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面热源的岩体热物性测试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00:35
【摘要】:随着地铁隧道热堆积问题逐渐显现,为缓解此问题,地铁废热源热泵系统作为地源热泵系统的一种新的研究方向被专家提出来。利用地铁废热源热泵系统可以将地下空间内产生的热量吸收并在冬季用于地上建筑供暖,地下空间的壁面通常为平面或近似平面,相比传统的垂直埋管换热器,若采用平面式换热器沿地下空间的壁面敷设,其换热效果更好,施工更方便。地下空间周围岩体的热物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平面式换热器的设计,而现有的基于线热源和柱热源的岩体热物性测试方法并不适用于平面式换热器,为保证在设计平面式换热器时能够充分利用废热源和节约成本,需要准确获得实际工程所在地的岩体热物性参数。本课题主要研究一种基于面热源的岩体热物性测试方法,通过此方法得出准确的热物性参数,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设计依据。首先,通过简化传热模型建立面热源与岩体换热的一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其次,搭建现场热物性测试实验台,根据实验测试方法进行测试;然后,对不同工况测试得出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进而求出平面式换热器中间处热流密度,并利用数值解法求出岩体综合导热系数和验证传热模型;最后,采用反演计算法得出岩体的热物性参数,并与实际的热物性参数作对比,验证岩体热物性测试方法。基于上述内容进行研究后得出的测试方法为:⑴选取1m×2m平面式换热器,将其敷设在比较平滑的岩体壁面处,并覆盖一层保温棉隔绝与空气之间的对流换热;⑵选取不同加热功率进行测试,每次测试时长不少于4h,建议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在温度达到稳定后再测试3至4h左右;⑶当进行下一组加热工况时,不需要再次进行降温,根据平面式换热器的可移动性特点,可以将其拆卸下来,敷设到其它地方,保证不受到第一组工况测试地点的温度影响;⑷采用1×2m平面式换热器时中心部位换热量相对整体占比15%,然后根据实验计算得出的总换热量求出中心部位换热量,进而求出中心部位单位面积热流密度;⑸当所测岩体未进行一衬支护时,则选用实际热物性参数值;当进行一衬支护后,采用数值解法计算出当温度达到稳定时热量传输的距离,从而得到岩体与喷射材料的综合导热系数,其中一衬厚度根据实际取值;⑹采用反演计算法,将传热模型得出的解析解与实测平均温度作对比,进而得出热物性参数最优值;⑺选取中心部位九处测点,通过标尺估算平面式换热器与壁面之间存在的空隙厚度,对九处测点求平均值,然后求出接触热阻。本研究能够准确获得现场岩体的热物性参数,为合理设计和应用地铁废热源热泵系统提供了参考依据。
【图文】:
就可以直接沿地下空间的壁面进行敷设,既可作为热量收集器,又可作为主动降温的换热器。平面式换热器可以大面积敷设,相比垂直埋管换热器既节省了空间又改善了换热效果。目前,已在某地铁站内完成了地源热泵系统的示范工程,以毛细管网作为平面式换热器,直接敷设在地铁隧道的一衬与二衬之间。毛细管网换热器具有耐高温、耐压、防腐蚀、易弯曲且能够有效利用低品位能源等优点,而且管内水循环时能量损失较小。针对地铁隧道的弧形壁面和工程实际情况,考虑将毛细管网作为平面式换热器敷设在隧道的一衬与二衬之间,通过地源热泵系统给地上建筑供热或供冷。其工作原理为:冬季毛细管换热器通过利用隧道围岩所吸收的大量列车废热,支持热泵机组单独给地上建筑供热;夏季热泵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为地上建筑供冷,通过毛细管换热器将热量蓄存在隧道围岩内。由于列车的运行,隧道内全年都有较大的产热量,考虑到一年中隧道围岩吸、放热量的平衡,夏季地上建筑的供冷可根据实际负荷需求采用辅助冷源。具体见图 2.1:
阴影部分占比,具体是在给定平面式换热器恒定温度后,通过运行 fluent 对整理模型进行模拟,从而计算出平面式换热器总的换热量和中间阴影部分换热量而求出中间阴影部位占比。2.3 一维非稳态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2.3.1 平面式换热器敷设围岩壁面上在现场实验过程中,,将毛细管网选为平面式换热器,在将毛细管网敷设在壁利用钢钉将其固定在壁面上,并在其上面覆盖一层保温棉来保证能够隔绝与之间的对流换热。对于毛细管网的中间部分,认为只存在垂直于毛细管网所在的方向上的热量传递,虽然毛细管之间存在 10mm 的间距,但是通过模拟得根分管之间的温度与周边温度相差较小,如图 2.6。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83
【图文】:
就可以直接沿地下空间的壁面进行敷设,既可作为热量收集器,又可作为主动降温的换热器。平面式换热器可以大面积敷设,相比垂直埋管换热器既节省了空间又改善了换热效果。目前,已在某地铁站内完成了地源热泵系统的示范工程,以毛细管网作为平面式换热器,直接敷设在地铁隧道的一衬与二衬之间。毛细管网换热器具有耐高温、耐压、防腐蚀、易弯曲且能够有效利用低品位能源等优点,而且管内水循环时能量损失较小。针对地铁隧道的弧形壁面和工程实际情况,考虑将毛细管网作为平面式换热器敷设在隧道的一衬与二衬之间,通过地源热泵系统给地上建筑供热或供冷。其工作原理为:冬季毛细管换热器通过利用隧道围岩所吸收的大量列车废热,支持热泵机组单独给地上建筑供热;夏季热泵系统以制冷模式运行,为地上建筑供冷,通过毛细管换热器将热量蓄存在隧道围岩内。由于列车的运行,隧道内全年都有较大的产热量,考虑到一年中隧道围岩吸、放热量的平衡,夏季地上建筑的供冷可根据实际负荷需求采用辅助冷源。具体见图 2.1:
阴影部分占比,具体是在给定平面式换热器恒定温度后,通过运行 fluent 对整理模型进行模拟,从而计算出平面式换热器总的换热量和中间阴影部分换热量而求出中间阴影部位占比。2.3 一维非稳态传热过程的数学模型2.3.1 平面式换热器敷设围岩壁面上在现场实验过程中,,将毛细管网选为平面式换热器,在将毛细管网敷设在壁利用钢钉将其固定在壁面上,并在其上面覆盖一层保温棉来保证能够隔绝与之间的对流换热。对于毛细管网的中间部分,认为只存在垂直于毛细管网所在的方向上的热量传递,虽然毛细管之间存在 10mm 的间距,但是通过模拟得根分管之间的温度与周边温度相差较小,如图 2.6。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家鹏;;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热物性的测定[J];冷藏技术;1987年01期
2 王德明,余其铮,刘伟霞;复合材料热物性参数的数值求解[J];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3 许志强,马建国,杨黎明;铬锰氮不锈钢热物性参数的测定及冷却过程温度场模拟[J];燕山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4 杨洁;陈啸;孔丹丹;方鹏;王红英;;不同品种小麦理化特性及热物性参数研究[J];饲料工业;2018年03期
5 徐振章,胡志荣,唐焕文,秦学志;稠油油层热物性参数计算模型[J];特种油气藏;1995年01期
6 李华琪;郭啸宇;杨宁;朱磊;马腾跃;胡攀;田晓艳;;空间堆金属锂冷却剂热物性参数计算模型及程序开发[J];核动力工程;2017年01期
7 谭志诚,孙毅,尹安学,叶锦春;碳布热物性参数的测定[J];碳素;1987年03期
8 高霁;刘庆扬;马晓芳;唐明;;电火花磨削加工蜂窝环的热物性参数研究及表面温度场仿真分析[J];兵工学报;2013年11期
9 邓军;陈炜乐;肖e
本文编号:2652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652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