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建筑斗拱符号化的多维度感知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5 06:27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造建筑中最具特征的结构,常出现在大型传统建筑上,它的出现和发展有着很长的历史,过去几百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斗拱具有时代明确的特征,之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象征代表。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但中国传统建筑已经跟不上当今现代生活对建筑的需求了。本文以斗拱符号化的多维度感知分析为核心,将斗拱符号化的象征性意义的节点分析为载体,进行理论和实践的阐述。首先通过传统建筑斗拱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本体辨析,梳理出斗拱结构形态的发展脉络与当代环境下的需求转变,从传统建筑斗拱符号化融入新时代中的创新研究。其次通过对有斗拱结构的传统建筑进行调查,对样本进行归纳与剖析,梳理构件特点与区别。最后将传统建筑斗拱符号化的多维度感知,在复合感知、精神感知、层叠感知、模数功能感知四个方面进行对比性分析,将具象的斗拱形象理解成为抽象的多维度感知,结合新时代语境,将传统构件符号化向新时代应用发展提出想法。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斗拱符号化的多维度感知分析研究,得出每个感知带来不一样的象征性意义与工具语言象征,提炼出其象征性意义的关键词,将这些象征意义代入到新时代建筑中,在不抛弃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迎合现代建筑的需求。本研...
【文章来源】: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图
2相关概念与本体辨析52相关概念与本体辨析2.1概念界定斗拱是古代中国建筑最具魅力和最深层的部分。在中国木造建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改善木造建筑系统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木造建筑,由于开始使用斗拱,在木造建筑发展中逐渐占有世界地位。为了弄清原因以及斗拱结构到底如何,从传统建筑开始着手研究,对一般斗拱结构进行分析和概括。从本章开始,综合讨论斗拱的各方面特点及其性能等全方面结构。2.1.1斗拱的组成在宋式《营造法式》中斗拱被称为“铺作”,在清式《工程做法则例》中斗拱被称为“斗科”,在民国时期之后才被称作“斗拱”。所谓的“铺作”或““科”指的是一组斗挑组合。几千年来,斗拱受世界人民所喜爱,成为中国建筑的一个特别标志,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特殊文化。因此,作为中华人民的子孙,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斗拱(图2.1)?斗拱的作法为何?斗拱文化的演变历程如何?图2.1斗拱详图图片来源:http://www.nipic.com/2.1.2斗拱的型制及分类斗拱的型制不同,分类也不相同。斗拱的型不同于常说的形态的形字,而是在古代语言中是“刑”字,在以前原本的意思是铸造器物的模子。而形态的形字则多是意指形状与形态,斗拱的类型也非常的多,型制也极为复杂。不同的使用部分也有不同的叫法与功能,内檐斗
2相关概念与本体辨析71.作为大规模建筑物的柱子和屋顶桁架之间的过渡部分,向柱子传递负荷,从柱子向基础传递重量,上部连接到下部,斗拱结构具有传递负荷的功能;2.部分斗拱结构在房檐下使用,向外挑出的结构,支撑着外层,让房檐扩展到更远的地方,当有雨水或是恶劣天气时,能保护柱基、墙体等不受到雨水侵蚀的作用;3.室内由外向两端挑出的斗拱结构,能缩短梁与梁之间的跨度,分散了节点之间的力量,成为一个斗拱群,就类似于吸收地震波的略带弹性的结构层,也就是起到了建筑物的抗震性功能作用。2.3.2审美需求人和建筑物,是不可分离的,处处都需要建筑,不仅是为了遮风挡雨的生活需求,也是为了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建筑装饰艺术通过不断的发展,逐渐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且,在斗拱的造型加工与颜色美化之后,变成了极具装饰性意义的构件,满足了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因此,中国的传统建筑是同时拥有实用性与审美性两者共存的建筑了。斗拱由不同的尺寸、形状和功能要素所构成。从建筑外观来看,它就像具有造型艺术特性的雕塑品一样(图2.2),美丽的造型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视觉联想,同时也能实现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因此,建筑的艺术形象应该遵循美的法则,斗拱当然也不例外。斗拱在其形式上具有极其协调的比例关系和节奏感,并且处于均匀、对称、平衡的状态,每个部分的构件都被巧妙和严密地连接着,可以说是实现了天衣无缝的感觉,可以这样说,多添一笔嫌多,少一分则嫌少,可谓是一切都恰到好处的程度,充分满足了人们在视觉上的审美需求。图2.2斗拱审美性图片图片来源:http://www.nipic.co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斗拱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研究[J]. 徐萃曦. 美与时代(上). 2018(02)
[2]宋代斗拱的特点与结构分析[J]. 李相思. 大众文艺. 2016(04)
[3]古建筑木结构叉柱造式斗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谢启芳,向伟,杜彬,郑培君,吴波. 土木工程学报. 2015(08)
[4]明甪直天王殿松木斗拱振动台试验研究[J]. 阙泽利,李哲瑞,张贝贝,侯同宇,潘彪.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5(03)
[5]碳纤维布加固木结构残损节点性能分析与设计建议[J]. 张风亮,陆建勇,薛建阳,朱武卫,田鹏刚,毕虹,边兆伟. 建筑结构. 2015(06)
[6]3种材料加固古建筑木构架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J]. 周乾,闫维明,纪金豹. 建筑材料学报. 2013(04)
[7]略论先秦斗拱形制的文化内蕴[J]. 李小斌,常亚恒.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8]斗拱——中国建筑的瑰宝[J]. 陆徐徐. 建筑. 2012(20)
[9]中国传统建筑斗拱的结构美[J]. 苗红磊. 美术观察. 2011(10)
[10]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J]. 于海龙. 现代装饰(理论). 2011(08)
博士论文
[1]残损状态下古建木结构节点受力性能及评估方法研究[D]. 秦术杰.北京交通大学 2019
[2]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及其抗震性能研究[D]. 高大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D]. 张鹏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榫卯结构体系在现代建筑的应用研究[D]. 董森森.长春工程学院 2018
[2]武义延福寺研究史[D]. 李阳.东南大学 2017
[3]四铺作插昂造斗拱的材料与结构性能研究[D]. 李哲瑞.南京林业大学 2017
[4]木构节点的技术逻辑与形态表现[D]. 安桢.东南大学 2017
[5]四川木结构古建筑斗栱的力学性能分析[D]. 王慧琴.西南交通大学 2016
[6]浙江古代建筑斗栱研究[D]. 韩梦茜.浙江大学 2015
[7]斗拱抗震机理研究[D]. 张贝贝.南京林业大学 2014
[8]明清园林建筑斗栱形制初探[D]. 马令令.北京林业大学 2014
[9]木构古建筑的结构性能研究与分析[D]. 高衡山.太原理工大学 2013
[10]古建筑木结构斗拱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 吕璇.北京交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17815
【文章来源】: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图
2相关概念与本体辨析52相关概念与本体辨析2.1概念界定斗拱是古代中国建筑最具魅力和最深层的部分。在中国木造建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改善木造建筑系统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木造建筑,由于开始使用斗拱,在木造建筑发展中逐渐占有世界地位。为了弄清原因以及斗拱结构到底如何,从传统建筑开始着手研究,对一般斗拱结构进行分析和概括。从本章开始,综合讨论斗拱的各方面特点及其性能等全方面结构。2.1.1斗拱的组成在宋式《营造法式》中斗拱被称为“铺作”,在清式《工程做法则例》中斗拱被称为“斗科”,在民国时期之后才被称作“斗拱”。所谓的“铺作”或““科”指的是一组斗挑组合。几千年来,斗拱受世界人民所喜爱,成为中国建筑的一个特别标志,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特殊文化。因此,作为中华人民的子孙,我们应该明确什么是斗拱(图2.1)?斗拱的作法为何?斗拱文化的演变历程如何?图2.1斗拱详图图片来源:http://www.nipic.com/2.1.2斗拱的型制及分类斗拱的型制不同,分类也不相同。斗拱的型不同于常说的形态的形字,而是在古代语言中是“刑”字,在以前原本的意思是铸造器物的模子。而形态的形字则多是意指形状与形态,斗拱的类型也非常的多,型制也极为复杂。不同的使用部分也有不同的叫法与功能,内檐斗
2相关概念与本体辨析71.作为大规模建筑物的柱子和屋顶桁架之间的过渡部分,向柱子传递负荷,从柱子向基础传递重量,上部连接到下部,斗拱结构具有传递负荷的功能;2.部分斗拱结构在房檐下使用,向外挑出的结构,支撑着外层,让房檐扩展到更远的地方,当有雨水或是恶劣天气时,能保护柱基、墙体等不受到雨水侵蚀的作用;3.室内由外向两端挑出的斗拱结构,能缩短梁与梁之间的跨度,分散了节点之间的力量,成为一个斗拱群,就类似于吸收地震波的略带弹性的结构层,也就是起到了建筑物的抗震性功能作用。2.3.2审美需求人和建筑物,是不可分离的,处处都需要建筑,不仅是为了遮风挡雨的生活需求,也是为了精神上的审美需求。建筑装饰艺术通过不断的发展,逐渐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且,在斗拱的造型加工与颜色美化之后,变成了极具装饰性意义的构件,满足了人们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因此,中国的传统建筑是同时拥有实用性与审美性两者共存的建筑了。斗拱由不同的尺寸、形状和功能要素所构成。从建筑外观来看,它就像具有造型艺术特性的雕塑品一样(图2.2),美丽的造型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视觉联想,同时也能实现视觉和精神的双重享受。因此,建筑的艺术形象应该遵循美的法则,斗拱当然也不例外。斗拱在其形式上具有极其协调的比例关系和节奏感,并且处于均匀、对称、平衡的状态,每个部分的构件都被巧妙和严密地连接着,可以说是实现了天衣无缝的感觉,可以这样说,多添一笔嫌多,少一分则嫌少,可谓是一切都恰到好处的程度,充分满足了人们在视觉上的审美需求。图2.2斗拱审美性图片图片来源:http://www.nipic.com/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斗拱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研究[J]. 徐萃曦. 美与时代(上). 2018(02)
[2]宋代斗拱的特点与结构分析[J]. 李相思. 大众文艺. 2016(04)
[3]古建筑木结构叉柱造式斗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谢启芳,向伟,杜彬,郑培君,吴波. 土木工程学报. 2015(08)
[4]明甪直天王殿松木斗拱振动台试验研究[J]. 阙泽利,李哲瑞,张贝贝,侯同宇,潘彪.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5(03)
[5]碳纤维布加固木结构残损节点性能分析与设计建议[J]. 张风亮,陆建勇,薛建阳,朱武卫,田鹏刚,毕虹,边兆伟. 建筑结构. 2015(06)
[6]3种材料加固古建筑木构架榫卯节点的抗震性能[J]. 周乾,闫维明,纪金豹. 建筑材料学报. 2013(04)
[7]略论先秦斗拱形制的文化内蕴[J]. 李小斌,常亚恒.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3(03)
[8]斗拱——中国建筑的瑰宝[J]. 陆徐徐. 建筑. 2012(20)
[9]中国传统建筑斗拱的结构美[J]. 苗红磊. 美术观察. 2011(10)
[10]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J]. 于海龙. 现代装饰(理论). 2011(08)
博士论文
[1]残损状态下古建木结构节点受力性能及评估方法研究[D]. 秦术杰.北京交通大学 2019
[2]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及其抗震性能研究[D]. 高大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
[3]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结构及其抗震发展研究[D]. 张鹏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榫卯结构体系在现代建筑的应用研究[D]. 董森森.长春工程学院 2018
[2]武义延福寺研究史[D]. 李阳.东南大学 2017
[3]四铺作插昂造斗拱的材料与结构性能研究[D]. 李哲瑞.南京林业大学 2017
[4]木构节点的技术逻辑与形态表现[D]. 安桢.东南大学 2017
[5]四川木结构古建筑斗栱的力学性能分析[D]. 王慧琴.西南交通大学 2016
[6]浙江古代建筑斗栱研究[D]. 韩梦茜.浙江大学 2015
[7]斗拱抗震机理研究[D]. 张贝贝.南京林业大学 2014
[8]明清园林建筑斗栱形制初探[D]. 马令令.北京林业大学 2014
[9]木构古建筑的结构性能研究与分析[D]. 高衡山.太原理工大学 2013
[10]古建筑木结构斗拱节点力学性能研究[D]. 吕璇.北京交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2917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917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