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基于“产住共生”的文化创意聚落混合功能空间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11 02:08
【摘要】:2014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4.77%,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依然没有放慢。并且,我国的城市建设还是以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下的功能分区为主导的,在功能分区的情况下城市各个区域中的有机联系相对缺乏,城市居民的产和住通常是分离的,由此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能源、时间、金钱成本。随着城市发展,人与城市的距离拉的更开,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构失调,使得城市丧失了该有的有机活力,缺乏了在功能融合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人类有着追求产住邻近的天性,产住共生的居住群落正在城乡建设发展、产业结构转变中快速的增长。尤其是这些年,文化创意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各地都有以艺术家为首的各类文化创意职业者自发聚集形成的聚落,城市周边许多充满创意的地方都是他们开辟的,并且自发地打造成产住共生的混合功能聚落,由于这种居住范式有诸多好处而逐渐的受到外界的青睐。但是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产住混合带来的复杂交叉的功能因子在没有合理组织,高效管理的情况下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混乱,而且,文化创意聚落的人群构成也相对复杂,带来了不利聚落和谐发展的隐患。其次,在功能分区为主的规划思想下,关于混合功能聚落的开发制度和管理制度也相对滞后,对于现有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文化创意聚落出现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比较缺失等这些都是文化创意聚落发展中的问题所在。为了探讨混合功能对于城市的意义,本文将文化创意聚落和混合功能发展结合起来,选取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创意聚落,以其中的典型样本进行剖析,研究了其中发展的内在机制和混合功能空间的组织,并提出了产住一体的文化创意聚落建设的问题和策略,并且以一个设计案例呈现出来。对于文化创意聚落来说,其聚落空间构成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工作,构建一个高效合理的空间布局十分重要;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文化创意聚落的发展可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且文化创意聚落可以呈现一个微缩的城市理念,以此为借鉴一步一步的改善今天的城市问题。
[Abstract]:In 2014, the urbanization rate in China has reached 54.77%.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s not slowed down. Moreover,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 is still dominated by the functional zoning under the modernist urban planning theor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unctional zoning, there is a relative lack of organic connections in each area of the city, and the production and housing of urban residents are usually separated. As a result, there are a lot of unnecessary energy, time, money cos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e distance between people and the city is more open,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structure are out of balance, which makes the city lose its organic vitality, lack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under the functional integration, and decreas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urban residents. I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However, because human beings have the nature of pursuing the neighborhood of production and housing, the symbiotic residential community is developing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growing rapidl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particular, in these years,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ave flourished, and there have been settlements formed by the spontaneous gathering of all kind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fessionals led by artists, and many creative places around the city have been opened up by them. And spontaneously build into a mixed functional settlement of symbiosis, beca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his residential paradigm, it is gradually favored by the outside world. However, the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of human beings themselves, as well as the complex and intersecting functional factors caused by the mixing of production and housing, will bring some confusion to a certain extent without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The crowd composi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ttlements is also relatively complex, which brings hidden dangers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ettlements. Secondly, under the planning idea of functional zoning, th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mixed functional settlement are also relatively lagging behind. For the existing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ttlement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solutions to many problems are also relatively missing, and so on, these are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ttlement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ignificance of mixed function to the city, this paper combines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ttle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xed function, selects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ttlement, and analyzes it with typical sampl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mixed functional space,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ttlement as a whole, and presents it with a design case. For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ttlements, the composition of settlement space has a direct impact on the lives and work of residents, so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onstruct an efficient and reasonable spatial layout. For urban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ttlement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nomy,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settlements can present a miniature urban concept, whic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to improve today's urban problems step by step.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季富政;大雅和顺──来自一个古典聚落的报告(续)[J];华中建筑;2000年04期

2 王绚;黄为隽;;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晋地区为例[J];新建筑;2007年02期

3 季富政;;巴蜀聚落民俗探微[J];南方建筑;2008年05期

4 谭刚毅;;篇首语[J];新建筑;2010年05期

5 魏羽力;许昊;;大运河聚落的遗产要素与价值评估——以扬州段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0年08期

6 孙静;孙长城;;徽州聚落的人文特征[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夏莉莉;;地、宅演变及聚落形态分析——以西南地区为例[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陈倩;;云南诺邓山地聚落空间解析[J];小城镇建设;2011年07期

9 林志森;;厦金两地宗族聚落形态比较研究——以整饬规划型宗族聚落为例[J];新建筑;2011年05期

10 浦欣成;王竹;;学科交叉视野下的国内聚落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武廷海;;从聚落形态的演进看中国城市的起源[A];建筑史论文集(第14辑)[C];2001年

2 王庆庆;;和田地区乡土聚落形态研究——以卡巴克阿斯坎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3 陈淳;;聚落形态与城市起源研究[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4 钱云;胡依然;;国外乡土聚落形态研究进展纵览[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宋功明;韩晓莉;;基于庭院的聚落生态安全模式——以延安市雷谷川山地型聚落为例[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周详;;论社会结构与丹巴嘉绒藏寨的聚落形态[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7 马敏敏;贾鑫;张占仓;;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新石器-青铜时代聚落形态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勇;;四川西部山区民族聚落生态分区研究[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万洪瑞;;略论红山文化聚落形态所反映的社会性质[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先进;;汶川大地震对藏、羌村寨聚落的破坏与恢复思考[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昀;为什么关注聚落?[N];中华建筑报;2011年

2 王红星;长江中游地区城壕聚落的源起、功能及其对文明进程的作用[N];中国文物报;2002年

3 记者 程思远;王昀:聚落的多样性正是世界的多样性[N];中华建筑报;2011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王震中;“聚落三形态演进”说[N];光明日报;2013年

5 何驽;史前古城与中心聚落的关系[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北京大学 燕生东;关于判定聚落面积、等级问题的思考[N];中国文物报;2007年

7 严文明;郑洛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演变的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1年

8 通讯员 吴建勋;湖州发现大型马桥文化聚落[N];浙江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小庚;追寻历史 探源真相[N];临汾日报;2011年

10 许宏;早期城址研究中的几个问题[N];中国文物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张以红;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4 陈朝云;商代聚落体系及其社会功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5 郑韬凯;从洞穴到聚落[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阳;豫南地域文化背景下信阳传统村镇聚落空间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徐无瑕;基于“产住共生”的文化创意聚落混合功能空间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康;地域环境制约下的聚落生存发展模式的研究与启示[D];山东大学;2009年

4 李炎;河南传统堡寨式聚落初探[D];郑州大学;2005年

5 成旭华;聚落式校园形态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谭明;吴堡窑洞古城聚落形态的研究与保护[D];西安美术学院;2009年

7 奚雪松;西南丝绸之路驿道聚落传统与现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8 周燕芳;历史时期丽江大研纳西族聚落形态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兴亮;襄樊南漳地区堡寨聚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10 罗一南;明代海防蒲壮所城军事聚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96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496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3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