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及韧性评价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13:10
【摘要】:随着地震工程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建筑抗震设防要求正在从保证基本的生命安全,向保证生命和财产双安全转变,向目标更高的保证功能安全转变;由传统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向“小震完好、中震不坏、大震可修、超大震不倒”转变,向基于性能以及基于韧性的抗震设计转变。但对于特殊设防类及重点设防类的重要建筑,其地震安全性及韧性水平到底如何,最终提高到什么水平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于地震安全性及韧性的诉求,需要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技术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水平及韧性水平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地震安全性及韧性的科学评价和把握,为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整体防震减灾能力提供方法和依据。基于此,本论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及韧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综述了课题相关研究现状,包括韧性抗震理论及方法的提出和发展、结构系统和非结构系统的韧性抗震研究进展等,为后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研究了重要建筑典型非结构系统的地震易损性。通过文献统计、数值模拟和地震模拟补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加速度敏感型、位移敏感型以及混合敏感型建筑非结构构件地震易损性,给出了相应的易损性曲线。其中,重点针对加速度敏感型非结构系统中的库藏文物柜,设计了一种以硅胶阻尼器为核心的减震装置,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方式,对有无减震装置的文物柜进行了抗震性能及地震易损性研究,验证了减震装置的有效性以及地震易损性结果的可靠性。3.提出了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从地震安全性的定义、等级划分标准、评价指标及评价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基于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提出了结构系统及非结构系统损伤指数、地震安全性指数的简化计算方法,分析了地震安全性指数与地震安全性等级的对应关系,建立了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4.提出了重要建筑地震韧性评价方法。从地震韧性的定义、等级划分标准、评价指标及评价流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基于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了损伤指数与功能损失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功能损失、恢复时间的简化计算方法,分析了恢复时间与地震韧性等级的对应关系,给出了建筑震后功能恢复曲线,建立了重要建筑地震韧性评价方法。5.以重要建筑中的医疗建筑、核岛厂房建筑为例,分别对采用传统抗震方案、隔震方案的两种算例进行了地震安全性及韧性分析,验证了所提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了隔震技术对提升建筑地震安全性及韧性水平的有效性。对于医疗建筑案例,分别对采用传统抗震结构方案及叠层橡胶支座隔震结构方案的医院住院综合楼建筑进行了8度多遇、设防及罕遇地震水准下的地震安全性及韧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采用隔震技术可有效提高医疗建筑的地震安全性及韧性水平,提高震后恢复速度,证明了隔震技术在抗震减灾领域的优势及推广隔震技术的必要性。对于核电建筑案例,分别对采用传统抗震结构方案、多铅芯橡胶支座(MLRB)隔震结构方案及摩擦滑动支座(EQS)隔震结构方案的APR1400压水堆核电厂建筑进行了OBE(0.5g)级、SSE(0.835g)级地震水准下的地震安全性及韧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合理采用隔震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核电建筑的地震安全性及韧性水平,提高整体抗震减灾能力,但在实际应用前必须谨慎论证评估,考虑隔震技术可能带来的问题和风险。
【图文】:

芦山,震害,医院


但非结构系统破坏严重,消防管道损伤破裂、应急发电机出现故障等,造成多所医院无法使用,并导致巨大经济损失。2013年中国芦山地震中,填充墙损伤破坏、吊顶板大面积脱落、医疗设备翻倒损坏等非结构破坏(见图1-1),导致绝大部分医院都丧失了使用功能,无法承担抗震救灾任务。而采用基底隔震技术的芦山县人民医院新门诊楼,在地震中上部结构基本完好,虽有少量填充墙开裂损伤、吊顶坠落等非结构震害,,但仍能保证医院急救使用功能,成为当地震后救援中心(王玉梅等,2013)。2007 年日本新泻地震中,柏琦刈羽核电站出现变压器起火、含微量放射性物质的水泄漏等一系列严重安全问题,虽然反应堆自动安全停堆,但也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2011 年东日本大地震中

核电站,震害


核电站震害(2007年新泻地震、2011年东日本地震)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3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权凡;;建筑抗震有关问题思考[J];居舍;2018年15期

2 ;汕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实施意见的通知[J];汕尾市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06期

3 黄玉梅;刘成;;建筑抗震传统类型与最新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3期

4 包宗华;;建筑抗震防震的几个问题[J];上海房地;2008年07期

5 包宗华;;建筑抗震防震的几个问题[J];城市开发;2008年12期

6 魏雅华;;花萼之哭声声拷问中国《建筑抗震标准》[J];产权导刊;2008年08期

7 蔡福广 ,王萍;第三讲 村镇房屋建筑抗震规划与场地选择[J];小城镇建设;1996年03期

8 马一民;;罗马尼亚重视建筑抗震工程[J];国际科技交流;1987年03期

9 龚思礼;;我国建筑抗震的发展预测[J];工程抗震;1988年01期

10 钮泽蓁;;农村建筑抗震问题[J];小城镇建设;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云芳;王培红;;场地、地基基础对建筑抗震的影响[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2 程绍革;尹保江;白雪霜;史铁花;张立峰;;提高医院建筑抗震能力,减轻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徐建;岳清瑞;;工业建筑抗震关键技术研究[A];工程防震减灾新技术、新进展和新应用(下)[C];2016年

4 曹万林;张勇波;董宏英;周中一;张建伟;;村镇建筑抗震节能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4年

5 税国斌;;建筑抗震技术的新突破——滑移防震技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彪仿俊;黄坤耀;戴轶苏;;基于消能减震技术的建筑抗震加固设计方法[A];2013年既有建筑功能提升工程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7 陆新征;;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最新进展[A];第三届超限建筑结构有限元仿真分析讲习班讲义[C];2012年

8 王亚勇;高孟潭;叶列平;陆新征;钱稼茹;;基于大震和特大震下倒塌率目标的建筑抗震设计方法研究方案[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9 李杰臣;苏园园;;浅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3卷)[C];2010年

10 李长实;王步云;;50米以上高层建筑抗震优化设计[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禾;让建筑不再杀人[N];中国妇女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任佳;新成果“支招”村镇建筑抗震节能[N];中国建设报;2014年

3 记者 徐飞鹏;研究房屋建筑抗震节能综合改造等事项[N];北京日报;2011年

4 ;六十年铸就辉煌路 新起点续写新华章[N];首都建设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亚彬邋实习生 吴立凯 杨莎;灾后房市三大变化引发钢材需求“大变脸”[N];现代物流报;2008年

6 王小霞;反思建筑抗震质量 严标准更需好监督[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宗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建筑抗震专家赶赴灾区[N];中国建设报;2008年

8 王海平;调研医院公共建筑抗震能力[N];安阳日报;2008年

9 Mridu Khullar Relph 金城 译;印度:加强建筑抗震成为紧迫课题[N];建筑时报;2012年

10 记者陈可;建筑抗震新规本月实施[N];南通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宁晓晴;重要建筑地震安全性及韧性评价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8年

2 梁明;基于地理设计理念的建筑结构建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陆观宏;一种新型钢—混凝土组合节点及其组成的框架结构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然;重庆地区综合体建筑的抗震设计特点及工程实践[D];清华大学;2017年

2 魏帆;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建筑部品大规模定制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年

3 戴红;成都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

4 管帅;农村建筑抗震节能一体化初步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召进;山东省村镇建筑抗震能力分析及抗震措施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6 郝良栋;山东省村镇建筑抗震能力现状调查[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7 辛星;考虑碰撞的相邻建筑抗震能力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8 吴亚男;砌体结构建筑抗震能力快速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冯磊;基于抗震策略的建筑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张君;超高层连体建筑抗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590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590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2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