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07 11:46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在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伸缩缝的间距超过规范规定的限值,在温度收缩作用下混凝土中产生的拉应力较大,若不加以限制,可能会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导致混凝土开裂,对结构十分不利,因此对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研究十分有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混凝土的徐变收缩和预应力的损失发展情况出发,分析了常用的徐变收缩预测模型,并将B3模型应用于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徐变收缩预测中;分析了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板中有效预应力的长期变化情况。此外,基于荷载平衡法,提出了用预应力技术控制超长混凝土结构中温度应力的设计思路。结合某实际工程,对实际结构中的温度效应进行了长期监测,研究了年温差和日温差作用下结构中的温度效应。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该实际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验证了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问题的可行性,并研究了最不利工况下结构的整体变形、板中应变应力和柱底弯矩的分布情况。基于结构中温度应力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从结构平面布置、施加预应力、设置后浇带与膨胀加强带以及设置滑动支座等角度研究了温度应力的控制措施。最后,总结全文的工作成果,对今后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温度应力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图文】:

效果图,效果图,车辆段,物业开发


第 4 章 某工程温度效应监测与分析4.1 工程概况与监测方法4.1.1 工程概况苏州轨道交通 2 号线太平车辆段基地呈刀柄型,东西最宽约 340 米,南北长约1300 米,总用地 29.4 万平方米。其中车辆段上盖占地面积 18.24 万平方米,项目总体效果图如图 4-1 所示。苏州轨道交通 2 号线太平车辆段项目包括太平车辆段和车辆段上盖平台两部分内容。一层平台以下是车辆段用房;一层平台以上为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部分,其中一层平台上为住宅小区停车场和住宅小区设备层,结构标高8.7 米,二层平台上为物业开发,结构标高 14.2 米,,二层平台结构板上考虑 1.5 米左右厚的覆土层,满足绿化和住宅小区管线铺设要求。该项目分为 A、C、D 三大区,其中 D 区又细分为 D1 区和 D2 区。D1 区位于整个工程的西北角,本文主要对 D1区结构中的温度效应进行监测和分析。

测点


性能参数拉伸 800 10-6分辨率 ≤0.02%F S本工程中选择 JTM-T400 型温度计,通过测试传感器电阻随温度变化情况可得出埋设点的温度变化情况,并在读数装置中显示出温度大小。测温范围为-30℃~70℃,测温精度±0.2℃。该温度计长期稳定,防水性能好,不受长电缆影响,适自动化监测。4.1.3 测点布置为了解结构中温度应力的实际情况,在二层梁、板、柱中埋设混凝土应变计和温度计,实际现场测点布置情况与监测数据采集点情况见图 4-2、图 4-3,测点布详见图 4-4。梁、板中的测点主要在中间板块,沿南北方向布置,分别位于南侧边缘、板中心和北侧边缘,且均埋设在梁、板跨中位置。板中测点均位于板的下部,梁中应变测点于梁顶、梁底对称埋设。柱中的测点主要位于平面南北侧边缘的柱子中,柱中竖向测点位置详图 4-5。梁、板中的应变测点均用来测定结构沿长边方向(即南北方向)上的应变,柱中应变测点用来测定沿高度方向的应变。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7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军毅;邹道勤;干钢;;超长结构温度应力控制的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分析[J];工业建筑;2008年03期

2 孙海林;叶列平;冯鹏;;钢筋混凝土梁长期变形的计算[J];工程力学;2007年11期

3 卢伟升;陈常松;涂光亚;宁云;颜东煌;;振弦式应变传感器的温度影响修正[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6年08期

4 韩重庆,冯健,吕志涛;大面积混凝土梁板结构温度应力分析的徐变应力折减系数法[J];工程力学;2003年01期

5 吴邦达;用A值法分析超长钢筋混凝土框架温度应力[J];建筑结构;2002年10期

6 刘开国;超长框架结构的温度变形与温度应力[J];建筑结构;2000年02期

7 王勋文,潘家英;按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中老化系数x的取值问题[J];中国铁道科学;1996年03期

8 艾兵,原明昭;房屋结构在日照作用下温度场的数值计算[J];建筑结构;1995年04期

9 林南熏;曾成滋;朱锦年;;混凝土徐变的试验研究[J];华南工学院学报;1965年04期



本文编号:2532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532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0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