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建筑经济论文 >

提升纪念性空间日常性的设计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06:43
   纪念性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部分,是公共空间中极具特色的一类,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纪念性”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欲望之一,无论地域与文化如何,均需要一定的空间媒介来承托这一公众化的情感。传统纪念性空间历来都是王权、神权的物质载体,为表达神圣、崇高的形象,传统逻辑观念下的纪念性空间在设计上往往着重表现出超常的体量与明确的中心。近几年来,我国对文化产业的关注持续升温,决策部门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纪念性建筑作为国家形象和开放程度的指标性意义。20世纪80年代起,纪念性空间就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纪念、力求历史重现的庄严圣地,而是处理社会、政治、学术、教育、甚至是消费、服务诸方面的复合场所,是公众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与公众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纪念性空间不仅要保留其纪念的特性,更是需要体现出其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职能,从而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新的时代对纪念性空间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更多挑战,如何在保证纪念性的同时体现出良好的日常性,是该设计策略的重点难点。顺应城市的发展,延续城市的纪念精神同时满足公众日常生活诉求,是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合实践经验和实地调研,梳理了当下纪念性空间普遍存在日常性不足的问题,并界定“日常性”的相关概念,提出了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文献分析,得出了提升纪念性空间日常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文章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城市纪念性空间普遍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状况,归纳了发展趋势,并界定研究范围和框架;第二部分分别论述了纪念性空间和日常空间的特点,对两种概念做了详尽的阐释,指明了研究意义;第三部分为本文的核心内容,用宏观和围观的视角从交融、复合、开放三个角度来论述提升纪念性空间日常性的充要条件和设计策略;最后一章将结合实地调研和工程实践,来总结归纳这一设计策略的可行性,并展望其前景。
【学位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251
【部分图文】:

城市公共空间


图 1-1 城市公共空间与纪 图 1-2 日常性空间与纪念念性空间的关系 性空间的关系(来源:笔者自绘) (来源:笔者自绘)ure 1-1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ublic Fig. 1-2 Relations between Constant Space ance and Memorial Space(source:author) Memorial Space(source:author) 论题提出1 日常性的缺失当下国内的绝大多数纪念性空间过分渲染主题,曲解了集体记忆的真谛,集体非个体记忆简单的叠加,而是诸多个体记忆的复合与升华。城市的历史不仅仅个个规模宏大,尺度夸张的大型纪念空间所反应出的“宏观历史”所能代表,由日常生活中无数个小细节产生的“微观历史”所组成,故可称之为“集体记忆

日常性,空间,集体记忆


图 1-1 城市公共空间与纪 图 1-2 日常性空间与纪念念性空间的关系 性空间的关系(来源:笔者自绘) (来源:笔者自绘)ure 1-1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ublic Fig. 1-2 Relations between Constant Space ance and Memorial Space(source:author) Memorial Space(source:author) 论题提出1 日常性的缺失当下国内的绝大多数纪念性空间过分渲染主题,曲解了集体记忆的真谛,集体非个体记忆简单的叠加,而是诸多个体记忆的复合与升华。城市的历史不仅仅个个规模宏大,尺度夸张的大型纪念空间所反应出的“宏观历史”所能代表,由日常生活中无数个小细节产生的“微观历史”所组成,故可称之为“集体记忆

纪念性建筑,知网,期刊,纪念性


3 研究现状及研究对象3.1 纪念性空间研究现状综述国内许多建筑师在实际项目中践行着将日常性带入建筑空间相关理论,建为建筑能够提供一个带有生活经验的场所,引导人们进入建筑空间体验,共同形成场景记忆。齐康先生在其《纪念的凝思》一书中也曾对纪念性建了如下总结:当代纪念性建筑早已不再是死者的房屋,而是更加的多元、了纪念性空间的功能定位,让其空间不仅仅是纪念用地,而且是公共活动的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有关纪念性建筑和纪念性空间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与今下该类型建筑发展热潮相违背,且关注点大多停留在建筑形式、技空间流线上,忽略了新的发展趋势下提出的更新要求。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晓莎;;开往人性深处的封锁电车——从《封锁》看张爱玲的独特叙述[J];青年文学家;2017年12期

2 若松;;日常性的诗意觉知[J];星星;2017年17期

3 陈云卿;日常性立法[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1期

4 方希;;日常性疼痛[J];幸福(悦读);2009年08期

5 王友春;;日常性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J];职大学报;2007年04期

6 朱德泉;;让重大题材回归日常性叙事[J];青年记者;2006年21期

7 任天;;出乎意料的局部 建筑中的日常性与直接性[J];新美术;2018年08期

8 张夕远;;刘窗[J];艺术界;2011年01期

9 路云;;反思“日常性”和“我” 宫白云的诗[J];上海文化;2019年07期

10 汤建文;;农村日常性公共生活生成机制与拓展路径初探---基于皖东南X村广场舞调查[J];科学中国人;2016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婷;安冈章太郎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肖鹏飞;提升纪念性空间日常性的设计策略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2 王燕;企业日常性捐赠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3 潘雪霁;日常与惊奇[D];贵州大学;2017年

4 沈科;“日常性”与我的油画创作[D];云南大学;2015年

5 王振;日常的史诗[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6 欧阳丽花;《海上花列传》的上海叙事[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7 张继源;城市基础设施的日常性空间设计研究[D];深圳大学;2017年

8 季文瑞;政府日常性经费支出法律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89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889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4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