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当代寒地居住建筑立面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21:06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寒地居住者的居住理念已从“居者有其屋”演化为“居者优其屋”,对寒地居住建筑立面的持续优化逐渐成为寒地建筑设计领域研究的重点。寒地居住建筑作为生活在寒地城市的居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能否解决寒冷地区所要面临的特殊问题、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并能够在当下注重生态节能的背景下,地域性回归显得尤为重要。立面不仅能够直观地反映寒地居住建筑的内部空间,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现阶段在寒地居住建筑的立面创作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无论是能耗还是立面形式表达方面都略显不足。因此,本文作者以寒地居住建筑立面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广大设计者及房地产等相关从业人员对寒地居住建筑立面创作的重视,提升寒地居住建筑立面的设计水平。笔者将寒地居住建筑立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寒地居住建筑的案例研究,以实地调研和图表归纳总结为辅,从满足寒地居住需求、适应寒地气候、烘托寒地地域氛围的角度对寒地居住建筑立面的设计影响因素、设计原则、设计策略、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寒地居住建筑立面设计原则,分别是从融入寒地地域特色、倡导可持续经济性以及塑造创新居住形象三方面进行论述。整个研究过程将寒地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立面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寒地居住建筑立面设计策略,从满足寒地居住诉求,适应寒地气候,和融入寒地地域文化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从满足寒地居住需求的立面适居策略,适应寒地自然气候的立面适寒策略,烘托寒地地域氛围的立面适地策略三方面进行具体阐释。寒地居住建筑立面设计方法,以寒地居住建筑立面的设计策略为基础,从立面的造型,材料,细部三方面提出。本文通过对寒地居住建筑立面的设计研究,通过这种逐层拆解的研究方法对寒地居住建筑进行深入剖析。在当代的大背景下,研究寒地居住立面上反映出的新的趋势和变化并对其进行归纳,为寒地居住建筑的创作提供更多的可能。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241.99
【部分图文】:

分布图,分布图,范围,生活经历


口体验过在冬季气候中的生活经历要集中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10]。构筑的物质空间,包括住宅、别墅、住建筑类型,不同的分类方式有不同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和超高筑,青年建筑。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工业化,智能化,功能复合化。

框架图,框架,论文研究


论文研究框架

阳台,形式,居住建筑,立面


图 2-1 丰富的阳台形式的居住建筑形态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X 型、Y 型、品字形等,与此相比,寒地城市对日照要求更为苛刻,在北方居住建筑中更常见的是一梯两户的板式住宅。2.2.1.2 立面功能对寒地居住建筑来说,立面作为主要的辅助系统,它通过调节一般的外部环境来满足室内居住的舒适度需求。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寒地居住建筑立面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载体,它的作用主要分为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它具有维护、供给的双重作用,对外它构成了寒地城市的居住形象,承担了反映城市居住品质和延续寒地文脉的功能。从居住、视觉、能源不同角度出发寒地居住建筑的立面功能也不同(表 2-2)表 2-2 不同角度的立面功能居住 视觉 能源是形成居住空间的物质基础和手段,担负着过滤外界影响、营造室内居住环境舒适性和私密性的基本功能,同时也是划分建寒地居住建筑存在的物质状态,是建筑表情、文化、信息和内容的载体,反映建筑所处的环境气候特征、地域文化、立面是建筑获得外部能源和资源的主要媒介,同时也是能源被动散失的主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兴连;;居住建筑应设法改善顶层的居住条件[J];陕西建筑;1995年01期

2 王清勤;范东叶;赵力;吴伟伟;李小阳;吕行;王博雅;;国内外居住建筑的内涵与分类[J];建筑科学;2019年06期

3 刘畅;;老年人居住建筑适老化设计的相关分析[J];居业;2019年10期

4 李稹;迟国强;崔俊芳;;特殊单立管排水系统在高层居住建筑中的设计应用及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2019年19期

5 么士朋;;严寒及寒冷地区农村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简介[J];现代农村科技;2018年02期

6 那威;张舟;侯静;武涌;;基于统计年鉴的全国及省级居住建筑面积数据分析及驱动因素模型[J];暖通空调;2018年06期

7 程才实;;河北省居住建筑全面执行75%节能标准[J];建设科技;2018年14期

8 程才实;;河北省居住建筑全面执行75%节能标准相关工作综述[J];基建管理优化;2018年04期

9 孟冲;何莉莎;李睿;;我国绿色居住建筑技术选用情况分析[J];城市住宅;2017年05期

10 王炳希;郑宝华;朱宝旭;;新建高层居住建筑体形系数计算与统计[J];住宅产业;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极悦;胡承恩;;歙县明代居住建筑“老屋角(阁)”调查简报[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C];1980年

2 郭玲玲;;浅谈居住建筑方面人居环境研究分析[A];2014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3 王科峰;;浅谈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一点认识[A];2012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谭良斌;刘加平;;西部乡村居住建筑的能源与环境[A];绿色建筑与建筑物理——第九届全国建筑物理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5 曹新彦;王华伟;;“绿色居住建筑体系”的思考[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6 王琰;谢琴;许冠月;;浅谈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建筑中的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7 张琪;;城镇老年居住建筑类型初探[A];2012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余慧;钱才云;;居住建筑群体中交往空间的创造[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杨春方;张健杰;;浅谈豫北乡村居住建筑[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2卷)[C];2009年

10 闫祯;李飞;徐礼来;崔胜辉;;城市居住建筑碳足迹与节能潜力分析——以厦门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雪怡 通讯员 尹建军;海口三亚主城区居住建筑限高80米[N];海南日报;2019年

2 记者 尹建军 通讯员 蔡青君;海南发布新建居住建筑“限高令”[N];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

3 记者 信贺宁;我省去年竣工75%节能居住建筑4080.29万平方米[N];河北经济日报;2019年

4 宋赜;浙江省为装配式建筑划分等级[N];中国建设报;2019年

5 驻河北记者 李洪峰 通讯员 窦琳琳;河北要求新建建筑新材应用率达70%[N];中国建材报;2017年

6 王军胜 赵丽霞;惠州提前超额完成绿色建筑年度任务[N];广东建设报;2017年

7 记者 江潇;我市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N];攀枝花日报;2017年

8 记者 赵建;今年我省全面推行75%节能居住建筑建设[N];河北日报;2016年

9 记者 廖巍巍;居住建筑须节能65%[N];黄石日报;2014年

10 记者 吴文杰 通讯员 曹琳;湖北省新建居住建筑接受节能“体检”[N];中国建设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信仪;居住建筑区域能耗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18年

2 罗西;我国不同地区资源条件约束下居住建筑分布式光伏系统成本分摊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3 董毅;当代广州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姚栋;老龄化趋势下特大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5 王怡;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夏季室内热环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6 桑国臣;西藏高原低能耗居住建筑构造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邓建英;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监管效能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8 王建辉;自然通风条件下高层居住建筑周围空气污染物扩散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9 张海滨;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体型设计参数与建筑节能的定量关系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10 杨玉兰;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与建筑能效标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山;赤壁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现状调查与热工性能模拟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8年

2 陈雨枫;系统生态学视野下的居住建筑可持续设计研究[D];河南大学;2019年

3 董迎春;城镇居住建筑能耗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4 方佳民;适应于居住建筑的蓄热型复合热泵系统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5 夏依琳;当代寒地居住建筑立面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6 李春昊;基于LCA能耗理论的辽南居住建筑优化设计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7年

7 郭钊;郑州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8 刘聪;四川寒冷地区绿色居住建筑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9 王敏又;严寒C区居住建筑执行第四步节能标准的成本增量分析[D];新疆大学;2019年

10 王涛;俄罗斯居住建筑外墙与窗户节能构造探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24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824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3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