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楔形管桩沉桩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1 16:53
【摘要】:基于对楔形桩和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分析和总结,课题组提出一种新的软土地基加固技术——预应力混凝土楔形管桩。本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楔形管桩的沉桩效应。本文开展了下列工作:(1)通过静力沉桩室内模型试验,获得了等壁厚楔形管桩、不等壁厚楔形管桩和等截面管桩在静力沉桩过程中桩周表层土径向位移、竖向位移和沉桩贯入力随沉桩深度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三种桩型在沉桩过程中的试验数据,得到楔形外壁和楔形内壁分别对沉桩贯入力和桩周表层土位移的影响规律。(2)基于PFC~(2D)软件,通过数值试验研究颗粒细观参数和粘性土抗剪强度参数的相关性,以及颗粒细观参数变化对试样强度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参数标定过程中参数的标定顺序,以及细观颗粒参数在一定范围变化时,材料抗剪强度参数和试样强度的变化范围。(3)运用PFC~(2D)模拟静力沉桩过程,得到的沉桩贯入力结果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模拟的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室内模型试验无法测得的桩周土孔隙率、桩周土压力和桩周深层土位移在沉桩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预应力混凝土楔形管桩的楔形外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管桩的贯入力,而楔形内壁既能够提高管桩的贯入力,也能改变贯入力的变化规律;2)沉桩过程中,预应力混凝土楔形管桩的桩周土位移、桩周土孔隙率和桩周土压力的变化和影响范围都大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3)颗粒接触模量和摩擦系数分别是影响材料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主要细观颗粒参数,在细观颗粒参数标定过程中,应该优先确定它们的数值。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473.1
【图文】:
50007 2011)中关于土类的划分方法,为粉质粘土。表 2.1 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液性指数I L塑性指数Ip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φ(°)0.4 16 39.82 13.08 箱尺寸 1.0m×1.0m×1.2m(长×宽×高),,如图 2 1 所示。金具有比强度高、密度小和塑性好等特外力作用下铝合金材料的变形较大,有金作为模型桩材料。
图 2 1 模型箱方法混凝土楔形管桩的沉桩效应,试验过程中压桩的贯入力、桩身应变和桩周土位移等。说明:测力显示仪和量程为 200kg 的轮辐式传感器工读取数据。
拍摄每级沉桩结束后桩周土的变化情况。刻画的网格为参照,读取拍摄图片上细砂的位移数据。位移测量璃,距桩中心一定距离内的土层表面,每,以钢化玻璃上刻画的网格为参照人工读层土的位移数据。 BX120 0.5AA 型电阻应变片测量桩应变应变片前先用酒精擦净粘贴应变片位置,保护层,避免应变片出现短路,再粘贴应线与桩轴线相平衡,否则会影响测量数据检测电线和应变片工作是否正常。然后用破坏。采用半桥接线方式接线,并用 DH3集。
本文编号:2789324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U473.1
【图文】:
50007 2011)中关于土类的划分方法,为粉质粘土。表 2.1 土的物理力学参数液性指数I L塑性指数Ip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φ(°)0.4 16 39.82 13.08 箱尺寸 1.0m×1.0m×1.2m(长×宽×高),,如图 2 1 所示。金具有比强度高、密度小和塑性好等特外力作用下铝合金材料的变形较大,有金作为模型桩材料。
图 2 1 模型箱方法混凝土楔形管桩的沉桩效应,试验过程中压桩的贯入力、桩身应变和桩周土位移等。说明:测力显示仪和量程为 200kg 的轮辐式传感器工读取数据。
拍摄每级沉桩结束后桩周土的变化情况。刻画的网格为参照,读取拍摄图片上细砂的位移数据。位移测量璃,距桩中心一定距离内的土层表面,每,以钢化玻璃上刻画的网格为参照人工读层土的位移数据。 BX120 0.5AA 型电阻应变片测量桩应变应变片前先用酒精擦净粘贴应变片位置,保护层,避免应变片出现短路,再粘贴应线与桩轴线相平衡,否则会影响测量数据检测电线和应变片工作是否正常。然后用破坏。采用半桥接线方式接线,并用 DH3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鹤年;隆刚;陈凯祥;伍进进;;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水平荷载作用下承载特性及群桩效应分析[J];工业建筑;2015年08期
2 高文生;刘金砺;赵晓光;邱明兵;;关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工程应用中的几点认识[J];岩土力学;2015年S2期
3 施峰;郝世龙;;PHC管桩水平承载力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5年S2期
4 孔纲强;曹兆虎;周航;丁选明;;水平荷载下扩底楔形桩承载力特性透明土模型试验[J];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5 曹兆虎;孔纲强;刘汉龙;周航;;基于透明土的管桩贯入特性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8期
6 周航;孔纲强;刘汉龙;;基于圆孔扩张理论的静压楔形桩沉桩挤土效应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14年04期
7 刘杰;肖佳兴;何杰;;循环荷载下圆柱形桩与楔形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对比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4年03期
8 孔纲强;周航;;扩底楔形桩沉桩挤土效应理论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14年02期
9 秋仁东;高文生;孙军杰;邱明兵;万征;郭金雪;侯岳峰;殷瑞;;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在PHC管桩水平载荷试验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12期
10 赵春风;杜兴华;赵程;谢晓东;周玉石;;中掘预应力管桩挤土效应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永超;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结构性能研究及新桩型开发[D];天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89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78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