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黄河口海底液化粉土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13 18:59
【摘要】:选取黄河口埕岛油田海域作为研究区,在先前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该区域海底液化粉土特征进行研究,从声学特征、物理力学参数特征、微结构特征以及动三轴试验分析这4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液化粉土与未液化粉土的性质差异。研究表明,液化粉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相对于未液化粉土有着明显的变化,液化粉土的标贯击数值较未液化粉土增加,在相同的振次条件下,液化粉土的抗液化剪应力比比未液化粉土大,土的抗液化强度增加,液化粉土较未液化粉土更难发生液化。
文内图片:研究区位置Fig.1Locationofthestudyarea泳10m深度以内的土体可分?
图片说明: 24海岸工程第4期液化粉土与未液化粉土,对其物理力学性质分别统计分析,总结了黄河口液化粉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特征;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液化粉土与未液化粉土的微观结构差异;并通过动三轴试验分析了液化粉土与未液化粉土的抗液化剪应力比,对两者的抗液化强度进行了比较,为今后液化粉土与未液化粉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矗1研究区域概况研究区位于黄河口埕岛油田海域(图1),此区域是埕岛油田的主力采油区块。1855年,黄河于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入渤海,所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河口,填海造陆形成现代黄河三角洲。1855年至今,黄河曾10次大改道,每一次改道都形成一个新的亚三角洲。埕岛油田海域则位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的水下三角洲之上,,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该区主要是1964—1976年刁口流路走河期间形成的亚三角洲堆积体。1976年黄河尾闾改道清水沟流路后,本区泥沙来源断绝,在风浪和海流作用下原三角洲体系受到侵蚀,近岸水深加大,岸线急剧后退,局部地段因人工防潮堤的修筑,岸线保持稳定,但近岸段海底一直处于冲刷侵蚀状态。图1研究区位置Fig.1Locationofthestudyarea研究区内10m深度以内的土体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粉土,厚度为4.0~6.0m;下层为粉质黏土,层底埋深普遍大于10m。在波浪作用下研究区部分区域上层粉土发生液化,已液化粉土呈现出的特征与未液化粉土截然不同,下面则对这种液化粉土特征进行研究。2黄河口液化粉土声学特征声学浅地层剖面探测是海洋地质调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探测可以确定研究区海底浅表层沉积物厚度和结构构造特征、识别海底潜在地质灾害现象。它的原理是利用
文内图片:扰动土层伐层剖面图像
图片说明: 第34卷马彬彬,等:黄河口海底液化粉土特征研究25征及其与周围土层的声学反射差异。液化粉土的浅地层声学记录特征主要为杂乱反射,内部无明显层理或稍有层理,与周围土层的声学反射特征有明显的差别。研究区浅水段内(水下岸坡上部)液化粉土的海底地貌一般不发育,以平缓海底为主,但是在海底侵蚀残留地貌发育地段,多与侵蚀负地形相伴生,液化层厚度多大于1m,最大液化深度可达5.6m。液化粉土之所以呈现出这种无明显层理的浅地层剖面特征主要是由于其液化时土体内部发生了扰动,图2所示为一典型扰动土层浅层剖面图像,其中沉积物层内无层理,原始地层结构基本完全破坏,边界较清楚。此类土层多发育在海底地势相对较陡的水下斜坡下缘,如在研究区东部,CB20A东南2.8km附近发现一处明显的扰动土层,其扰动厚度稳定,多在4.5m左右,最大可达5.6m。层内偶见次一级的扰动面。该扰动层发育区东西方向最宽约650m,南北向最宽约150m。图2扰动土层浅层剖面图像Fig.2Sub-bottomprofileofthedisturbedsoillayer3黄河口液化粉土物理力学参数特征3.1搜集钻孔统计本文搜集了研究区内的42个表层为粉土的钻孔资料,对比分析各钻孔所在位置的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影像。根据浅地层剖面内部是否无明显层理或层理不清,沉积结构是否杂乱,与周围土层的层理状构造是否有明显差别等特征进行区分,对比发现液化粉土钻孔总计13个,未液化粉土钻孔总计29个。所统计的钻孔均进行了现场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主要为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包括粒度分析试验、含水量试验、容重试验、液塑限试验、三
【作者单位】: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近海海底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201005005)
【分类号】:P754;TU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秉一,史致丽,王永辰,郝恩良;黄河口及渤海西南部水体中氟含量[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2 耿秀山,张耆年,傅命佐,李培英,徐孝诗;黄河口海港冲淤变化的定量分析与评价[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6期

3 王凤聪;苏志清;;黄河口门外滨海区潮流的分布特征[J];海洋湖沼通报;1989年02期

4 刘锡辉;;黄河口浅水波浪变形的数值计算及淤泥质海底摩阻系数的探讨[J];海岸工程;1989年02期

5 崔金瑞,夏东兴;黄河口拦门沙形成机制[J];海洋通报;1991年06期

6 武桂秋;;现行黄河口烂泥形成的动力机制[J];海岸工程;1992年02期

7 张琦,杨作升,陆念祖,陈卫民,赵晓燕,J.N.Suhayda,曾卓英;黄河口水下底坡不稳定的水动力机制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年03期

8 陈国华,季荣,谢式南,张力军;黄河口及渤海湾海水的密度[J];海洋与湖沼;1993年02期

9 孙效功,杨作升,陈彰榕;现行黄河口海域泥沙冲淤的定量计算及其规律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1期

10 石晓勇,mail.ouqd.deu.cn,史致丽,余恒,薛长玉;黄河口磷酸盐缓冲机制的探讨──Ⅰ.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郭秀军;朱大伟;孟庆生;刘涛;;波致黄河口多层粉质土海床砂沸破坏机制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吴斌;宋金明;;基于证据权重法的黄河口沉积物环境质量评价[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贾永刚;常方强;孟祥梅;张衍涛;张建;张海培;;黄河口埕岛海域海床波致液化模糊综合评判[A];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楠;现代黄河口沉积动力过程与地形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鹏;黄河口及附近海域碳参数与营养盐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宗峰;黄河口及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来源解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姚前前;小浪底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来水来沙条件和海岸线演变规律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4 董好刚;循环荷载导致黄河口沉积物成分和结构变异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刘道彬;底栖动物对黄河口海床土渗透性影响的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黄翠玲;黄河入海过程中常量离子和有机碳输送规律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张琳;黄河口粉质土动力响应及海床滑动破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8 崔兆国;黄河口与长江口现代沉积物识别特征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9 杨江平;黄河口演变对河口侧湾人工岛稳定性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10 李岩;黄河口、长江口pCO_2及水—气界面通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14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514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f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