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校园开放空间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06 05:25
【摘要】:随着Web2.0技术支持下SNS平台的逐步普及,中国已经进入了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时代”网络社交环境。大学校园作为我国社交网络的发源地,其在校师生的交流、交往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应这种人际关系的转变,与之对应的校园开放空间的设计原则、策略和方法等也均应有适应性的更新调整。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法,系统的阐述了校园开放空间和“微时代”的基本意义和时代特质。“微时代”对于校园开放空间的影响体现为一种间接的影响: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进一步将人的行为模式转变抽象成三种主要人际传播关系的新诠释,即人际传播的重新部落化、自我意识逐步完善带来的改变、人际关系中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共存和转化。分别选取社区化、“泛中介”化和多元复合化的校园开放空间构建模式,适应这种网络人际传播关系所带来的现实意义上的改变。以一体化、半公共半私密化和多元复合化的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原则将指导全文的设计研究。通过空间归属感和弱主体关系的处理,营造社区化校园开放空间;通过开放空间的进一步整合,广义灰空间的构建,营造“泛中介”化校园开放空间;通过开放空间属性和界定上的多元复合设计,校园开放空间领域的多元转化与共存。尝试性的提出了“微时代”背景下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适应更新设计对策,以校园开放空间的系统构成要素(开敞空间、交通空间、界面和建筑内开敞空间)为基本架构,逐步阐述了开放空间的具体设计策略。遵从递进的逻辑关系,以人际关系转变为序,针对校园开放空间的具体问题提出开放空间的更新设计对策。
【图文】:
图 1-1 中国大学校园建设时间轴首先是大学校园建设初期——自 1960 年到“文革”前期:以 1964 年教育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为节点,新中国开始了大学建,直至 1970 年底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步将高校增建至 64 所,形成我国首批校园空间建设热潮。
长尾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4
本文编号:2576811
【图文】:
图 1-1 中国大学校园建设时间轴首先是大学校园建设初期——自 1960 年到“文革”前期:以 1964 年教育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为节点,新中国开始了大学建,直至 1970 年底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步将高校增建至 64 所,形成我国首批校园空间建设热潮。
长尾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84.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记成;魏春雨;;浅谈新大学建筑的教学空间和交流空间[J];中外建筑;2012年12期
2 尹然;;校园开放空间环境分析——校园中有关元素与人群行为关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3 王玮琳;雷蕾;;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4 彭兰;网络中的人际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2576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57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