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牡丹专类园规划设计方法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5 13:42
【摘要】:牡丹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种质资源极其丰富,是中国园林观赏花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种类。据记载,两汉时期已经开始栽培牡丹,经过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不断发展,牡丹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其雍容华贵、繁荣昌盛和幸福美好的寓意成为牡丹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牡丹的栽培应用从古代园林中单一的花坛、花台逐渐发展成牡丹专类园。在现代园林中,牡丹专类园是牡丹进行观赏栽培的主要形式,园中集中栽植牡丹品种,不仅丰富了牡丹的园林应用形式,而且对于引种驯化、资源保护和科普教育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深入了解牡丹的分类、观赏特性与生态习性、栽培历史及所承载的独特的文化意蕴。我国栽培牡丹历史悠久,形成了以牡丹为主题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绘画及民俗文化。2.了解国内外专类园的发展历程,对牡丹专类园的作用及概念有一定的理解。理清牡丹专类园发展的历史脉络,比较国内外牡丹专类园的差异,得出存在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牡丹在资源、文化及历史上的不同造成的。3.总结提出牡丹专类园的规划设计方法。根据场地地形的不同将牡丹专类园分为三类:山地牡丹专类园、台地牡丹专类园、平地牡丹专类园。牡丹典型的忌涝、喜阳而不耐日晒的生理要求,使其更适于生长在有一定遮荫条件的山地和台地中,平地栽植牡丹要通过人工排水设施和适宜的植物配置为其创造优良的生长环境。牡丹专类园以牡丹栽植为主,对牡丹的品种,及花色、花期、花型等特点进行分类概述,考虑复层式的植物群落,使牡丹与其他植物配置更加合理,营造四季园林景观。同时利用园林建筑、景观小品等服务设施加强塑造牡丹的文化内涵。4.以陕西省汉中市武乡镇焦牛村的油用牡丹生态园中的一块山地牡丹园为例,结合已提出的山地牡丹专类园的规划设计方法,对该场地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及牡丹的配置,以证明本论文方法的可行性。
[Abstract]:Peony is one of the top ten traditional flowers in China, and is very rich in germplasm resources.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pecies of ornamental flowers and trees in Chinese gardens. According to records, the cultivation of peonies had begun in the Han Dynasty. Afte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Tang, So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eony gradually became a part of people's daily life, and its grace and grandeur were very important. The meaning of prosperity and happiness becom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eony. The culti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peony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a single flower bed in ancient gardens to a peony garden. In modern gardens, the peony garden is the main form of peony ornamental cultivation. The concentrated planting of peony varieties in the garden not only enriches the garden application forms of peony, but also acclimates the introduc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peony.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also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Underst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peony, orna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ecological habits, culture history and bearing unique cultural implications. The cultivation of peonies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forming myths and legends with the theme of peony, poetry and song, painting and folk culture.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specialized garde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and concept of the peony garden.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eony specialty gardens,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peony gardens, 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differences in resources, culture and history of peony. Summarize and put forwar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of peony garde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errain, the peony garden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 mountain peony garden, the platform peony garden and the flat peony garden. Peony's typical anti-waterlogging and sun-intolerant physiological requirements make it more suitable for growing in mountains and terraces with certain shading conditions. The planting of peony on flat ground should create good growth environment through artificial drainage and suitable plant configuration. The peony orchard is mainly planted with peony, the variety, flower color, flowering period, flower typ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of peony are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The multi-layer plant community is considered to make the allocation of peony and other plants more reasonable and to create the landscape of four seas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us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sketch and other service facil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shaping peony. 4. Taking a mountain peony garden in JiaoNiu village of Hanzho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with the proposed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of mountain peony garden, reasonable landscape design and peony allocation are carried out.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娟;;浅析植物专类园的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年09期

2 汤珏,包志毅;植物专类园的类别和应用[J];风景园林;2005年01期

3 臧德奎;金荷仙;于东明;;我国植物专类园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园林;2007年06期

4 王文姬;;无锡市植物专类园建设[J];中国园林;2008年12期

5 汪芳;王颖莹;朱震峻;;无锡专类园的城市功能研究[J];中国园林;2010年06期

6 吴朝峰;马雪梅;彭仁海;;腊梅专类园的规划设计研究——以河南安阳龙泉腊梅园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年07期

7 章德根;赵小牛;;杭州园林中的植物专类园[J];园林科技信息;1998年04期

8 郭镇坤;张佳平;夏宜平;;农业专类园的分类及规划设计现状——以浙江为例[J];华中建筑;2014年02期

9 刘伟;黄滔;陈继杰;夏晓敏;刘华云;黄程前;;湖南省森林植物园植物专类园规划[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梁丽丽;段一凡;王贤荣;;咸宁潜山国家森林公园桂花专类园设计思路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臧德奎;李载龙;;植物专类园建设[A];中国公园协会2004年论文集[C];2004年

2 禹玉华;黄坤良;谢振华;廖景平;;华南植物园澳大利亚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A];中国公园协会2009年论文集[C];2009年

3 唐述虞;毛志滨;唐人;;南京中山植物园新规划中的特色专类园简介[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黄忠良;叶万辉;;加强专类园建设,提高鼎湖山树木园的各项功能[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蒋勤;李清道;;牡丹专类园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6 王文姬;;无锡市花卉专类园建设[A];2008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文姬;;无锡市植物专类园建设[A];中国公园协会2011年论文集[C];2011年

8 赵家荣;丁朝华;倪学明;陈路;雷一东;徐立铭;;水生植物专类园的建设与利用[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9 黎伟;刘拥春;宋希强;;热带植物专类园的景观设计[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10 王美仙;高琪;邬洪涛;;北京的月季专类园发展及设计初探[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首席记者 孙娅 实习记者 王磊 通讯员 柏斌;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第13个专类园区[N];昆明日报;2008年

2 市园林处 李桂芝 杨红旭;对我市专类园建设的一些想法[N];平顶山日报;2007年

3 记者 苑霞 通讯员 吴永红;临河街头有望出现绿地专类园[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4 大连六环建筑环境设计研究院 张蕾;小议植物专类园[N];中国花卉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陈云芬;版纳植物园建成世界保存物种最多的榕树专类园[N];云南日报;2009年

6 ;武汉市和平公园靓妆揖客[N];长江日报;2011年

7 记者 郭金凤;小苗圃可发展专类植物[N];中国花卉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邓新灵邋通讯员 陈锐;惠州将建全国首个龙血树园[N];广东建设报;2008年

9 张志勇;鼓励民资参与公园经营[N];江西日报;2005年

10 柏斌 黄俊杰;版纳植物园:榕树保存种类世界最多[N];云南科技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晨;基于中医药文化主题的药用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探讨[D];西南大学;2015年

2 霍丽云;泉州植物园专类园设计[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陈畅;牡丹专类园规划设计方法与实践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周振东;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5 李萍;植物专类园发展及类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陈丹;植物专类园理论及现实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琳;海棠专类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8 尹丽萍;菏泽市牡丹专类园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邵慧敏;杜鹃专类园的规划设计探讨[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10 周坤;植物专类园建设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24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224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d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