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建筑项目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the project is constructed, which cover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energy, resources, output CO _ 2 and solid waste consumed in the whole life cycle, and puts forward the spatial benefit index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ecological footprint. Used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of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brick and concrete house, multi-story brick concrete building, multi-story steel concrete building and high-rise steel concrete building)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of high-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with smaller body shape coefficient and window wall is higher than that of a flat building, and when the number of floors, the coefficient of shape and the ratio of window to wall are the same, The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of steel-concrete structure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rick-concrete residential building. The high-rise steel-concrete structure has a higher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which is a more suitable type of building structure to be popularized.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分类号】:TU20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波;王青;顾晓薇;李广军;;铁岭市生态足迹时间序列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孙鹏;王青;刘建兴;顾晓薇;;沈阳市交通生态足迹的实证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3 周洲;朱俊;陈兴龙;;基于生态足迹供给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学报;2007年01期
4 李广军;王青;顾晓薇;初道忠;;生态足迹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应用[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0期
5 张伟;陈燕飞;;规划研究动态[J];江苏城市规划;2007年04期
6 李广军;王青;顾晓薇;刘建兴;;生态足迹对比分析及研究——以深圳和苏州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7 于宏民;王青;俞雪飞;刘建兴;;中国钢铁行业的生态足迹[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8 高成康;蒋大和;;针对生态型城市规划的生态足迹影响因子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9 冯兴亚;李晓英;;基于生态足迹的南京市可持续发展浅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9年10期
10 卢彦;李光;;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2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逯宇铎;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定与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4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易理强;周寅康;金晓斌;黎一畅;;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张令;;辽宁省生态足迹与其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相互关系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吕红亮;林纪;许顺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李宇;艾华;齐晓明;徐琳;;黄土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区定西市生态足迹评价[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石惠春;赵俊远;;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石羊河下游民勤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缩减生态足迹 实现可持续发展[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2 华新;2005亚太区“生态足迹”揭盅[N];民营经济报;2006年
3 记者 刘斯文;地球不堪重负 贫富国家生态足迹差距扩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4 西藏大学生命科学系助教 邹俊;浅谈“生态足迹”在国内外的研究[N];西藏日报(汉);2013年
5 李利彬;“生态足迹”警示全球[N];中国环境报;2004年
6 《中国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生态足迹测算土地利用状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7 记者 王翰林;人类生态足迹超出地球承载力[N];科技日报;2007年
8 张可兴;山西生态足迹全国最大[N];中国环境报;2008年
9 对话人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徐中民 采访人 本报记者 张可兴;以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N];中国环境报;2008年
10 胡丽娟;碳排放、城镇化成影响中国生态足迹主因[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伟;浑河流域基于生态足迹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化规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3 王晋良;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7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8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于萌;基于生态足迹的新城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年
10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公华林;基于生态足迹投入—产出模型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春霞;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可持续性定量评估与预测[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建兴;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与地理分布[D];东北大学;2005年
4 周晔;广西沙田镇农村农户生态足迹及其影响因子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5 何欢;上海市旅游生态足迹评价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冯科;基于GIS和生态足迹的生态安全分析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柳阳;甘肃省生态足迹分析评价[D];兰州财经大学;2015年
8 刘春妮;西安市交通生态足迹分析及机动车出行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户朝雪;崆山白云洞风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10 张敏;基于生态足迹的云南省生态适度人口空间格局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23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12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