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组合节点变形机制和破坏形态的定量评价

发布时间:2019-01-08 10:50
【摘要】:节点的变形机制和破坏形态分析是其抗震性能评估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价方法。该文基于多尺度数值模型,对组合节点变形机制和破坏形态的定量评价方法开展研究。提出采用"变形分量比例图"分析组合节点的变形机制,该图可根据多尺度模型的位移结果直接计算得到。"变形分量比例图"反映了梁弯曲、柱弯曲、和节点域剪切三种主要变形分量随层间位移角以及层间位移方向角的变化规律,可直观地揭示组合节点在任意层间位移方向上的破坏形态。层间位移方向角对空间组合节点的变形机制和破坏形态影响显著,必须利用"变形分量比例图"全面验算组合节点在任意可能层间位移方向上的破坏形态,并进一步优化设计确保任意可能地震入射方向上的预期破坏机制。
[Abstract]:The analysis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ailure form of joint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eis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ut there is a lack of effectiv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multi-scale numerical mode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ailure morphology of combined nodes.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ombined node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deformation component proportional diagram", which can be directly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displacement results of the multi-scale model. The proportion diagram of deformation component "reflects the variation law of three main deformation components: beam bending, column bending, and joint shear with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angle and th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direction angle." The failure pattern of composite joints in any direction of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can be revealed intuitively. The direction angle of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d failure form of spatial composite node. The failure pattern of composite node in any possible interstory displacement direction must be checked by "deformation component proportion diagram". And further optimize the design to ensure the expected failure mechanism in the direction of arbitrary possible earthquake incidenc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北京市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201610801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378291)
【分类号】:TU398.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聪;姜清辉;周创兵;漆祖芳;;考虑变形机制的边坡稳定预测模型[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2 李维朝;戴福初;李宏杰;许领;赵春宏;刘振波;;220kV盐津变电所开挖边坡变形机制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1期

3 马洪涛,张柏清,杨蕴林,席聚奎,张锐生;MB26合金超塑变形过程中显微组织变化及超塑变形机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年06期

4 刘光代;;浅谈牵推式滑坡的变形机制[J];路基工程;1992年03期

5 吴鑫;余灏;;顺层滑移路堑边坡的变形机制分析及治理[J];山西建筑;2008年30期

6 段波;彭涛;邓安;;斗嘴斜坡变形机制及稳定性分析[J];路基工程;2011年06期

7 庆祖荫;韩城发电厂坡体蠕滑变形机制及工程应急治理[J];西北水电;1998年01期

8 雷力明,黄旭,孙福生,曹春晓,D.Rugg,W.Voice;Ti-25V-15Cr-2Al-0.2C合金的组织、性能及其变形机制[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3年04期

9 周静怡;刘金旭;李树奎;白曦;;爆炸加载条件下CVD高纯钨的变形机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年01期

10 张喜燕,周世杰,贾冲,周明哲,夏宝玉;纳米结构金属的空位变形机制——冷轧纳米结构金属镍和钴X射线衍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维朝;戴福初;李宏杰;许领;赵春宏;刘振波;;220kV盐津变电所开挖边坡变形机制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2 陈宣华;张青;王小凤;;缺陷化学及其对矿物变形机制的制约研究综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6)[C];1995年

3 何昌荣;周永胜;;大陆地壳强度轮廓、变形机制与地震动力学过程[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卢世宗;笪盍;;东北某露天矿边坡岩体位移监测与变形机制分析[A];滑坡监测技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8年

5 熊启明;夏宏良;;龙滩水电站船闸开挖边坡(1+016~1+080)座滑体稳定分析与评价[A];2007年湖南水电科普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张大辉;李志强;钟雪友;;半固态AlSi7Mg合金触变压缩过程中变形机制的研究[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志波;Fe-Mn-C系TWIP钢组织性能及变形机制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李华英;高强塑性高锰钢的组织性能及变形机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傅柏栋;镍钴基高温合金拉伸微观变形机制的电子显微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赵阳阳;稀土元素对TWIP钢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TWIP钢的变形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宋金路;静态变形下TWIP钢的变形机制竞争规律研究[D];中北大学;2015年

4 汪云辉;高锰钢变形机制及热轧工艺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张媛媛;脆塑性转化带的强度与变形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6 李远耀;三峡库首区顺层基岩岸坡变形机制与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7 邹鹏远;超薄纳米铜薄膜在接触变形下变形机制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045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4045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d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