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徽州建筑视觉传播符号探析

发布时间:2019-02-17 11:24
【摘要】:“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可以看出古人对徽州的迷恋。徽州地区产生了闻名全国的徽州文化。徽州建筑为一种“凝固的音乐”,美的享受不仅仅是源于建筑本身的形体美,更在于建筑背后所呈现的文化底蕴。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我们身处各种视觉化信息的包围之中,信息被符号化转化为能指,并经过媒介得以传之四方。徽州建筑亦是如此。受众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获取信息:其一,通过现存实体建筑来完成,受众经过实地的考察以完成审美需求;其二,建筑被画笔、照相机、摄像机等新技术编码得以符号化,经机械复制方式向世界各地传递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但不管如何,视觉化的信息传递方式是徽州建筑信息传递的首要方式。不论是实地观看还是通过媒介手段获取信息,都必须借助视觉化的手段。视觉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是不平等的,受众不能自主决定看什么,他受制于自身媒介素质和媒介议程设置的影响,只能观看那些被呈现的信息,而许多原本有价值的信息就流失了。在大数据时代,强调样本即总体,每一种甚至每一个徽州建筑的部件都能够被视觉化呈现。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储存更加方便、获取也更加容易,这些更使得我们必须关注徽州建筑的视觉传播过程。优秀的建筑被赋予灵性而得以流传,徽州建筑作为一种典型的建筑样式,因为披上了徽州文化特征而显耀于世。徽州很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因保存完好、特色鲜明等特征带动了徽州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但我们看到被符号化的建筑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适应消费文化的特征,有着娱乐性和大众性,摒弃了在建造时融入的那种文化本质。视觉过程中采用的能指不能全面反映徽州文化本质,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误读歪曲了原有之意。那么要把徽州建筑系统符号化,借助技术手段转化为可理解的视觉化表达才能为人所知并使其知其本。徽州地域的相对封闭性、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程朱理学在徽州地区的深刻影响,促使徽州建筑产生、发展并保存至今。而当下城市化进程打破了徽州的宁静,很多优秀的古建筑走向消亡,如何唤起受众内心的保护意识,并吸引受众参与到徽州建筑的保护中来,成为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在歙县、绩溪等古徽州地区的开发建设中,盲目复制,无序开发,已经使得不少地区失去原有的面貌,如何继承并发扬徽州建筑特色,我们也必须深思。对徽州建筑的视觉传播分析极有必要,它对于徽州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也对整个徽州文化的复兴和再塑有扛鼎之用。本论文从徽州建筑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徽州建筑特色,进而探索徽州建筑文化的含义;其次从传播的介质形态上和文化样式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诠释徽州建筑视觉传播的历程,个人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三种介质所呈现的视觉化信息及文化意义是不同的;最后,试图归纳徽州建筑视觉传播中能承载徽州建筑特征的符号类型,具体分析马头墙、牌坊、天井、徽雕三绝等每一种符号的视觉传播过程以及其对于徽州建筑文化的贡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86;G2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2012年北京两界联席会议暨“数字时代档案资源的视觉传播”论坛召开[J];硅谷;2012年20期

2 卢岚,张红艳;CI 视觉设计与传播[J];人类工效学;1998年03期

3 贾琳;;辩证把握《思政》课件视觉传播效应[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7期

4 何方,张燕;当代信息传播设计的趋势和走向[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5 葛泳;;新锐插画浅议[J];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01期

6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浩达;;视觉信息交流中的盲区[A];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科技传播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巩志明;;嬗变——21世纪报纸视觉整合的研究[A];开创新闻摄影科学发展新境界——新中国新闻摄影60年高峰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吴三军;;灾难事件报道中的视觉传播规律[A];城市安全:首都国际化进程研究报告[C];2010年

4 杨发维;;读图时代不等于读图片时代[A];坚持科学发展 辉映伟大时代——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宋永琴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视觉传播伦理:网络时代的新命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孟建;走进视觉文化时代[N];人民政协报;2008年

3 视觉设计艺术家 潘剑锋;当文字和图像成为沟通的障碍[N];美术报;2013年

4 记者 涂桂林;全国报刊视觉传播第二期高级研修班将办[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王 斌;影像时代的读解策略[N];中华新闻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甄学宝;不要重创作轻记录[N];中华新闻报;2004年

7 李楠;回到原点的思考[N];中国摄影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强;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卜思思;视觉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张晓东;徽州建筑视觉传播符号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3 鲁晓笑;视觉创新及其对社会的实际应用意义[D];浙江大学;2008年

4 何颖晗;后现代视觉传播的碎片化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包雷晶;形象关注与视觉传播[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培丰;汉字,视觉传播的创意宝藏[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7 刘炳圻;平面都市类媒体视觉传播嬗变与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8 叶晶晶;尊尼获加视觉传播的商业化策略[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燕燕;论网络视觉传播的失范及重构[D];湖南大学;2013年

10 贺丹凤;奥运会宣传画的视觉传播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4251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4251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9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