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风险辨识与控制复合方法研究
【学位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714
【部分图文】:
10图 1.1 技术路线1.6 本章小结本章在现有研究的背景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得出了当前的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了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取了一种建筑施工风险辨识与控制复合方法。同时,对该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进行了详细介绍。
Leveson建立了基于系统理论的事故模型,强调事故致因中除的失误外,还有元素间非功能性的相互作用,在系统开发、设计和运行加强控制有关的安全约束。aslam 等[55]对2005 年的发生的100起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原因进行了深度此基础上,提出了因果模型,该模型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条件的流沟通渠道的不畅通、物的不安全状态等都是事故发生的原因。Perrow又提出 3 个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了安全事故的发生:① 能量集中;② 人③ 政治权力集中。Paul 等[57]对矿山职业伤害事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事故致因理论即事故路径模型,该模型重点讨论了社会技术和个人因素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作现状的不满意度、人的安全行为对工伤率产生正的影响力。Wilpert[58]认为全球化对新的信息技术的冲击、对工中工作结构改变、劳资关系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Kasai 等[59]的研究对的安全事故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业设备事故模型,该模型御屏障,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况,其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高处坠落是 53.12%,物体打击是 14.是 13.32%,此三类安全事故的占比是 80.56%,如图 2.2 所示。因此,安预防主要是针对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坍塌三类事故的发生,发生此三位置是建筑施工风险辨识与控制。表 2.1 2013-2016 年度建筑施工事故类型分析份 高处坠落 坍塌 物体打击 起重伤害 其013 285 86 74 43 3014 276 71 63 50 6015 235 59 66 32 5016 333 67 97 56 8计 1129 283 300 181 2来源:http://www.mohurd.gov.cn/index.html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智亮;张东东;马健坤;;基于BIM的IPD协同工作模型与信息利用框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9期
2 郭红领;于言滔;刘文平;张伟胜;;BIM和RFID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集成应用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年04期
3 苏小超;蔡浩;郭东军;奉祁林;;BIM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应用[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3期
4 克里斯·摩尔;杰弗里·W·奥莱特;王娜;;美国国家BIM标准第三版推动建筑/工程/施工/业主/经营者领域的进步[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4年02期
5 郭红领;刘文平;张伟胜;;集成BIM和PT的工人不安全行为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年04期
6 赵原;;数字信息化助推建筑安全[J];劳动保护;2014年01期
7 解勇;;移动设备在施工项目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2012年11期
8 张建平;梁雄;刘强;王修昌;王阳利;;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及其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2年04期
9 苗倩;;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可视化仿真中的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2年10期
10 陈伟珂;龙昭琴;李金玲;;基于多维关联规则和RFID的地铁施工实时动态监控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跃星;基于BIM与Eworks技术的建筑工程事故预防系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杨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安全事故分析与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2年
3 柳娟花;基于BIM的虚拟施工技术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4 宋淼;移动式安全信息管理方法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2879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879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