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钢框架-偏心支撑结构体系在高烈度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1 15:36
【摘要】:在结构方案设计阶段,对常见的8种结构体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对比,最终采用框架(矩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偏心支撑结构体系。提出了消能梁段数值模型,采用PERFORM-3D软件进行了整体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分析,评估其抗震性能及塑性发展过程。结果表明,此类结构通过控制框架剪力分担率,可形成双重抗震防线。在小震、中震作用下结构抗侧刚度较大,大震作用下消能梁段首先剪切屈服,整个抗侧体系存在明显的抗侧演化过程,耗能能力强、抗震性能良好且经济合理。基于大震作用下消能梁段塑性转角需求设计腹板加劲肋,此方法保证结构设计与性能目标要求的一致性。
[Abstract]:In the stage of structural scheme design, 8 kinds of common structural system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frame (rectang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column steel beam) -eccentrically braced structure system is adopted. A numerical model of energy dissipation beam section is presented. The dynamic elastoplastic analysis of the whole structure under the action of large earthquake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PERFORM-3D software to evaluate its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plastic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kind of structure can form a double seismic defense line by controlling the shear ratio of the frame. Under the action of small earthquake and moderate earthquake, the lateral stiffness of the structure is large. Under the action of large earthquake, the beam section of energy dissipation first shear and yield, the whole anti-lateral system has obvious lateral evolution process, strong energy dissipation ability, good seismic performance and reasonable economy. The web stiffening rib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plastic rotation angle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beam under the a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This method ensures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design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requirement of the performance target.
【作者单位】: 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生态建筑与复杂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分类号】:TU3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冼巧玲,周福霖,张传镁,俞公骅;高层建筑用复合型摩擦消能支撑的设计试验和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1996年01期

2 乐兵兵;;谈抗震消能器在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3年30期

3 刘志腾;翁大根;;约束条件对加劲消能器性能的影响[J];结构工程师;2012年05期

4 万启泰;浅析武汉市港西雨水泵站消能设计[J];特种结构;1999年01期

5 黄庆华;王社良;;铅挤压消能支撑框架模型结构试验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6 李向真,程国亮,欧海龙;多层复形法在摩擦消能支撑参数优化的应用[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11期

7 刘伟庆,王曙光;消能支撑框架结构的研究与应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林树枝;姚林利;;国内外防屈曲支撑的研究进展[J];福建建筑;2012年12期

9 罗晓滨;闫祥梅;隋杰英;;小八字曲拐撑的消能原理研究[J];山西建筑;2007年33期

10 冼巧玲,周福霖,成文山;框架结构消能支撑的减震优化方法[J];世界地震工程;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孔子昂;施唯;王涛;;采用消能连梁的高层结构地震响应分析[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4年

2 惠宽堂;王社良;朱军强;赵歆冬;;消能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樊长林;张文芳;;摩擦消能支撑结构两种减震分析方法对比[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4 姚建峰;汪洋;;无粘结支撑消能系统的工程实例及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艾合买提;刘清;富荣昌;;抗振消能支座的研制[A];第九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郭兵;;延性桁框结构的发展与抗震研究[A];钢结构技术与工程应用最新进展——2014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分会年会和建筑钢结构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7 谭平;汪洋;涂伟荣;沈朝勇;江民;周福霖;;新型伸臂消能结构体系的振动台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8 蔡克铨;赖俊维;;挫屈束制支撑之原理及应用[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小伟;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黏弹性消能器的减震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杨林志;两阶段工作软钢消能器力学性能理论及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吴鹏;金属消能器可靠度分析[D];东南大学;2015年

4 刘维刚;粘滞消能器在某框架结构中的消能减震性能分析[D];南昌大学;2014年

5 王涛;新型钢板消能器的性能研究与分析[D];广州大学;2012年

6 巫振弘;安装不同类型消能器的各类常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3年

7 欧海龙;摩擦消能支撑框架的减震分析与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8 胡紫城;铅挤压消能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控制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毛江涛;带有消能支撑的大型火力发电厂房纵向框架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10 黄庆华;大型火电厂主厂房纵向框架—消能支撑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176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2176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2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