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颗粒黏结效应的非饱和土水–力耦合边界面模型
发布时间:2020-12-27 00:16
颗粒间黏结效应对非饱和土水–力耦合特性影响显著,建立考虑黏结效应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对于准确分析非饱和土的水–力耦合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边界面塑性理论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同时考虑基质吸力、饱和度和孔隙结构对黏结效应影响的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模型。对于力学部分,选取有效应力与黏结变量作为本构变量,建立了黏结变量与e/es之间的关系,并基于边界面塑性理论对非饱和土变形特性进行描述;对于水力部分,建立了考虑变形影响的水力滞后土–水特征曲线方程。利用膨润土–高岭土混合土、重塑高岭土的试验结果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参数标定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能够合理预测非饱和土的水–力耦合特性。
【文章来源】:岩土工程学报. 2020年11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f(s)与s关系曲线
式(9)定义了在e–ln p″–ζ空间的压缩状态面,如图2(a)所示,任意非饱和土的压缩曲线均在这一状态面上,其在e–ln p″空间的投影如图2(b)所示。考虑下列特定情况:在饱和状态下,由A点经历一个常孔隙比的增湿过程到达B′点,再由B′点经历一个弹性压缩过程到达B点,由图2(a)可知,从A点到B点的整个过程,只在A点到B′点产生弹性变形,由B′点到B点孔隙比不发生变化。从空间路径来看,从A点出发沿着曲线AB到达B点也产生同样的弹性变形。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空间弹性面AB′B,其与压缩状态面的交线即为弹性区域的边界线,也就是屈服曲线。接下来推导考虑黏结效应屈服曲线的方程。首先,弹性变形增量可定义为
边界面模型允许在边界面内产生塑性变形,可根据设定适当的映射准则对土体的变形进行非线性描述,对于多种土样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预测能力。选取修正剑桥模型的椭圆屈服面作为边界面,将式(15)建立的屈服曲线作为p″–ζ平面边界线。黄茂松等[19]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建立非饱和黄土的边界面模型,将巴塞罗那模型的LC屈服线作为pnet–s平面的边界线。图3为边界面在p″–q平面和p″–q–ζ空间的示意图。为简化计算,本模型将边界面中的纯弹区域省略为一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认为所有变形均为弹塑性,这样的简化对土体实际变形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24]。边界面方程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考虑变形及滞回效应影响的三维土-水特征曲面模型[J]. 蔡国庆,田京京,李舰,赵成刚. 土木工程学报. 2019(11)
[2]考虑微观孔隙结构的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本构模型[J]. 蔡国庆,王亚南,周安楠,赵成刚. 岩土工程学报. 2018(04)
[3]适用于膨胀性非饱和土的边界面模型的数值实现[J]. 李舰,赵成刚,刘艳,付海清.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10)
[4]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硬化参量的结构性黏土边界面模型[J]. 杨杰,尹振宇,黄宏伟,金银富,张冬梅. 岩土工程学报. 2017(03)
[5]粒间应力、土骨架应力和有效应力[J]. 邵龙潭,郭晓霞,郑国锋. 岩土工程学报. 2015(08)
[6]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J]. 陈正汉. 岩土工程学报. 2014(02)
[7]饱和砂土相变状态边界面本构模型[J]. 张卫华,赵成刚,傅方. 岩土工程学报. 2013(05)
[8]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特性及其弹塑性描述[J]. 孙德安. 岩土力学. 2009(11)
[9]循环荷载下非饱和结构性土的边界面模型[J]. 黄茂松,杨超,崔玉军. 岩土工程学报. 2009(06)
[10]湿吸力及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探讨[J]. 汤连生,王思敬. 岩土工程学报. 2000(01)
本文编号:2940719
【文章来源】:岩土工程学报. 2020年11期 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f(s)与s关系曲线
式(9)定义了在e–ln p″–ζ空间的压缩状态面,如图2(a)所示,任意非饱和土的压缩曲线均在这一状态面上,其在e–ln p″空间的投影如图2(b)所示。考虑下列特定情况:在饱和状态下,由A点经历一个常孔隙比的增湿过程到达B′点,再由B′点经历一个弹性压缩过程到达B点,由图2(a)可知,从A点到B点的整个过程,只在A点到B′点产生弹性变形,由B′点到B点孔隙比不发生变化。从空间路径来看,从A点出发沿着曲线AB到达B点也产生同样的弹性变形。这样便形成了一个空间弹性面AB′B,其与压缩状态面的交线即为弹性区域的边界线,也就是屈服曲线。接下来推导考虑黏结效应屈服曲线的方程。首先,弹性变形增量可定义为
边界面模型允许在边界面内产生塑性变形,可根据设定适当的映射准则对土体的变形进行非线性描述,对于多种土样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预测能力。选取修正剑桥模型的椭圆屈服面作为边界面,将式(15)建立的屈服曲线作为p″–ζ平面边界线。黄茂松等[19]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建立非饱和黄土的边界面模型,将巴塞罗那模型的LC屈服线作为pnet–s平面的边界线。图3为边界面在p″–q平面和p″–q–ζ空间的示意图。为简化计算,本模型将边界面中的纯弹区域省略为一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认为所有变形均为弹塑性,这样的简化对土体实际变形的影响是可以忽略的[24]。边界面方程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考虑变形及滞回效应影响的三维土-水特征曲面模型[J]. 蔡国庆,田京京,李舰,赵成刚. 土木工程学报. 2019(11)
[2]考虑微观孔隙结构的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本构模型[J]. 蔡国庆,王亚南,周安楠,赵成刚. 岩土工程学报. 2018(04)
[3]适用于膨胀性非饱和土的边界面模型的数值实现[J]. 李舰,赵成刚,刘艳,付海清.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7(10)
[4]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硬化参量的结构性黏土边界面模型[J]. 杨杰,尹振宇,黄宏伟,金银富,张冬梅. 岩土工程学报. 2017(03)
[5]粒间应力、土骨架应力和有效应力[J]. 邵龙潭,郭晓霞,郑国锋. 岩土工程学报. 2015(08)
[6]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J]. 陈正汉. 岩土工程学报. 2014(02)
[7]饱和砂土相变状态边界面本构模型[J]. 张卫华,赵成刚,傅方. 岩土工程学报. 2013(05)
[8]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特性及其弹塑性描述[J]. 孙德安. 岩土力学. 2009(11)
[9]循环荷载下非饱和结构性土的边界面模型[J]. 黄茂松,杨超,崔玉军. 岩土工程学报. 2009(06)
[10]湿吸力及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原理探讨[J]. 汤连生,王思敬. 岩土工程学报. 2000(01)
本文编号:2940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2940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