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基于损伤监测的装配式框架结构震后性能评估

发布时间:2020-08-04 20:58
【摘要】: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一直是近来研究的重点,装配式框架结构由于地震作用而导致损伤,构件的强度和刚度等力学性能因损伤而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在地震作用下,虽然结构的抗震能力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结构就失效破坏,结构尚存在一定的残余承载力。对于遭遇地震作用后没有倒塌且具有适修性的结构,若将它们推倒重建,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浪费,正是由于国内地震的多发性以及大部分震损结构在修复后可继续使用,因而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后性能的评估十分必要。本文研究工作是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5BAK14B02-6)“基于结构损伤监测的高层建筑震后性能评估方法”的资助下展开了以下的主要研究:(1)中性轴作为结构的特性之一,其测量较为容易且具备损伤定量判定的能力,已经相继在钢结构、盾构隧道以及桥梁中得到应用。本文将中性轴这一结构特性引入到装配式框架节点的损伤评估中,建立了基于中性轴移动的装配式框架节点损伤评估理论。评估理论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测量,确定塑性铰区的平均中性轴位置,按照平截面假定原理进而得到塑性铰区的平均曲率,然后通过塑性铰的转动程度来定义塑性铰的损伤程度,进而评估装配式框架构件的性能。(2)建立装配式框架中节点有限元模型和两个装配式框架中节点的拟静力实验,应用有限元的分析结果和节点实验的分析结果,从有限元和试验的角度对比分析本文评估理论评估结果和基于变形、刚度、能量的单参数损伤评估理论以及传统的双参数损伤评估理论的评估结果,验证了本文损伤评估理论的可靠性。(3)本文提出了一种装配式框架整体的损伤评估理论,即先通过装配式框架层间最弱塑性铰进行框架各层的损伤量化,同时考虑框架各层的权重系数最终通过损伤加权得到装配式框架整体的损伤。评估理论的主要步骤是:①根据梁端和柱端的抗弯承载力比来判定梁柱组合体的出铰方式;②计算框架结构各个楼层各个塑性铰的塑性转动能力;③确定各个楼层的最弱塑性铰;④根据最弱塑性铰的转动程度来进行各层框架的损伤量化;⑤采用层间加权法,进行损伤加权得到装配式框架整体的损伤量;⑥根据装配式框架整体损伤量并结合相应的框架破坏等级分类标准来确定结构的损伤等级。(4)通过建立两层两跨现浇柱预制梁框架有限元模型和参考现有文献中的两层两跨现浇柱预制梁框架拟静力实验,分别从有限元和试验的角度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文损伤评估理论的可靠性。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352.11;TU317
【图文】:

技术路线图,装配式框架,评估理论,创新点


图1-5技术路线图逡逑1.3.2.3主要创新点逡逑(1)本文提出了基于中性轴移动的装配式框架节点评估理论。将中性轴引逡逑入到装配式框架节点的损伤评估理论中,其测量成本低并且具备损伤定量判定的逡逑能力方便在工程中应用。常见的构件层次的损伤评估理论,无论是基于变形、刚逡逑度、和能量的单参数损伤评估理论或基于最大变形与累积滞回耗能相互组合的多逡逑参数损伤评估理论,其参数都或多或少的需要实验和有限元来测定,导致其在工逡逑程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以中性轴作为损伤参数除了可以解决上述局限性以逡逑夕卜,还可以全程表现构件的损伤。逡逑(2)本文提出了基于层间最弱塑性铰的层间损伤评估理论。从构件水平上逡逑考虑结构的整体损伤最简单的做法是将构件的损伤值进行加权处理,但各构件的逡逑权重系数确定比较麻烦而且权重系数选择的主观性较强,最主要的是这种方法不逡逑能合理的说明损伤的局部集中,因为需要进行加权组合那么就会出现结构实际已逡逑经破坏而理论计算确未破坏的不合理现象。而本文的基于层间最弱塑性铰的层间逡逑

示意图,截面中性轴,结构损伤,中性轴


2.1.1中性轴的概念及测量方法逡逑中性轴,即在平面弯曲和斜弯曲情形下,正截面方向上正应力等于零的轴线,逡逑也是受拉区和受压区的分界线。以图2-1所示的混凝土梁截面为例,中性轴是梁逡逑上受拉区和受压区的分界面。逡逑厂一受压区厂_受压区%逦厂一受珥…邋?逡逑/了_?遂;囊’邑逡逑\逦<T/逦V邋at=ffy逦V逦0■/=0>逡逑k受拉E逦损伤区逦受拉区逡逑图2-1截面中性轴位置与结构损伤关系示意图逡逑从图2-1可知,当梁全截面处于弹性状态时(即最大压应力和最大拉应力都逡逑小于屈服应力),无论弯矩如何增加,中性轴高度始终不变,当弯矩过大使部分逡逑梁截面进入塑性时,中性轴将往受拉侧运动,即受压区高度将减小。由此可知损逡逑伤发生后,中性轴高度会上移,且随着损伤程度的不断增加,中性轴的位置越发逡逑向受压区移动,即中性轴高度和截面损伤呈一一对应关系,以中性轴的位置进行逡逑损伤的定量判定具有可行性。逡逑中性轴作为结构的基本特性之一其测量较为容易,测量成本低且方便在工程逡逑中应用。中性轴是截面受拉区和受压区的分界线,故可以通过应变片测定构件的逡逑应变分布然后通过平截面假定来确定中性轴的相对位置。主要通过测量混凝土表逡逑面的应变(如图2-2所示)和钢筋的应变(如图2-3所示)来实现

混凝土应变,应变片,钢筋


图2-2混凝土应变片布设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亮;金玉;张雁;;新型抗震装配整体式混合框架结构的施工应用[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4期

2 席海燕;;试探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J];居舍;2019年28期

3 吕鹏;;框架结构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居舍;2018年17期

4 周奎;陈妮娜;陈思宇;;基于OpenSees的主裙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碰撞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7年01期

5 钱坤;高青海;;装配式框架结构与传统框架结构的现状分析[J];四川建材;2017年03期

6 肖科;;火灾后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分析方法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7年05期

7 张蔻华;李欣华;;框架结构在服装中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年05期

8 蒋鑫;;基于“财务会计与报告概念框架”的中国新会计准则的有关研究[J];智富时代;2016年S1期

9 张桂杰;;浅谈中考语文作文框架设计[J];初中生学习(高);2016年12期

10 王昊;;对“核心素养”基本问题的再解读[J];吉林教育;2017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志广;;抗震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及施工质量控制分析[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2 王传冬;;框架结构工程的施工技术分析[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3 卢晓明;万程杰;;土建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A];2017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7年

4 谭宽仁;;框架结构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控措施分析[A];2014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5 李楠;余健;崔永旭;白文鹏;周玉洁;;不同施工顺序对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影响[A];第八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燕华;李明;熊学玉;;框架结构的温度应力简易计算方法[A];第九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7 常生福;;框架结构的形成过程对结构内力的影响[A];《工业建筑》2015年增刊Ⅰ[C];2015年

8 于忠翰;贡金鑫;张勤;;框架结构的抗震可靠度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9 杨宗放;尚连飞;;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经济比较[A];预应力混凝土现况与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10 蔡建国;冯健;;考虑节点刚度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分析[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专题研究我市加快追赶超越总体方案和2017年工业稳增长促投资措施[N];延安日报;2016年

2 记者 赵静;CEPA将迎“升级版”构建“1+4”框架结构[N];上海证券报;2017年

3 李静华;木框架结构 风光无限[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4 安国强邋于海涛;青岛客站框架结构主体施工进入冲刺阶段[N];人民铁道;2007年

5 吴娟;框架结构楼房补偿升幅达60%[N];中山日报;2008年

6 ;《武器装备质量管理条例》的框架结构[N];中国航空报;2011年

7 吴朝红;如何保证钢筋在框架结构中的施工质量[N];广东建设报;2000年

8 遂平县建筑设计院 刘永海 范凯;框架结构外墙裂缝渗水的防治[N];驻马店日报;2011年

9 杨忠文 胡均 付蕾;安徽淮北发现东汉时期砖石混合框架结构墓[N];中国文物报;2005年

10 记者 桂运安;中科大制备出新型纳米框架结构材料[N];安徽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玺;共轭芳香羧酸配体构筑的功能性铟有机框架材料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张琪;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主-客体调控及其污染物吸附与分离性能[D];浙江大学;2018年

3 王丹;框架材料的原位功能化改性研究[D];上海大学;2018年

4 张杰;若干功能化手性多孔框架的设计组装[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5 马丽;四元羧酸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年

6 陈斌;网络环境下争议性事件的报道框架及框架互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7 李雄;三维超稳定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制备以及吸附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年

8 赵高正;纳米金属有机框架结构的合成及其癌症诊疗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9 余云燕;回传射线矩阵法分析埋置框架的瞬态动力响应[D];浙江大学;2004年

10 张松;基于移动Agent的QoS框架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鹏程;考虑梁板柱墙协同RC框架—核心筒结构抗侧性能非线性仿真分析[D];南昌大学;2019年

2 洪勤龙;类沸石型硼咪唑框架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亭强;基于新型简化模型的框架结构模型修正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叶展鹏;基于半刚性空间节点的钢框架支撑体系性能分析[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5 倪汉根;既有混凝土框架结构震后性能损失评价方法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年

6 张文博;装配式框架结构在近场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7 颜丽萍;考虑现浇楼板参与作用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D];福州大学;2018年

8 章智平;基于损伤监测的装配式框架结构震后性能评估[D];福州大学;2018年

9 高玉洁;阴离子型金属有机框架的构筑及其离子交换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8年

10 雷明媛;发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传感性能研究[D];聊城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81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781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a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