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住宅加建电梯的社区自治能力培育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857
【图文】:
第一章 绪论1.4.3 研究问题本文从既有住宅加建电梯这一事项切入,研究如何培育社区自治能力。研究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既有住宅加建电梯存在什么特点?从何种程度反映社区自治能力?二是中山市既有住宅加建电梯的成败因素是什么?社区自组织行为有何特征?三是既有住宅加建电梯的社区自治中他组织和自组织的关系?社区自治能力培育应该采取什么路径?1.5 研究框架
一决策的长期有效。缺乏参与感会影响业主决策的稳定性。比如某楼栋成功加建电梯之后,6 楼业主达了很多的意见:加装中介公司没有提供发票、施工工艺差、连廊积水、电梯故障频等。本文在多方了解后得知 6 楼业主的意见一部分是误解,一部分可以如果加装过程提出来是可以消除的。主要原因在于 6 楼业主是在邻里(80 多岁的邻居)的恳求下同跳舞的邻居的多次劝说下答应加建电梯,但是在加建的全过程中 6 楼业主返回老家住,也没人及时告知加建电梯的进展和过程,造成 6 楼业主这些原本可以改善电梯工工艺的建议变成了事后诸葛亮的牢骚。反之,增加参与感能够稳定决策、产生凝聚力。比如 X 小区确定领导小组名单一户都有负责人,加建过程中会议讨论决定时,在会上电话征求未参会人员的意见小区加建电梯时,放暑假的教师去档案馆查询档案、工程师业主跟进图纸、从事财务作的业主与电梯公司沟通。这两个小区加建电梯之后,又由业主自发筹资进行了楼道修、修水管等公共事项。
需要跨越的障碍随人数增加而增长,个人意愿得以实现的几率随人数增加递减,个体收益随人数增加而递减,个体的贡献率和成就感随人数增加而递减,寻租间随人数增加而产生。4.2.5 协调过程要公开透明过程透明使参与者的行为都处在他人的观察之下,在多轮的集体行动的“游戏”参与者就可以把选择建立在其他人行动历史的基础之上,也更愿意选择合作,互信机也更加容易建立。比如,X 小区在加建前业主大会期间,制定了会议制度:一人记录、所有参与者到、另一人保管会议纪要。S 小区 3 栋加建后,制定电费收缴制度:以楼长名义开户另一业主作为财务保管存折、还有一人负责收缴电费并在扣费后进行公告。S 小区加过程中,牵头人对所有业主,包括参与的与不参与的业主定期反馈,由于天气原因工延误也会及时向不参与的业主说明并请求谅解。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鑫鑫;苏珊珊;;大数据时代社区自治创新发展研究[J];电子政务;2018年05期
2 李锦峰;;公共性的规划与构建:社区自治金的实践意义及其发挥[J];城乡规划;2018年03期
3 赵幸;;建立社区自治机制:内务社区的探索[J];人类居住;2018年02期
4 刘强;马光选;;基层民主治理单元的下沉——从村民自治到小社区自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5 栗宁远;;基于治理理论视阈下的我国社区自治新路径[J];世纪桥;2017年01期
6 夏燕;;网络社区自治规则探究——以“新浪微博”规则考察为基础[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7 胡承武;;依法治国亟需加强社区自治立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为视角[J];领导科学论坛;2014年24期
8 乔新生;;社区自治原则不能滥用[J];同舟共进;2015年03期
9 朱敏;;美国社区自治的有益做法[J];浦东开发;2014年03期
10 张恺;;基于案例分析的转制社区自治实践与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竹兰;;社区自治的基础是财产权利还是行政权力[A];“社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和谐社区发展中心2011年业主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吴刚;;设立社区议事会 创新社区自治体制[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林尚立;;社区自治中的政党:对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微观考察——以上海社区发展为考察对象[A];组织与体制:上海社区发展理论研讨会会议资料汇编[C];2002年
4 马仲良;;社区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生长点[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霍玉婷;汪洋;张斌;;“社会网络”视角下的社区自治理规划方法研究[A];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2015年
6 李人庆;;辅助性原则和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A];2016“社区协商民主:诚信与合作”郑州年会会议资料[C];2016年
7 王宗礼;;民间社会与社区自治[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周晓;;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自治面临的挑战——基于吉林省吉林市大荒地村的调查[A];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尹湘旭;;我国基层社区自治的路径选择研究[A];遵义市基层组织与基层民主建设研究[C];2012年
10 刘娅;;社区自治的“双重面向”与“双重治理”——社区治理“层缘”特征的探讨[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翔龙 本报记者 刘冰;社区自治唤醒公民意识[N];中国青年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嘉旖;党员带头,“共情感”凝聚社区自治力量[N];文汇报;2018年
3 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吴军华;健全城乡社区自治规范,消除男女不平等内容[N];中国妇女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余东明 本报实习生 张海燕;黄浦“三会”超强赋能社区自治[N];法制日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金鑫;与社区自治良性互动[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
6 特约通讯员 田波;眉山团组织公益联盟助推社区自治[N];中国青年报;2013年
7 古政 于洁尘;打造智能在线服务平台,创新基层社区自治格局[N];南京日报;2018年
8 志灵;公权力不能对社区自治紧追不舍[N];中国青年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黄尖尖;街道搭平台,让居民走出家门成熟人[N];解放日报;2017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王闲乐;上海居委会将“错时弹性”上班[N];解放日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平;中国城市居民社区自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2 刘功润;作为共同体的城市社区自治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王金荣;中国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彭宗峰;社区重建中的服务型政府兴起[D];南京大学;2015年
5 尤琳;中国乡村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赵守飞;行政与自治:社区体制改革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立志;城边村社区自治中的居民参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刘杨;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自治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王宸;常熟市新型农村社区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4 林宇欣;既有住宅加建电梯的社区自治能力培育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5 耿浩雪;社区自治中的政治嵌入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6 曹新宇;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治的衔接和协调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年
7 束姗姗;扬州市政府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中的职能思考[D];扬州大学;2017年
8 李秀婷;农村新型社区自治:基层自治实践的新探索[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9 陈卓军;东莞市农村社区自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赵楠;论城市中的社区自治[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80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780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