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从江、榕江、黎平侗寨禾仓建筑衍变研究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U-8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对象范畴
1.2.2 地域范畴
1.2.3 时间范畴
1.3 研究基础和意义
1.3.1 研究基础
1.3.2 学术意义
1.4 研究问题、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侗族稻作文化与禾仓、禾晾架
2.1 侗族稻作文化下的禾仓、禾晾架起源
2.1.1 侗族族源及其原生状态
2.1.2 侗族稻作传统、干栏建造及文物中的禾仓、禾晾架形象
2.2 三县糯禾种植的自然地理文化条件
2.2.1 湿润气候和丘陵地形下的糯禾种植
2.2.2 糯为主食的饮食传统与以糯为尊的糯禾文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禾仓和禾晾架的分布与特征
3.1 传统禾仓和禾晾架的建筑词汇表
3.2 禾仓和禾晾架的数量情况及分析
3.3 禾仓和禾晾架的样式情况及分析
3.3.1 各时期常见样式情况及分析
3.3.2 各时期特殊样式情况及分析
3.4 延续传统的禾仓和禾晾架建造
3.4.1 主家、匠师和巫师
3.4.2 禾仓传统营建过程
3.5 禾仓和禾晾架的传统尺寸特征
3.6 禾仓的建筑基本型意义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变更过程中的衍变因素
4.1 水稻品种变更对禾仓的影响
4.1.1 清代以来“糯改籼”历史进程
4.1.2 新中国后晾架构件的消减和1980年代禾晾架的拆除
4.1.3 延续至今的禾晾屋作法: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
4.2 粮食征收政策变更对禾仓的影响
4.2.1 清末民国时期土地私有下的地主、富农阶层禾仓
4.2.2 新中国粮食储备政策与集体禾仓
4.2.3 1980 年代后联产承包经营与家庭禾仓
4.3 禾仓转入宅内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国至今禾仓和禾晾架的衍变过程
5.1 衍变图谱及特别情况
5.2 建造选址的衍变
5.3 因需而定的平面形式及其衍变
5.4 屋架构造
5.5 防护体系的衍变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余论
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筑慧;;糯的神性与象征性探迹:以西南民族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6期
2 城市笔记人;冯江;;【城市笔记:之二十七】 乙未小雪对谈[J];建筑师;2016年04期
3 唐孝祥;李越;;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J];中国名城;2016年06期
4 刘妍;;“栋梁之材”与人类学视角下的凉山彝族建筑营造[J];建筑学报;2016年01期
5 赵巧艳;;侗族传统民居主屋与谷仓的象征人类学阐释[J];南方建筑;2015年01期
6 杨筑慧;;侗族糯稻种植的历史变迁——以黔东南黎、榕、从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冯江;;边角料·风筝·深读与深描[J];世界建筑;2014年08期
8 王宇丰;;粮作改种的动力研究——以黔东南“糯改籼”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4年15期
9 李国栋;;论稻作起源的族属[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年02期
10 詹全友;龙初凡;;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的生态模式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肖冠兰;中国西南干栏建筑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石拓;中国南方干栏及其变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赵晓梅;黔东南六洞地区侗寨乡土聚落建筑空间文化表达研究[D];清华大学;2012年
4 冯江;明清广州府的开垦、聚族而居与宗族祠堂的衍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6 吴大旬;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蒙晓情;文化涵化背景下南北侗文化差异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6年
2 关格格;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调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童亚;贵州少数民族粮仓的营造技艺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4 石庭明;生态人类学视野下的侗族稻作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5 程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D];重庆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942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89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