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静寄”的意与象——静寄山庄释名

发布时间:2020-03-05 14:54
【摘要】:天津盘山行宫静寄山庄是京城外仅次于热河行宫避暑山庄的第二大清代行宫园林。然而,将"静寄"讹错为"静寂"的文字并不鲜见,殊不知一字之差,相去甚远,以至无法解释山庄的造园意象。从梳理传统典籍对"静寄"的哲学解释出发,结合园林主人清高宗的背景,分析山庄用"静寄"命名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分类剖析静寄山庄具体的造园手法,探索园林言意象统一的途径。
【图文】:

全图,山林,静能,主题


乓陨钊找喑?[5]。2“静寄”主题与山景经营乾隆帝曾多次解释静寄山庄的题名,其中有“盘山佳胜应接不暇,惟静能领其要,故总名曰静寄山庄”[6]之说。静寄山庄以山林地为骨架,无论景观还是题材都统一于山林地,即其共通属性为“静”。静寄山庄与京城、蓟州府等繁华之地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四围群山环合,合乎“山以静为体”与“寄于天地”的意象,直接映射“人生而静”与“人之寄于山”。静寄山庄以“据景构舍,高因迥有,僻以幽探”[4]为营造原则,从多变的标高与不规则的地形出发,经营丰富的空间形态(图1)。不过无论园林表象怎样丰富多变,因其意喻人的寄寓场所,山为其依托主体,而与“静寄”的主题紧密扣合。图1静寄山庄全图(引自《钦定盘山志》卷一图考)

建筑格局,制高点,底图


107LACulture,HistoryandPhilosophy开辟“高敞”处作登眺节点。以四面芙蓉、半天楼、霞标亭等为代表(图2)。单就建筑而言,位列行宫内八景的四面芙蓉仅含一个八角亭。然而因为它位于分隔前宫与中宫的小丘制高点,亭子四周地势较低,视野开阔无遮挡,得以远观诸峰,且与后宫东南方向山头上的霞标亭互为对景。表面上四面芙蓉一景只是一个小小的八角亭,展现的却是一个囊括了山庄内外四面八方自然景致的大空间。只有人与山互动才能形成这样的气势。乾隆帝常以诗文标识这些景的意象,总体概括有“随宜构筑佳景收”[7],登眺时为“田盘万概览都全”“极目诚旷矣,骋怀亦与然”[8]。在俯视全局的空间点上,乾隆皇帝不但如同文人一样极目骋怀,享受欣赏自然山水的喜悦,还以帝王的身份“下视蓟野绿,雨足恰新霁。骋望今日佳,所喜宜农计”[9]。故而乾隆皇帝十分重视制高点的经营,有条件便“随宜构筑”。另外,由于制高点位置鲜明,恰当的经营不失为全园景观的点睛之笔。例如,“半天楼碧瓦翻波,丹楹绚彩。直如三岛蓬莱可望而不可即。既而流云如水,异彩成华,妙境奇逢尤属不可思议”[10](图3)。与山巅空间位置相对的极端是表达“含藏”意象的“负”标高空间,“负”是相对概念,指的是较周围低的空间。因为四周山丘遮挡,而形成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戏剧性空间感受。“含藏”处往往用作静思场所。静寄山庄“负”标高空间往往面积较小,“含藏”于幽深处,形成“一静屏诸营,万景任纷投”[11]“山深乃藏真,地灵始启秀”[12]的意境,故而与“静寄”意象十分贴切。乾隆皇帝将若干“含藏”小空间辟为书斋,,环境幽深安静,别有洞天,堪称神来之笔。其中包括后宫层岩飞翠的澹怀堂“书堂据中岭,峰蔚四围皆”[13],贮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彩娣;;弘扬个性 艺术造园——静安公园改建记[J];园林;2000年12期

2 卢静涛;;乔木:现代造园的重要角色[J];浙江林业;2006年07期

3 王澍;;造园与造人[J];建筑师;2007年02期

4 娄保利;;郑州商城公园造园特色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7期

5 罗彬;杨大禹;;从理水方式看东西方造园差异[J];华中建筑;2010年12期

6 张研;张轩;;中国南北园林造园风格浅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1年08期

7 佘高红;;中国古代造园目的之分析[J];华中建筑;2013年09期

8 王阊文;;日本农校的造园专业教育[J];广东园林;1983年04期

9 罗哲文;;中国造园简史提纲(一)[J];古建园林技术;1984年02期

10 刘阳;;音乐与造园[J];中国园林;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马小淞;;“壶中别有日月天”——以中国古典造园理论解读廓然大公景区设计意象[A];《圆明园》学刊第十六期[C];2014年

2 赵辰;;“Sharawadgi”——中西方造园景观学说之间的迷雾[A];建筑史论文集(第13辑)[C];2000年

3 廖怡如;;重庆园林造园植物特色探讨[A];中国公园协会2003年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李颖;重拾中国造园的“国学灵魂”[N];中国花卉报;2013年

2 静栻;成熟的技法与造园名家[N];中国建设报;2006年

3 广东建设报记者 谭抒茗;造园,要有文化底蕴[N];广东建设报;2012年

4 陈宗平;屋顶造园三原则[N];中国花卉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田子超;屋顶造园的本土情结[N];中国建设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倪超英 通讯员 杨思佳;在国际的视野里设计城市[N];建筑时报;2010年

7 徐蕴海;韩良顺:“山石韩”不只是韩家山石[N];苏州日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卢青青;潮州西湖造园历史与特色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鲁海峰;汉代造园史料浅议[D];苏州大学;2007年

3 陈哲舜;伍家园林[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彭玮卿;潘家园宅—清代广州行商园林个案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85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585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c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