆盘复合型动态应力强度因子[J];力学与实践;2009年0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廷汉;沈亚鹏;周春虎;;高能气体压裂的起裂机理研究[A];岩石破碎理论与实践——全国第五届岩石破碎学术会论文选集[C];199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庆丰;岩石中不等长多裂纹起裂及扩展规律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2 李强;压缩作用下岩体裂纹起裂扩展规律及失稳特性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军;混凝土Ⅰ-Ⅱ复合型断裂起裂准则的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何颂根;具有弹塑性特征的地层水力压裂起裂模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3 张杨;裂缝性储层人工裂缝起裂及延伸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126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1126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9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