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平行布设双排抗滑桩受力特性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19:26
【摘要】:双排抗滑桩作为一种新型的组合型超静定结构的支护体系,因具有刚度大、扰动小、支挡效果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滑坡灾害治理工程中,但由于双排抗滑桩支护体系作用复杂,滑坡推力在前、后排抗滑桩分配比例尚未明确,在实际双排抗滑桩设计时,工程师对前、后桩受力比例通常按1:1或1:2设计,难免会造成材料浪费或产生安全隐患,并且目前双排抗滑桩的破坏模式机理不明确,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对双排抗滑桩的分担比例和破坏模式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进行平行布设有连梁双排抗滑桩模型试验,研究排间距为5h时,双排桩在极限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到该类型双排抗滑桩的滑坡推力分配比例以及弯矩分布规律和桩体的破坏模式等,并与排间距为5h的平行布设无连梁双排抗滑桩试验结论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最优支挡类型,最后采用ABQUS数值模拟软件以模型试验为原型进行计算,验证模型试验的合理性。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极限荷载作用下,平行布设有连梁双排桩支挡效果、抗侧限强度远优于平行布设无连梁双排抗滑桩。(2)双排桩桩身弯矩分布皆呈“S”形,滑面位置弯矩几乎为零;两组试验前、后排弯矩比分别为1:1.5、1:1.8。除了桩顶外,后排桩与前排桩滑坡推力比均大于1,均值为1.36;土体抗力比均小于1,均值为0.57。(3)有连梁双排桩桩体在极限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可分为三阶段,依次为: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破坏阶段。而无连梁双排桩仅存在弹塑性变形阶段和破坏阶段。(4)两组试验桩体破坏模式相似,皆为弯曲破坏,呈“S”形变形,后排桩破坏程度前排桩破坏程度,有连梁试验桩体破坏位置更远离滑面,具体为:桩身产生两塑性铰,滑面上、下两侧发生受弯破坏。具体为桩体靠近滑体侧,滑面以上产生挤压破坏,滑面以下产生张拉破坏,相反,背离滑体侧,滑面以上产生张拉破坏,滑面以下产生挤压破坏。(5)为了更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理体积规模较大的滑坡灾害,建议采用有连梁双排抗滑桩类型,设计时前、后排桩体受力分摊比例建议为1:1.3~1.4,并加强距滑面以上h1(1/5桩长)至滑面以下h2(1/6桩长)范围内的受弯强度。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473.1
【图文】:

平行布设双排抗滑桩受力特性试验研究


平面图

平行布设双排抗滑桩受力特性试验研究


立面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强;石胜伟;韩新强;李乾坤;;两种距径比下微型组合抗滑桩物理模型试验[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5年11期

2 王羽;赵波;;双排桩多层土拱效应分析及计算理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8期

3 张涛;门玉明;石胜伟;李寻昌;梁炯;;悬臂式单锚抗滑桩加固黄土滑坡的模型试验[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5年03期

4 傅翔;谢强;张永兴;邱鹏;万仁锋;;全埋式抗滑桩倾覆破坏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4年08期

5 申永江;邓飚;杨明;郑茂营;李耀庄;崔海浩;;门架式双排抗滑桩的弹塑性模型与计算分析[J];岩土力学;2014年S1期

6 赖杰;郑颖人;刘云;李秀地;阿比尔的;;地震作用下双排抗滑桩支护边坡振动台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7 张玉;俞然刚;;手工计算与仿真技术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31期

8 梁炯;门玉明;石胜伟;;滑坡治理微型桩群配筋形式模型试验[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3年01期

9 杨松;张慧乐;孙颖霞;张智浩;;岩溶区基岩模拟材料的研制及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10 孙涛;刘俊岩;刘燕;;双排桩支护排距的优化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徐良德;;抗滑桩桩前滑体出现塑性变形时抗力分布的初步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四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8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庆科;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体系若干问题分析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闫金凯;滑坡微型桩防治技术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3 申永江;边坡工程中抗滑桩的效果评价与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无连梁双排抗滑桩受力特性的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2 于仁斌;考虑钢筋屈服和混凝土损伤的桩基础水平承载特性分析[D];鲁东大学;2017年

3 宋常旭;模袋法细粒尾矿堆坝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D];防灾科技学院;2017年

4 王婧;土质边坡抗滑桩支护稳定性分析及参数优化[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5 翟永超;组合式抗滑桩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6 潘新恩;双排式钻孔抗滑桩前后排桩荷载分担规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张耀宇;双排桩设计理论分析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8 毛晓光;双排式—小直径钻孔抗滑桩桩土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与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俊飞;双排埋入式抗滑桩工作机理分析与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李寻昌;锚杆抗滑桩系统的模型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41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741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e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