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摩擦耗能结构在长周期地震作用下动力响应对比分析
【图文】:
424建筑结构2016年Sgn(·)为符号函数。变摩擦耗能器主要借助正压力N和摩擦系数μ的变化来实现输出摩擦力的变化。国内外学者在已有普通摩擦耗能器的基础上,通过对耗能器构造的改变或者摩擦材料的改变,开发出了多种具有不同形状滞回曲线的变刚度摩擦耗能器,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3-9]。本文为了对比分析,共选取了三种摩擦耗能装置分别记作DA、DB、DC,能分别提供四边形、三角形和哑铃形滞回曲线,其中四边形滞回曲线即为传统的摩擦耗能器滞回曲线。1.1四边形滞回曲线四边形滞回曲线如图1所示,其实现原理简单明了,就是利用两块摩擦面,利用两块摩擦面滑动产生相对位移,实现耗能。图1中,F表示耗能器出力值,d表示耗能器滑动位移,fp表示耗能器平台力(可以近似认为等于起滑力),k0表示耗能器起滑前的初始刚度,d0表示耗能器由于起滑前自身变形值,dy表示耗能器滑动的最大位移。图1四边形滞回曲线1.2三角形滞回曲线图2给出了三角形滞回曲线,k0表示耗能器过渡段刚度,同图1中所示k0相同,均是由于耗能器自身的轴向变形引起,k1表示加载刚度,k2表示卸载刚度。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可以简单地以上下摩擦面的相对滑动来模拟,其中下摩擦面n1区域摩擦系数为零,n2段摩擦系数为常数μ,长度关系有m=n1≥n2。则当上摩擦面滑动时,进入到n2段的上摩擦面面积随着滑动位移逐渐变大,在正压力一定时,综合体现为耗能器出力值F逐渐增大。当下摩擦面n2段全部与上摩擦面接触时,F值最大。1.3哑铃形滞回曲线哑铃形滞回曲线如图4所示,,其中dp表示耗能器平面滑动段的长度。可以看做是四边形滞回曲线和三角形滞回曲线组合而成。图2三角形滞回曲线图
爸?分别记作DA、DB、DC,能分别提供四边形、三角形和哑铃形滞回曲线,其中四边形滞回曲线即为传统的摩擦耗能器滞回曲线。1.1四边形滞回曲线四边形滞回曲线如图1所示,其实现原理简单明了,就是利用两块摩擦面,利用两块摩擦面滑动产生相对位移,实现耗能。图1中,F表示耗能器出力值,d表示耗能器滑动位移,fp表示耗能器平台力(可以近似认为等于起滑力),k0表示耗能器起滑前的初始刚度,d0表示耗能器由于起滑前自身变形值,dy表示耗能器滑动的最大位移。图1四边形滞回曲线1.2三角形滞回曲线图2给出了三角形滞回曲线,k0表示耗能器过渡段刚度,同图1中所示k0相同,均是由于耗能器自身的轴向变形引起,k1表示加载刚度,k2表示卸载刚度。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可以简单地以上下摩擦面的相对滑动来模拟,其中下摩擦面n1区域摩擦系数为零,n2段摩擦系数为常数μ,长度关系有m=n1≥n2。则当上摩擦面滑动时,进入到n2段的上摩擦面面积随着滑动位移逐渐变大,在正压力一定时,综合体现为耗能器出力值F逐渐增大。当下摩擦面n2段全部与上摩擦面接触时,F值最大。1.3哑铃形滞回曲线哑铃形滞回曲线如图4所示,其中dp表示耗能器平面滑动段的长度。可以看做是四边形滞回曲线和三角形滞回曲线组合而成。图2三角形滞回曲线图3摩擦耗能器工作原理简图(三角形滞回曲线)其工作原理可以简单用图5表示,下摩擦面n2段的摩擦系数μ2大于n1段的摩擦系数μ1,长度关系有n2≥m>n1。当n1段全部处于上摩擦面范围内,耗能器出力值恒为fp;随着上摩擦面滑动长度的增加,上摩擦面与下摩擦面n2段的接触长度不断增大,与n1面的接触长度减小,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凯;车爱兰;冯少孔;杉山长志;;长周期地脉动观测在深部地层调查中的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2 张翔宇;;基岩场地条件下长周期地震波频谱特性分析[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年20期
3 张振炫;陈清军;;高层建筑结构长周期地震反应的比较研究[J];结构工程师;2009年04期
4 王菊萍;张卫萍;曹桂兰;;建立隐患治理长效机制 确保长周期安全生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10期
5 廖述清,裴星洙,周晓松,张立;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J];建筑结构;2005年05期
6 唐兴;;长周期生产的设备管理策略[J];中国设备工程;2008年11期
7 钱景仁,陈后飞;相移长周期光栅及其在增益谱平坦化中的应用[J];光学学报;1999年09期
8 陈清军;袁伟泽;曹丽雅;;长周期地震波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的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J];力学季刊;2011年03期
9 王君杰,范立础;规范反应谱长周期部分修正方法的探讨[J];土木工程学报;1998年06期
10 陈海燕;黄春雄;李继军;吴耀德;;Er-Yb掺杂磷酸盐玻璃平面波导长周期光栅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叶良朋;;长周期零件生产进度控制研究[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李祥柱;郭涛;张振夫;刘晨;;构筑运控“三体系” 助推安全长周期[A];2012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暨能效优化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杜东升;王曙光;刘伟庆;刘鹏飞;;长周期高层隔震建筑的减震效果探讨[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4 邱克强;朱软利;张洪兵;孙晶;任英磊;;Zn和Y含量对长周期结构形成规律的影响[A];创新沈阳文集(A)[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华醒;长周期手征光栅及其在光纤传感和光轨道角动量调制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唐平英;Ti-A1合金和Mg-Zn-Y合金中典型长周期相的力学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婷;长周期地震动对长周期结构动力响应性能影响的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2 时昌玉;重新审视美国上世纪滞胀经济[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3 温群昊;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特性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4年
4 李贞;长周期地震动特性与高层框架结构动力响应特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5 于凯;长周期地脉动特征及其在都市地震防灾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叶迎晨;厚沉积层对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7 孟岩;带消能伸臂桁架超限框筒结构在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8 盛晓娟;长周期光栅耦合器的研究及其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宋晓利;基于长周期光子晶体光纤光栅的温度传感特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10 史志辉;长周期大地电磁采集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850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585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