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复杂条件下高性能塑性混凝土力学和渗透性能”(50979100)和973前期专项“高性能塑性混凝土材料及其防渗墙结构”(2010CB635118)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17组配合比共462个塑性混凝土试件的劈拉强度与变形试验、弯拉强度与变形试验、单轴压缩试验、双轴压缩试验、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和真三轴压缩试验,结合强度理论和损伤理论,系统研究了纤维类型、纤维掺量、粉煤灰掺量、硅灰掺量、不同应力状态和加载路径等对塑性混凝土强度与变形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16组配合比共48个150mm×150mm×150mm塑性混凝土标准立方体试件的劈拉强度与变形试验,量测了加载过程中试件的荷载和横向变形,分析了纤维类型、纤维掺量、粉煤灰掺量和硅灰掺量对塑性混凝土劈拉强度、横向变形、峰前和峰后耗能的影响,提出了考虑纤维类型、纤维掺量、粉煤灰掺量和硅灰掺量影响的塑性混凝土劈拉强度、横向变形、峰前和峰后荷载-横向变形曲线面积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塑性混凝土劈拉荷载-横向变形曲线方程。(2)通过16组配合比共48个100mm×100mm×400mm塑性混凝土四点弯曲小梁试件的弯拉强度与变形试验,量测了加载过程中试件的荷载和挠度,分析了纤维类型、纤维掺量、粉煤灰掺量和硅灰掺量对塑性混凝土弯拉强度、峰值挠度、峰值割线模量和荷载-挠度曲线下包面积的影响,提出了考虑纤维类型、纤维掺量、粉煤灰掺量和硅灰掺量影响的塑性混凝土弯拉强度、峰值挠度及韧性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塑性混凝土弯拉荷载-挠度曲线方程(3)通过17组配合比共51个150mm×150mm×300mm塑性混凝土棱柱体试件的单向压缩试验,量测了加载过程中的竖向荷载和竖向变形,分析了纤维类型、纤维掺量、粉煤灰掺量和硅灰掺量对塑性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影响;通过对塑性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上升段参数、下降段参数、弹性模量、峰值应变、极限应变及加载过程中试件吸收能量的统计分析,提出了上述参数的计算模型或取值方法,结合损伤理论,建立了塑性混凝土单向受压损伤本构模型。(4)通过5组配合比共75个150mm×150mm×150mm塑性混凝土立方体试件在5种加载路径下的双轴压缩试验,量测了塑性混凝土的双向应力和变形,研究了塑性混凝土双轴受压破坏形态、双轴强度随加载路径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塑性混凝土双轴强度包线方程和Kupfer-Gestler强度计算模型;基于八面体应力空间分析了塑性混凝土八面体剪应力-应变、正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特征,建立了塑性混凝土双轴八面体应力空间的双参数、三参数及考虑加载路径影响的破坏准则、剪应力-应变本构模型和正应力-应变本构模型。(5)通过4种围压和3种围压比值的5组配合比共105个150mm×150mm×150mm塑性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常规三轴试验,研究了塑性混凝土常规三轴性能与强度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第一主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包括初始反弯段、直线段、曲线段和直线平台段,其中的初始段有明显弹性特征,直线段之后的塑性混凝土塑性变形较大。对于相同配合比的塑性混凝土,随围压增加或围压比值的增加,塑性混凝土常规三轴强度、上升段斜率、峰值应变、极限应变均有增大的趋势;塑性混凝土常规三轴强度是其立方体抗压强度的2-6倍;在固定围压比值下的塑性混凝土粘聚力比固定围压下有所增加,内摩擦角有所减小。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结合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和摩尔库伦准则,建立了考虑围压、试件形状和加载路径影响的常规三轴强度计算模型。(6)通过9种加载路径下5组配合比共135个150mm×150mm×150mm塑性混凝土立方体试件的真三轴试验,研究了塑性混凝土真三轴受压性能与破坏准则。结果表明:真三轴应力下的塑性混凝土第一主应力与第一主应变关系曲线与常规三轴相似。当第二、第三主应力较小时,塑性混凝土试件破坏形态与单轴抗压相似,较大时试件破坏呈现八字形斜裂缝;第一主应力随第二、第三主应力的增加而增大,且对第三主应力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同一配合比的塑性混凝土,固定第二主应力、变化第三主应力时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是第二主应力和第三主应力按一定成比例增加时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2倍和0.5倍左右;塑性混凝土三轴抗压强度是单轴抗压强度的2-5倍。在此基础上,运用强度理论,建立了真三轴应力下塑性混凝土的二参数、三参数和四参数破坏准则。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5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宗才;曲玖龄;刘国平;施慧聪;;粗聚烯烃纤维混凝土圆板弯曲韧性和表征方法[J];建筑材料学报;2015年01期
2 高丹盈;赵亮平;冯虎;赵顺波;;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及其评价方法[J];建筑材料学报;2014年05期
3 高丹盈;宋帅奇;杨林;;真三轴应力下塑性混凝土性能及破坏准则[J];水利学报;2014年03期
4 宋帅奇;高丹盈;杨林;;纤维类型对塑性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孙开畅;田斌;孙志禹;;高土石围堰塑性混凝土的力学特性与龄期和施工安全的关系[J];水力发电学报;2012年05期
6 王黎;李庆;;防渗墙墙体材料抗溶蚀耐久性试验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12年09期
7 高丹盈;赵亮平;杨淑慧;;纤维矿渣微粉混凝土高温中的劈拉性能[J];硅酸盐学报;2012年05期
8 王立成;宋玉普;;混凝土双轴受压动态强度准则[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01期
9 王怀亮;宋玉普;;多轴应力条件下碾压混凝土层面抗剪强度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11年09期
10 姚家伟;宋玉普;张众;;普通混凝土三轴压强度和变形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良明;塑性混凝土受压本构关系模型与破坏准则[D];郑州大学;2012年
2 侯利军;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弯曲性能及剪切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王四巍;单轴和三轴应力下塑性混凝土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曲嘉;钢纤维混凝土劈拉强度的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何振军;高温前后高强混凝土多轴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超;黄河泥沙塑性混凝土性能试验设计[D];郑州大学;2014年
2 苏渊;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对土石坝稳定性的影响分析[D];山东大学;2013年
3 李杨;膨润土掺量对塑性混凝土基本力学及渗透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3年
4 黄杰;基于尾矿砂的塑性混凝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5 杨林;高性能塑性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6 王鹏;塑性混凝土弹性模量测试及力学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孙双鑫;基于电化学加速机理的塑性混凝土溶蚀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汤俊杰;塑性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9 杨明林;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及性能指标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10 滕彦磊;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应力变形有限元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
本文编号:
2279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279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