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海洋环境氯离子在持压混凝土中传输行为的多尺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5 10:55
【摘要】: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传输行为不仅与混凝土自身的物理特性有关,同时还与其所承受的力学及环境作用模式有关。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尚未系统考虑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传输定量模型的理论支撑上。本论文以海洋侵蚀环境为背景,以服役状态混凝土结构为对象,从宏观、细观不同尺度深入研究氯离子传输行为,考察传输规律,揭示传输机理,并考虑混凝土的非均质性,建立多种侵蚀方式下氯离子在持续受载混凝土中的传输模型,从而为海洋环境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预计奠定基础。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工作:1.通过实验结合理论推导出一个粗骨料分布简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得到氯离子在考虑混凝土表层特殊状态的无应力混凝土中传输模型。同时,有关结果还表明,边界效应层厚度与骨料的最小粒径有关而不是最大粒径。2.提出串并联耦合模型用来计算复合材料(比如:细观角度混凝土)的扩散系数,并与目前公认的N相球模型进行对比,误差小于5%,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为以后计算复合材料宏观扩散系数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3.根据弹性力学基本理论,推导了氯离子在持续小应力作用下混凝土中的传输模型,并且从细观角度探讨了各因素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同时,有关结果还表明,低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随着压缩应力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拉伸应力的增大而增大。4.在前述氯离子在考虑混凝土表层特殊状态无应力混凝土中传输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了氯离子在考虑表层影响的有应力混凝土中的传输模型。同时,有关结果还表明,混凝土内层所受到的应力要大于混凝土外层所受到的应力。5.提出了一个既考虑应力因素又考虑时间因素的氯离子在持续大应力作用混凝土中的传输模型。同时,有关结果还表明,氯离子侵蚀轴向持续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存在一个应力比临界值(当施加的荷载水平低于应力比临界值时,氯离子的输运性能变化很小,而当施加的荷载水平大于应力比临界值后,氯离子的侵入能力显著增大),此应力比临界值可取0.3。6.借助流体力学理论,考虑水分对流作用对氯离子传输的影响机制,并联合氯离子在饱和状态下混凝土中传输模型的研究结果,推导出氯离子在持续应力作用下干湿循环状态混凝土中的传输模型。同时,有关结果还表明,随着混凝土初始饱和度的降低,表层混凝土区域的氯离子浓度曲线凸起现象逐渐明显。7.以有限元法为基础,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仿真软件平台,联合本文前述各项研究成果,开发出了氯离子在混凝土介质中传输的APP。此APP将氯离子在混凝土中传输的科学编程问题转化为清晰直观的用户界面,用户只需要输入相关的参数,便可以直接得到相关的结果,为混凝土构件的寿命预估奠定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528
【图文】:

顾问委员会,年度报告,混凝土耐久性,中指


图 1-1 混凝土结构中钢筋锈蚀案例Figure 1-1 Cases of steel bars corrosion in concrete structure美国国家材料顾问委员会在混凝土耐久性年度报告中指出[9]:将近二十五万座混土桥梁结构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劣化,其中一部分服役时间不到 20 年就出现了严重的题,并且正在以每年三万座的速度不断递增。1989 年,美国交通部指出[5]:由于除冰和海洋侵蚀环境下引起洲际高速公路桥梁的破坏,仅更换或者维修被侵蚀的混凝土桥面板就要耗资 400 亿美元。美国标准局(NBS)调查表明[10],在 1975 年、1995 年的国建筑物因受到的腐蚀损失分别为 700 与 3000 亿美元,其中与钢筋腐蚀有关的分别40%与 50%,分别为 280 与 1500 亿美元。1989 年美国运输部门的报告《美国公路桥梁现状》中指出[10],美国 60 万座路桥由于“盐害”,已经有一半以上遭钢筋腐蚀破或承载力不足、必须修复或重建,修复费高达 1550 亿美元,是这些桥梁初建费用的倍,这说明环境长期的腐蚀作用将造成长远的、巨大的经济损失[11]。在英国,腐蚀引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或承载力不足现象日益严重[10]。南威斯 Ynysy-Gwas 的混凝土桥梁在建成 5 年后便出现了由冬季除冰盐造成了混凝土结严重腐蚀破坏,同样,英格兰岛的中环线上有十几座高架桥,由于冬季除冰盐作用,

示意图,氯盐,混凝土结构,案例


图 1-2 氯盐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损坏案例Figure 1-2 Damage cases of concrete structure caused by chlorine salt图 1-3 氯盐侵蚀引起钢筋化学腐蚀机理示意图Figure 1-3 Corrosion process of chlorine salt to steel bar 海洋环境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传输模型研究的意义海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根据位置和暴露条件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盐雾区、浪溅潮汐区和水下区,如图 1-4 所示。其中,浪溅区和潮汐区属于因水位变动而导致的

示意图,氯盐侵蚀,化学腐蚀,机理


5图 1-3 氯盐侵蚀引起钢筋化学腐蚀机理示意图Figure 1-3 Corrosion process of chlorine salt to steel bar海洋环境混凝土结构中氯离子传输模型研究的意义洋环境下,混凝土结构根据位置和暴露条件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盐雾区、浪汐区和水下区,如图 1-4 所示。其中,浪溅区和潮汐区属于因水位变动而导致替环境区,随着干湿状态的改变,混凝土构件受到了水分和氯离子侵蚀的混合且,相对于全饱和的混凝土盐溶液环境,干湿交替环境下,氯离子侵入混凝土显加快,使得混凝土更容易发生钢筋锈蚀而使混凝土结构丧失耐久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修力;金浏;;钢筋锈胀引发混凝土保护层开裂破坏的细观数值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15年06期

2 肖建庄;卢登;马志鸣;;考虑再生粗骨料随机分布的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细观数值模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3 马志鸣;赵铁军;管庭;王鹏刚;;冻融-氯离子耦合作用下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机理研究[J];公路;2014年06期

4 黄滢;卫军;DONG Rongzhen;ZENG Hua;;Chloride Ion Transmission Model under the Drying-wetting Cycles and Its Solution[J];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2014年03期

5 林壮斌;;基于试验二维随机骨料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6 刘鹏;宋力;余志武;;模拟干湿环境对混凝土内水分影响深度的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7 鲍玖文;王立成;;干湿交替下水分及氯离子在混凝土中传输的细观数值模拟[J];海洋工程;2014年01期

8 金浏;杜修力;;钢筋混凝土构件细观数值模拟分析[J];水利学报;2012年10期

9 余振新;高建明;宋鲁光;汪廷秀;薛宝法;孙伟;;荷载-干湿交替-硫酸盐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损伤过程[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One and two dimensional chloride ion diffusion of fly ash concrete under flexural stres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韩继红;张雄;;结构混凝土配合比定量体视学综合分析技术[A];第八届全国建设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苏林王;荷载与海洋环境耦合作用下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金浏;细观混凝土分析模型与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3 孙继成;应力及干湿循环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渗透性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13年

4 付传清;混凝土中氯盐的传输机理及钢筋锈胀模型[D];浙江大学;2012年

5 吴立朋;表层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性能及其测试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6 万小梅;力学荷载及环境复合因素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劣化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7 孙文博;电化学除氯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杨进波;混凝土保护层结构与渗透性现场检测方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9 王显利;氯离子侵蚀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蚀损伤[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晓龙;荷载损伤混凝土损伤指标选取及其对耐久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5年

2 张昊创;混凝土中多物理场耦合氯离子传输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3 彭智;干湿循环与荷载耦合作用下氯离子侵蚀混凝土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姚昌建;沿海码头混凝土设施受氯离子侵蚀的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563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7563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7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