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三氯乙醛控制技术集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9 15:32
【摘要】:氯系消毒剂是目前饮用水处理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消毒剂,充分保障了饮用水微生物的安全性,但其亦能与水体中天然有机物(NOM)反应,生成多种氯化消毒副产物(DBPs)。其中,三氯乙醛(CH)的含量仅次于三卤甲烷(THMs)和卤乙酸(HAAs),且具有较高的超标风险。目前对于CH前体物的去除基本是单工艺以及简单工艺联用为主,而缺乏工艺集成技术对CH前体物的去除研究。本文以课题组前期研究为基础,以南方某地区水库原水、腐殖酸原水和牛血清蛋白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预处理和强化常规工艺集成对不同目标水样中CH前体物的去除研究,为自来水厂中水处理工艺对CH前体物的去除提供技术指导,以全方位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预处理研究表明:木质、煤质和椰壳等3种不同材质粉末活性炭(PAC)对CH均有良好的吸附效果且吸附性能相当,均适用于水质CH超标应急处理;3种PAC的投加量分别为50 mg/L、50 mg/L和30 mg/L,对CH前体物的去除效果最优,但椰壳粉炭的处理效果优于木质和煤质。3种PAC主要是通过吸附水体中芳香性蛋白质类有机物和微生物代谢产物有机物而达到控制CHFP的。PAC能够强化混凝沉淀对CH前体物的控制作用,相比于单独混凝,增添30 mg/L的椰壳PAC对CHFP的去除率提高23.67%。粉炭吸附预处理和预氧化具有协同作用,相比于单独投加30 mg/L椰壳PAC吸附预处理,复合预氧化剂KMnO_4+ClO_2的最优投加量为0.8 mg/L+0.2 mg/L,对CH前体物的去除率提高了12.68%。粉炭吸附/预氧化/混凝对原水中CH前体物的控制效果较为突出,当复合预氧化剂KMnO_4+ClO_2的投加量为0.2 mg/L+0.8 mg/L时,对原水中CHFP的去除率为73.11%。强化常规工艺研究表明:强化混凝沉淀是去除水体中CH前体物的较为有效方法,在聚合氯化铝(PACl)投加量为4.0 mg/L时,对3种目标水样(原水、腐殖酸原水和蛋白质原水)的去除率分别为59.55%、63.69%和60.02%;另增投0.05 mg/L的助凝剂聚丙酰胺(PAM),去除率仅分别提升3.26%、5.62%和0.35%。尽管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对CH前体物能力有限,但相比于直接过滤,当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PACl最佳投加量分别为0.1 mg/L、0.3 mg/L和0.1 mg/L,对原水、腐殖酸原水和蛋白质原水中CH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9.60%、12.30%和5.28%。强化混凝沉淀联合强化沉淀集成工艺对原水、腐殖酸原水、蛋白质原水的去除率分别为68.02%、70.95%和69.53%,比PACl投加量为2.0 mg/L时砂滤过滤的常规工艺分别提高了16.00%、15.65%和19.90%。预处理联合强化常规工艺研究表明:粉炭吸附/强化常规集成工艺对原水、腐殖酸原水和蛋白质原水的去除效果较为理想,混凝沉淀出水中CH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62.87%、65.19%和68.88%,而过滤出水中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6.87%、81.70%和75.72%。复合预氧化剂KMnO_4+ClO_2投加量分别在0.5 mg/L+0.5 mg/L、0.2 mg/L+0.8 mg/L和0.5mg/L+0.5 mg/L时,预氧化能最大程度强化规常集成工艺对原水、腐殖酸原水和蛋白质原水中CH前体物的去除效果,且去除率分别提升了6.29%、6.51%和7.06%。粉炭吸附/预氧化/强化常规集成工艺对不同水质中CH前体物的去除均有很强的适用性,该集成工艺对原水、腐殖酸原水和蛋白质原水中CH前体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2.76%、86.23%和81.65%,且比常规工艺(NaClO投加量0.5 mg/L、PACl投加量2.0 mg/L)分别提高了21.51%、27.07%和27.76%。粉炭吸附预处理、预氧化以及强化常规工艺相辅相成,形成多级CH水质保护屏障,适用于CH有超标风险的水源水。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991.25
【图文】: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三氯乙醛,集成研究


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验过程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如图 1-1 所示。饮用水中三氯乙醛控制技术集成研究水 腐殖酸原水蛋预处理技术 强化常规技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广强;刘丽君;卢小艳;张金松;曲莹;邢艳;刘文彬;;典型南方水源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性变化与去除[J];环境工程学报;2015年11期

2 覃卫国;龙锋;苏通明;秦祖赠;;臭氧氧化净化硫酸中的三氯乙醛[J];氯碱工业;2015年10期

3 王晨晨;牛志广;张颖;;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室内暴露模拟方法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年03期

4 洪云;张伟军;左竟成;刘园园;董伟;王东升;;不同有机体系的混凝特征研究:以硫酸铝为例[J];环境化学;2015年02期

5 蔡广强;刘丽君;张金松;卢小艳;徐荣;;水合三氯乙醛前体物的分子量分布和荧光特性[J];净水技术;2014年05期

6 赵玉莹;刘林斌;叶淦球;;探讨粉末活性炭对东江原水的处理效果[J];城镇供水;2014年02期

7 马敏;刘锐平;刘会娟;曲久辉;刘永康;林爱武;;预氯化对铝盐混凝铜绿微囊藻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和残余铝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8 刘冰;余国忠;古励;赵承美;李清飞;翟慧敏;;混凝和活性炭吸附去除微污染水源水中DON的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4期

9 李暮;孙贤波;刘勇弟;钱飞跃;李欣珏;李新;;印染废水生化出水高锰酸钾强化混凝深度处理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特性[J];环境化学;2012年12期

10 孙飞;高继慧;朱玉雯;秦裕琨;;典型炭材料微观结构及SO_2吸附机理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范爱丽;刘清雅;刘丽君;刘波;黄胜前;周环;田瑞芝;卢小艳;;活性炭滤池对饮用水中三氯乙醛及其前体物去除效果的生产性研究[A];饮用水安全控制技术会议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委员会第13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左金龙;饮用水处理技术现状评价及技术集成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吴贤格;臭氧活性炭—高级氧化组合技术处理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3 韩宏大;安全饮用水保障集成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4 金鹏康;腐植酸混凝的化学成因、形态学特征及动力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金凤;净水厂三氯乙醛前体物识别和风险预警[D];湖南大学;2016年

2 夏传;强化混凝—过滤优化集成消除微污染水中有机氯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傅学敏;净水工艺过程中三氯乙醛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4 蔡广强;河库型水源三氯乙醛前体物分析与水质风险评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袁希慧;福州市自来水厂原水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特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谭凤训;强化混凝过滤微污染水的试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74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774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b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