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不锈钢芯板结构钎焊残余应力有限元分析

发布时间:2020-08-28 13:25
   不锈钢芯板以均匀布置的不锈钢管作为芯材,芯材与上下不锈钢面板通过钎焊结合形成整体,完美的结合了不锈钢材料耐酸碱抗腐蚀、芯板结构轻质高强的优势,具有易批量生产、可重复利用、绿色环保等显著特点。随着不锈钢产品的日益丰富,当前不锈钢业已成为建筑材料领域的翘楚,拥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为了规范不锈钢行业和市场,我国势必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标准以便规范其使用、引导其发展。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不锈钢芯板构件钎焊残余应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梳理了钎焊的相关知识,阐述了焊接残余应力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简要介绍了热力学和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为后续开展研究工作进行铺垫。(2)根据现有的焊接热过程有限元分析理论,针对不锈钢芯板构件钎焊残余应力的具体问题,运用软件ANSYS建立热-结构耦合分析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详细介绍了建立有限元模型的方法,载荷施加情况,求解选项的设置等。(3)运用多重求解法和直接求解法分别分析了不锈钢芯板构件钎焊残余应力,并从温度分布、变形分布、应力分布、路径结果和时程分析这几个方面对比了二者的计算结果,发现了钎焊热过程有限元分析的新方法。(4)探究了几何尺寸对不锈钢芯板构件钎焊残余应力的影响,通过29组模型的有限元分析,获得了面板厚度、芯管厚度、钎料厚度和芯管直径这四种因素对钎焊残余应力大小和分布的影响规律。为不锈钢芯板结构的设计和生产提供了建议和指导。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391
【部分图文】:

示意图,钎焊接头,示意图


生产周期缩短,节点构造简单,焊接工艺成熟,便于实现机。⑤适用性强;厚度不同、形状不一、材料迥异的工件都可通过焊如今,焊接结构已成为工程中应用最普遍的连接形式之一。接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种适应不同连接状况的焊接分支,熔焊和压焊并称为构成现代焊接技术三个的关键部分。钎焊是选用的金属作为钎料,将母材与钎料整体加热到高于钎料熔点但低于母,使液态的钎料润湿母材,填充接头缝隙并与母材相互扩散最终实[2],这是一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焊接连接方式。目前钎焊技术已经用来解决焊接中的难题,特别适合连接小件、薄件、复杂焊缝构件机械制造、电子工业等方面应用广泛,在航空航天领域也占据了无地位。钎焊的缺点是,钎焊接头的强度和耐热性大多低于母材,钎的表面清洁和装配质量均有严格要求。为弥补强度的不足,通常是接长度以便增大接触面积。钎焊的原理

曲线,泛函


本文中进行的钎焊残余应力有限元力场有限元分析的组合,其中,温度场度改变而产生的变化是此次有限元分析变量的函数。例如,取空间中任意两点度记为 LAB,那么 LAB的长度将随曲线 y(x),则dxdxdyLBAxxAB 21 泛函。与普通函数类似,泛函也存在法即为变分法。y

示意图,辐射传热,示意图,能量


常见的热辐射有很多,比如,太阳能的利用、烤箱烤炉、电热烘干机、浴霸、微波炉加热等。如图2.2所示,是发生辐射传热时的能量分配示意,辐射到物体表面的能量0Q分为三部分:被吸收的能量AQ 、被反射的能量RQ 、被释放的能量DQ ,因此0QQQQARD (2-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畅;张津;连勇;袁孝民;Michael Y.Huo;;激光增材制造残余应力研究现状[J];表面技术;2019年01期

2 何家文;徐可为;李家宝;;残余应力研究概况[J];国际学术动态;1998年02期

3 辛向阳;周彤;;环芯法检测核电转子残余应力应用研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4 费星如;冉启方;;声弹性法测定残余应力原理和应用[J];无损检测;1984年05期

5 何家文;;残余应力测定专业十年工作回顾[J];无损检测;1988年05期

6 冉启方;;几种无损测定残余应力方法的比较[J];无损检测;1989年04期

7 蒋立强;吴克成;;残余应力的二维声弹性测量[J];无损检测;1992年05期

8 ;第19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会议暨国际残余应力研讨会[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7年04期

9 ;第19届全国残余应力学术会议暨国际残余应力研讨会(第1轮通知)[J];机械工程材料;2017年04期

10 覃孟扬;贺爱东;叶邦彦;梁立东;周莉;;不锈钢微量润滑车削残余应力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5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云莉丽;雷钧;;随焊超声冲击对残余应力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二十二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郑杰;张显程;;高温环境诱导的表面强化处理残余应力的释放[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程大勇;陆善平;郭义;;缓冲层对钎焊接头残余应力的影响的有限元法计算[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1999年

4 陈超;潘春旭;;残余应力测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A];湖北省第九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小勇;楚建新;叶军;陆艳杰;刘鑫;;铜应力缓解层对陶瓷-金属连接残余应力的影响[A];电子陶瓷,陶瓷,金属封接与真空开头管用管壳的技术进步专辑[C];2006年

6 覃明;陈瑞;马素媛;贺笑春;李家宝;;残余应力静载弛豫的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8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韦智元;刘玉君;汪骥;;切割、焊接连续加工残余应力演变过程研究[A];奋发图强 圆梦海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文集[C];2014年

10 孙先锋;何志涛;秦力;张铁华;李宇千;税昱;;焊接残余应力的控制与消除[A];2008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祝堂;说说镁合金铸件与焊件残余应力消除[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7年

2 实习记者 王恒;控制残余应力——寻找加工变形的解决之道[N];中国航空报;2014年

3 ;残余应力与加工变形控制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3年

4 陶萍萍;中建钢构用新技术消除钢板墙残余应力[N];现代物流报;2013年

5 ;残余应力作用下航空整体结构件加工变形研究[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在航空铝合金锻件中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13年

7 ;抗疲劳制造工艺优化方案[N];中国航空报;2013年

8 全荣;化合物层对软氮化处理钢残余应力的影响[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9 彭在美;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10 袁福河 王少刚 王璐 张春刚;掌握涂层应力测试和模拟计算技术 破解航空发动机涂层破损之谜[N];中国航空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劲波;2024铝合金板材热成形过程的残余应力及金属流动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2 李亚楠;7055铝合金厚板淬火—预拉伸残余应力演变及预测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7年

3 韦智元;船体构件切焊连续加工中的残余应力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4 战崇华;残余应力作用下复杂曲面零件的变形分析、预测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5 修磊;大型复杂轮廓真空室焊接模拟及残余应力消除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6 王秋成;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消除及评估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王会刚;H型钢矫直机理及有限元动态仿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树宏;航空铝合金厚板初始残余应力及其对铣削变形影响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9 王建花;复合材料身管残余应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唐志涛;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及切削加工变形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灵;弱刚性薄壁件加工变形预测与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2 翁小飞;铝合金单面带筋结构的加工变形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3 柳天胜;FSW焊缝残余应力和氢浓度对结构服役安全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4 杨官保;金属材料残余应力的压入表征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8年

5 乔炎亮;厚复合材料板流动-压实与固化残余应力数值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6 尚云东;复合材料层合板宏细观残余应力粘弹性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7 陶康;卫浴注塑件残余应力控制和检测工艺开发[D];厦门理工学院;2017年

8 李侯君;厚截面复合材料固化热—化学行为及其影响机理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陈加伟;金属残余应力声发射检测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8年

10 龚军振;精密铣削加工工艺参数对表面完整性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07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807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3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