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粘结面与叠合梁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学位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398.9
【部分图文】:
?测试件放入电热恒温干燥箱内设置高温温度。试验中所用电热恒温千燥箱为浙江??华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制造,如图2-2所示,型号为101-3A型,额定温度300°C,??容积为50X60X75cm3,通电加热,从常温开始快速升温,逐渐加热到试验中所设??定的温度,设置温度分别为KKTC、20CTC和300°C。因为混凝土是一种导热性能??较差的热惰性材料,所以如果将混凝土试块加热至内外温度相同,一般需要较长??时间,至少需要5-6个小时,而且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混凝土在高温条件下的内外??温度一般来说并不相同,再者由于本试验中混凝土试件尺寸比较小,所以最终决??定采用快速加热法,在分别达到设定温度HXTC、20CTC和300°C后,恒温半个小??时后将试块取出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冷却。??8LU/??(a)水平向淺筑?(b)竖直向淺筑??图2-1混凝土粘结浇筑方式??Fig.2-1?Pouring?direction?of?concrete??图
?测试件放入电热恒温干燥箱内设置高温温度。试验中所用电热恒温千燥箱为浙江??华南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制造,如图2-2所示,型号为101-3A型,额定温度300°C,??容积为50X60X75cm3,通电加热,从常温开始快速升温,逐渐加热到试验中所设??定的温度,设置温度分别为KKTC、20CTC和300°C。因为混凝土是一种导热性能??较差的热惰性材料,所以如果将混凝土试块加热至内外温度相同,一般需要较长??时间,至少需要5-6个小时,而且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混凝土在高温条件下的内外??温度一般来说并不相同,再者由于本试验中混凝土试件尺寸比较小,所以最终决??定采用快速加热法,在分别达到设定温度HXTC、20CTC和300°C后,恒温半个小??时后将试块取出放置在空气中自然冷却。??8LU/??(a)水平向淺筑?(b)竖直向淺筑??图2-1混凝土粘结浇筑方式??Fig.2-1?Pouring?direction?of?concrete??图
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的标准试验方法,T型钢条分别??放置在待测试件的顶部和底部,并上下同预制与后浇混凝土粘结面对齐,然后利??用万能压力试验机根据标准试验方法进行粘结劈裂抗拉试验,如图2-3所示。移去??T型钢条按照标准试验方法进行粘结后抗压试验。??粘结后试件劈裂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按式(2-1)和(2-2)计算:??fst?=?2F'l?nA?二?Q.&ilF'l?A?(2-1)??f〇=FJA?(2-2)??式中:/st_粘结面劈裂抗拉强度,MPa;??石一粘结面抗压强度,MPa;??Fj一粘结面劈裂抗拉破坏时荷载,N;??F2—粘结面抗压破坏时荷载,N;??A一粘结面截面面积,mm2。??m國??1?:丄丨??图2-3混凝土粘结劈裂抗拉试验??Fig.2-3?Test?of?bonding?splitting?tensile?strength??2.3试验结果与分析??2.3.1试验现象??在本试验常温条件下(20°C),试件劈裂抗拉破坏均发生在预制与后浇混凝土??粘结面上,在浇筑后浇部分混凝土过程中,它的水泥浆体与预制构件混凝土的骨??料相互胶结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磊;傅张俊;;不同剪跨比下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叠合梁抗剪性能研究[J];混凝土;2013年06期
2 平琦;马芹永;张经双;袁璞;陈柏生;;高应变率下砂岩动态拉伸性能SHPB试验与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3 肖建庄;高歌;徐亚玲;范氏鸾;;再生混凝土叠合梁受弯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2年02期
4 宫龙颖;;ABAQUS接触问题浅析[J];中国煤炭;2009年07期
5 张国丽;苏军;;基于ABAQUS的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20期
6 张劲;王庆扬;胡守营;王传甲;;ABAQUS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验证[J];建筑结构;2008年08期
7 高丹盈;程红强;朱海堂;;钢纤维混凝土与老混凝土劈拉粘结强度的研究[J];建筑材料学报;2007年05期
8 孙世泉;许锡宾;;混凝土叠合构件粘结问题探讨[J];混凝土;2006年09期
9 陶俊林,陈裕泽,田常津,陈刚,李思忠,黄西成;SHPB系统圆柱形试件的惯性效应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李佳升,沈长春,欧阳国辉;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菊红;新老混凝土粘结断裂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智龙;再生混凝土新旧界面抗剪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朱超;考虑叠合面滑移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年
3 袁海梅;新型叠合梁的抗弯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4 吴康振;新老混凝土粘结性能问题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西华大学;2012年
5 叶果;新老混凝土界面抗剪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安然;高温作用后新老混凝土粘结的劈拉强度试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毛晶晶;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质量检验与粘结强度预测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何伟;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9 王建伟;高温后新老混凝土粘结劈拉强度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91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89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