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华南地区高校教学楼非正式学习空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19:1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呈现出信息化与知识化状态,学习的自主性与开放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原有的“师授生受”教育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的要求,社会需要是有创新、有批判性、能独立思考的人才,学习者的主体性受到更多的关注,非正式学习(Information Leaning)这种学习方式日益凸显。大学校园中存在各类学习空间,包括传统的教室类的正式学习空间,林林总总的非正式性学习空间,教学楼无疑是重要的一环,它承载着大多数正式学习,也是非正式性学习的重要场所。在这样的趋势下,高校教学楼作为学习的重要区域,相应的功能模式也应该改变,除了满足学生正式学习的需求,也应该满足非正式学习需求。对于这样一种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在教学楼的空间设计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回应,以期能更好的引导使用者在这个空间里发生非正式学习的行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了解华南地区高校教学楼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现状,调研分析现有高校教学楼中师生对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需求,并在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在高校教学楼中影响非正式学习空间分布的因素,以及不同类型空间作为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的优劣,为设计高校教学楼中非正式学习空间提供参考建议。主要研究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收集并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梳理出国内外学者对于非正式学习空间提出的理论,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定义,总结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特征并从组团大小角度的对其进行分类。在“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概念明确了之后,笔者分析了国外案例,提出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空间基本模式,总结出了教学楼中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了华南地区气候因素对于建筑空间的影响。其二对华南地区高校教学楼进行实地调研,并对使用者发放问卷,在此过程中,与受访者交谈获得相应的情况或意见,了解调研学校教学楼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的现状,并从空间位置,空间围合方式,空间多样性以及气候因素影响等方面对空间进行分析。其三本文将调研内容及数据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国外案例研究,将高校教学中非正式学习空间分为分散型和集中型,并最终提出可达性,舒适性,多样性,季节性四个设计原则,分析高校教学楼中影响非正式学习空间分布的因素,以及不同类型空间作为非正式学习空间使用的优劣,并应用提出的理论和对策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深圳大学文科楼进行改造。其四在本文的结束部分,对本论文最后总结,指出本文的借鉴意义,并提出了本文的局限和后续研究要做的工作。
【图文】:

平面图,城市学院,教学中心,平面图


也有需要可以聊天讨论的,需求类型多样,所需要的场所也各有不同。所以了适应各种各样的学习需求,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形态以及布置方式也应该呈现多样性从而使得有各种需求的学生都可以在教学楼中找到自己心仪的学习空间。2.3 国内外案例的分析研究国外对于非正式学习空间研究起步较早,案例数量较多,国内非正式学习空间案较少,我们选取其中一部分来进行分析,希望从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来指导之后的学楼中非正式空间的设计。2.3.1 案例分析 1:格拉斯哥城市学院教学中心格拉斯哥城市学院教学中心位于英国格拉斯哥市。该教学楼中最主要的特点是置了“教学街”,即将各种形式的教学空间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传统教学和自主学习得到有机的结合该教学楼建筑面积约 2.6 万平方米,其中非正式学习空间面积约 3800 平方米,约占建筑面积的 14%。

平面图,三层,平面图,学习空间


能使用区、部分教学区等功能,同时空间中分布多处尺度不同的非正式学习空走廊贯穿整层楼,非正式学习空间主要位于走廊两侧,形成“教学街”。楼梯分布,,其中两部楼梯位于该层中间位置,附近布置较多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在整层建筑中,不同尺寸的学习空间,对于桌椅的排布以及空间的利用方式。空间稍大一点的区域,如图中的 B、E、F,这些区域可以放下更多的桌椅,也多是四人桌或者是多人学习圆桌,更有利于组团学习。而对于面积稍微小的域,多是摆放单人或者双人桌,更有利于个人在此进行单独学习。小空间也可放多人讨论桌,如 G 区,这样即可以提供足够的场地容纳较多人,讨论的过程减少对于其他学习者的干扰,成为理想的小组讨论空间。该层平面中可以体现出学习空间的多样性,包括个人学习区,组团学习区,生自由使用的计算机,使得学生有更多样的选择,从而更容易的找到适合自己域,并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2.3.2 案例分析 2:威斯敏斯特学院新教学楼
【学位授予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24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榕;;从观念更新到多元实践——浅谈新岭南建筑创作理念下的建筑学教学整合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39期

2 张秋菊;梁宇;姜云天;;地方高校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的调查及反思[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8期

3 杨欣;于勇;;非正式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11期

4 张宝辉;;非正式科学学习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09期

5 宋权华;于勇;廖守琴;;长尾理论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09年02期

6 袁超;;浅析校园环境建设[J];山西建筑;2008年09期

7 曾李红;高志敏;;非正式学习与偶发性学习初探——基于马席克与瓦特金斯的研究[J];成人教育;2006年03期

8 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9 张建涛,刘文佳;现代教学建筑中非课堂教学空间解析[J];华中建筑;2003年05期

10 冯巍;OECD国家终身学习政策与实践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麦华;基于整体观的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宁;基于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地形特征的校园环境及建筑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洪新华;基于SNS的高校非正式学习社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3 陆蓉蓉;校园非正式学习空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任杰;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整合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5 殷晓宇;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毛丹;基于空间类型学的大学校园公共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侯英;基于Web2.0环境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韶玉;高校教学建筑内部交往空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9 王殊隐;高等学校教学建筑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李南希;高校校园交往空间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97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597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7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