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硅/水泥改性对软岩物理力学性质影响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3 23:15
为了改善软岩遇水软化的特性,采用化学改性、水泥改性以及二者结合的复合改性的处理方法改变软岩的结构,通过静态水润湿角实验、膨胀率实验、崩解性实验、直剪实验、抗拉实验和抗压试验得到了改性前后软岩物理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同时用白光数字散斑方法观测力学实验的演化过程,并分析了改性的机理。结果表明:(1)复合改性相对单一改性能够更好的改善软岩遇水软化的特性。(2)复合改性后软岩的润湿角大幅度提高,使软岩由亲水性转变为憎水性,膨胀率大幅度降低,并且由强崩解性转变为弱崩解性。(3)复合改性后软岩的抗剪强度变化明显,粘聚力由117.2KPa增加到363.8KPa,内摩擦角由24.4。提高到44.3。;含水率为20%和25%试样的抗拉强度相对改性前分别提高了96.3%、107.3%;软岩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相对改性前分别提高了190.4%、248.4%。(4)复合改性改变了软岩的结构,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憎水膜,提高了颗粒间的胶结作用力,并且在外力的作用下结构内部形成的力链能够抵抗更高的荷载。
【文章来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3?试样浸入有机硬改性剂??Fi.2.2?Press?Fi.2.3?Samle?immerse?in?silicone?modifier??
??实验值。图3.3为不同试样表面的水滴形态。表3.1给出了泥岩改性前后的润湿角测量结??果。??巧,G??\??G??。旅J?、斬??图3.2润湿角示意图??Fig.3.2?Diagram?of?contact?angle??(a)改性前?(b)水泥改性??PP勝疑串部愤??I?I?;?鶴?I??HH?—■??(c)化学改性?(d)复合改性??图3.3?水滴在试样表面的形态??Fig.3.3?Water?shape?on?the?sample??对于改性前的试样,润湿角仅为3.58°,表现出较强的亲水性,水滴在表面自动铺展成??为水膜,并且迅速渗入泥岩内部,主要因为在水滴接触到固体表面时,液体分子与固体分??子间产生附着为,而这种附着力远大于液体分子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内聚力,从而产??-21?-??
值??3.3膨账性效果分析??本文通过膨胀率实验表征软岩的膨胀性,压制出。50mmx20mm试样(如图3.4所示),??置于内径为50mm的模具内,上方放置O50mm的透水石,将位移传感器置于透水石表面??中也(如图3.5所示),逐渐向内部倒入蒸馈水,记录轴向膨胀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实??验分别测量改性前、水泥改性、化学改性和复合改性4种泥岩试样的轴向膨胀率,其结果??如图3.6所示。??O?包?f?*??图3.4实验试样?圓3.5实验设备??Fig.3.4?The?sample?of?experiment?Fig.3.5?The?equipment?of?experiment??-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露天坑高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J]. 马然. 煤炭与化工. 2014(07)
[2]孤岛煤柱下破碎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J]. 臧龙,谢文兵,荆升国,娄培杰,王其洲. 煤炭科学技术. 2014(03)
[3]水作用下泥岩崩解过程与微观机理研究[J]. 杨建林,王来贵,李喜林,戴长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01)
[4]复合型软岩巷道支护方案分析[J]. 张向东,赵鹏涛,任强.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3(03)
[5]红层软岩微观结构与抗剪强度关系实验分析[J]. 王迎春,陈剑. 现代地质. 2013(03)
[6]红层软岩崩解性室内试验研究[J]. 吴道祥,刘宏杰,王国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S2)
[7]三峡库区软硬互层近水平地层高切坡崩塌研究[J]. 董金玉,杨继红,伍法权,王东,杨国香. 岩土力学. 2010(01)
[8]物化型软岩块体崩解特性差异的试验研究[J]. 康天合,柴肇云,王栋,杨永康,李义宝. 煤炭学报. 2009(07)
[9]水影响下软岩巷道变形规律及其控制[J]. 李刚,梁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1)
[10]有机硅改性树脂对蒙脱石软岩包覆及其效果评价[J]. 柴肇云,康天合,杨永康,王栋,李义宝.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01)
本文编号:2915350
【文章来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3?试样浸入有机硬改性剂??Fi.2.2?Press?Fi.2.3?Samle?immerse?in?silicone?modifier??
??实验值。图3.3为不同试样表面的水滴形态。表3.1给出了泥岩改性前后的润湿角测量结??果。??巧,G??\??G??。旅J?、斬??图3.2润湿角示意图??Fig.3.2?Diagram?of?contact?angle??(a)改性前?(b)水泥改性??PP勝疑串部愤??I?I?;?鶴?I??HH?—■??(c)化学改性?(d)复合改性??图3.3?水滴在试样表面的形态??Fig.3.3?Water?shape?on?the?sample??对于改性前的试样,润湿角仅为3.58°,表现出较强的亲水性,水滴在表面自动铺展成??为水膜,并且迅速渗入泥岩内部,主要因为在水滴接触到固体表面时,液体分子与固体分??子间产生附着为,而这种附着力远大于液体分子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内聚力,从而产??-21?-??
值??3.3膨账性效果分析??本文通过膨胀率实验表征软岩的膨胀性,压制出。50mmx20mm试样(如图3.4所示),??置于内径为50mm的模具内,上方放置O50mm的透水石,将位移传感器置于透水石表面??中也(如图3.5所示),逐渐向内部倒入蒸馈水,记录轴向膨胀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实??验分别测量改性前、水泥改性、化学改性和复合改性4种泥岩试样的轴向膨胀率,其结果??如图3.6所示。??O?包?f?*??图3.4实验试样?圓3.5实验设备??Fig.3.4?The?sample?of?experiment?Fig.3.5?The?equipment?of?experiment??-2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露天坑高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J]. 马然. 煤炭与化工. 2014(07)
[2]孤岛煤柱下破碎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J]. 臧龙,谢文兵,荆升国,娄培杰,王其洲. 煤炭科学技术. 2014(03)
[3]水作用下泥岩崩解过程与微观机理研究[J]. 杨建林,王来贵,李喜林,戴长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4(01)
[4]复合型软岩巷道支护方案分析[J]. 张向东,赵鹏涛,任强.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3(03)
[5]红层软岩微观结构与抗剪强度关系实验分析[J]. 王迎春,陈剑. 现代地质. 2013(03)
[6]红层软岩崩解性室内试验研究[J]. 吴道祥,刘宏杰,王国强.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0(S2)
[7]三峡库区软硬互层近水平地层高切坡崩塌研究[J]. 董金玉,杨继红,伍法权,王东,杨国香. 岩土力学. 2010(01)
[8]物化型软岩块体崩解特性差异的试验研究[J]. 康天合,柴肇云,王栋,杨永康,李义宝. 煤炭学报. 2009(07)
[9]水影响下软岩巷道变形规律及其控制[J]. 李刚,梁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1)
[10]有机硅改性树脂对蒙脱石软岩包覆及其效果评价[J]. 柴肇云,康天合,杨永康,王栋,李义宝.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01)
本文编号:2915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915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