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规则L型框剪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减隔震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22 09:42
众所周知,在城镇建筑设计规划中,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被建筑师们所偏爱选用,建筑高度每一次都被突破。而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遵循的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主要是通过两阶段设计来达到上述3个水准的设防目标。既不经济也不安全,是传统抗震设计的弊端,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以及存放有精密仪器设备的高层建筑物,其结构的安全可靠性至关重要。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础隔震技术是建筑结构减震领域中效果最佳的一项技术,此技术使结构自振周期被延长,地震动的影响对上部结构减弱。传统结构体系与隔震的结构体系的耗能原理不同,输入地震能量的隔震的结构体系是通过隔震的铅锌支座来消耗,并不是通过自身构件的弹塑性变形去消耗,因此消耗地震能量的隔震的结构体系具有优越性。当新型消能器-防屈曲耗能支撑受到反复荷载作用时,构件强度能达到屈服强度但不会发生屈曲破坏,因此实际应用中耗能支撑构件的受力形式是受拉或是受压,支撑件的整个截面都可以达到屈服强度。当强烈地震来临时,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经过铅锌隔振支座和耗能支撑耗散,从而可以防止主体结构被破坏。本文首先对防屈曲耗能支撑和基...
【文章来源】: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
1.3 非规则结构概述
1.3.1 平面不规则的定义和判定
1.3.2 竖向非规则结构体系的定义与判别
1.3.3 结构竖向不规则的内容
1.4 结构控制概述
1.5 隔震的特点与分类和隔震的基本原理论述
1.5.1 隔震的特点与分类
1.5.2 隔震的原理
1.5.3 混合隔震系统
1.5.4 隔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消能减震技术论述
1.7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以及方法
第二章 隔震橡胶支座的构造与性能
2.1 橡胶隔震支座的材料构造与类型
2.2 隔震体系概念设计
2.2.1 概念设计阶段隔震的结构运动方程
2.2.2 隔震楼层总体刚度估算
2.2.3 用隔震技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2.3 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分析
2.3.1 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的假定条件
2.3.2 橡胶支座的水平刚度
2.3.3 橡胶支座的竖向刚度
2.3.4 橡胶支座的等效粘滞阻尼比
2.3.5 橡胶支座的屈曲荷载
2.3.6 隔震支座的恢复力模型简述
2.4 橡胶支座的施工与维护
2.5 隔震建筑结构的经济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础隔震的结构动力分析理论
3.1 单质点基础隔震的结构的动力分析理论
3.1.1 单质点基础隔震的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3.1.2 单质点的结构加速度反应分析
3.1.3 单质点的结构位移反应分析
3.2 多质点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理论
3.2.1 多质点平动结构隔震体系的分析模型
3.2.2 多质点平动隔震结构地震动力分析
3.2.3 多质点非对称隔震的结构动力分析
3.3 防屈曲耗能支撑结构动力分析
3.3.1 防屈曲耗能支撑结构的分析模型
3.3.2 防屈曲耗能支撑结构的分析方法
3.3.3 时程分析法求解过程及一般步骤
3.4 减震与隔震的联合设计方法与思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模态分析
4.1 工况概况
4.2 防屈曲耗能支撑(BRB)单元的模拟方法
4.3 铅锌橡胶支座(LRB)的模拟方法
4.4 有限元分析模型
4.4.1 Midas Gen软件介绍
4.4.2 有限元模型概况
4.5 模态分析
4.6 反应谱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5.1 地震波的选取
5.2 未实施抗震措施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5.2.1 位移
5.2.2 层间剪力与倾覆弯矩
5.3 防屈曲耗能支撑单元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5.3.1 模型概况
5.3.2 位移
5.3.3 层间剪力与倾覆弯矩
5.4 铅锌支座隔振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5.4.1 模型概况
5.4.2 位移
5.4.3 层间剪力与倾覆弯矩
5.5 隔振、减震联合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5.5.1 模型概况
5.5.2 位移
5.5.3 层间剪力与倾覆弯矩
5.6 分析对比
5.6.1 特征周期的对比
5.6.2 位移对比
5.6.3 底部层剪力与倾覆弯矩对比
5.6.4 屋顶速度、加速度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摩擦滑移组合隔震系统力学性能及应用分析[J]. 李轩,何毅,卢文胜,张瑞甫. 结构工程师. 2018(02)
[2]摩擦滑移组合隔震系统简介[J]. 卢文胜. 结构工程师. 2018(02)
[3]远场长周期地震下层间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减震分析[J]. 颜桂云,方艺文,吴应雄. 振动与冲击. 2018(04)
[4]橡胶的老化现象及其老化机理[J]. 李昂. 特种橡胶制品. 2009(05)
[5]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J]. 刘英利,党希滨,杨平,苏幼坡. 世界地震工程. 2007(02)
[6]复合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探讨[J]. 麦敬波,周福霖.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7]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5(02)
[8]框架结构振动控制系统可靠性研究[J]. 陈道政,周星德. 应用力学学报. 2005(01)
[9]层间隔震技术评述[J]. 祁皑.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06)
[10]SMA-橡胶复合支座在空间网壳结构中的隔震研究[J]. 薛素铎,周乾.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4(02)
博士论文
[1]新型立式储罐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分析[D]. 宫克勤.大庆石油学院 2007
[2]橡胶隔震支座的刚度特征与隔震建筑的性能试验研究[D]. 曾德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07
[3]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及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 刘文光.北京工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隔震建筑设计、建造措施及后期维护管理方法研究[D]. 殷许鹏.昆明理工大学 2013
[2]云南世纪良城五星级酒店结构选型与优化[D]. 王威.昆明理工大学 2012
[3]基于防屈曲支撑的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D]. 杨昌民.大连理工大学 2011
[4]叠层橡胶支座-RC柱串联隔震体系非线性力学研究[D]. 吴忠铁.兰州理工大学 2011
[5]不规则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性能评估的研究[D]. 肖亮.湖南大学 2009
[6]防屈曲支撑及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设计理论研究[D]. 刘建彬.清华大学 2005
[7]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D]. 林云腾.福州大学 2005
[8]夹层橡胶垫耗能低剪力墙非线性性能的理论分析[D]. 孙颖.大庆石油学院 2002
本文编号:3639195
【文章来源】:安徽建筑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选题背景
1.3 非规则结构概述
1.3.1 平面不规则的定义和判定
1.3.2 竖向非规则结构体系的定义与判别
1.3.3 结构竖向不规则的内容
1.4 结构控制概述
1.5 隔震的特点与分类和隔震的基本原理论述
1.5.1 隔震的特点与分类
1.5.2 隔震的原理
1.5.3 混合隔震系统
1.5.4 隔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消能减震技术论述
1.7 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以及方法
第二章 隔震橡胶支座的构造与性能
2.1 橡胶隔震支座的材料构造与类型
2.2 隔震体系概念设计
2.2.1 概念设计阶段隔震的结构运动方程
2.2.2 隔震楼层总体刚度估算
2.2.3 用隔震技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
2.3 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分析
2.3.1 橡胶支座力学性能的假定条件
2.3.2 橡胶支座的水平刚度
2.3.3 橡胶支座的竖向刚度
2.3.4 橡胶支座的等效粘滞阻尼比
2.3.5 橡胶支座的屈曲荷载
2.3.6 隔震支座的恢复力模型简述
2.4 橡胶支座的施工与维护
2.5 隔震建筑结构的经济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础隔震的结构动力分析理论
3.1 单质点基础隔震的结构的动力分析理论
3.1.1 单质点基础隔震的结构动力分析模型
3.1.2 单质点的结构加速度反应分析
3.1.3 单质点的结构位移反应分析
3.2 多质点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分析理论
3.2.1 多质点平动结构隔震体系的分析模型
3.2.2 多质点平动隔震结构地震动力分析
3.2.3 多质点非对称隔震的结构动力分析
3.3 防屈曲耗能支撑结构动力分析
3.3.1 防屈曲耗能支撑结构的分析模型
3.3.2 防屈曲耗能支撑结构的分析方法
3.3.3 时程分析法求解过程及一般步骤
3.4 减震与隔震的联合设计方法与思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模态分析
4.1 工况概况
4.2 防屈曲耗能支撑(BRB)单元的模拟方法
4.3 铅锌橡胶支座(LRB)的模拟方法
4.4 有限元分析模型
4.4.1 Midas Gen软件介绍
4.4.2 有限元模型概况
4.5 模态分析
4.6 反应谱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5.1 地震波的选取
5.2 未实施抗震措施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5.2.1 位移
5.2.2 层间剪力与倾覆弯矩
5.3 防屈曲耗能支撑单元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5.3.1 模型概况
5.3.2 位移
5.3.3 层间剪力与倾覆弯矩
5.4 铅锌支座隔振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5.4.1 模型概况
5.4.2 位移
5.4.3 层间剪力与倾覆弯矩
5.5 隔振、减震联合模型的动力时程分析
5.5.1 模型概况
5.5.2 位移
5.5.3 层间剪力与倾覆弯矩
5.6 分析对比
5.6.1 特征周期的对比
5.6.2 位移对比
5.6.3 底部层剪力与倾覆弯矩对比
5.6.4 屋顶速度、加速度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摩擦滑移组合隔震系统力学性能及应用分析[J]. 李轩,何毅,卢文胜,张瑞甫. 结构工程师. 2018(02)
[2]摩擦滑移组合隔震系统简介[J]. 卢文胜. 结构工程师. 2018(02)
[3]远场长周期地震下层间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减震分析[J]. 颜桂云,方艺文,吴应雄. 振动与冲击. 2018(04)
[4]橡胶的老化现象及其老化机理[J]. 李昂. 特种橡胶制品. 2009(05)
[5]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J]. 刘英利,党希滨,杨平,苏幼坡. 世界地震工程. 2007(02)
[6]复合隔震体系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探讨[J]. 麦敬波,周福霖.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3)
[7]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 杨迪雄,李刚,程耿东.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5(02)
[8]框架结构振动控制系统可靠性研究[J]. 陈道政,周星德. 应用力学学报. 2005(01)
[9]层间隔震技术评述[J]. 祁皑.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4(06)
[10]SMA-橡胶复合支座在空间网壳结构中的隔震研究[J]. 薛素铎,周乾.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4(02)
博士论文
[1]新型立式储罐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分析[D]. 宫克勤.大庆石油学院 2007
[2]橡胶隔震支座的刚度特征与隔震建筑的性能试验研究[D]. 曾德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2007
[3]橡胶隔震支座力学性能及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 刘文光.北京工业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隔震建筑设计、建造措施及后期维护管理方法研究[D]. 殷许鹏.昆明理工大学 2013
[2]云南世纪良城五星级酒店结构选型与优化[D]. 王威.昆明理工大学 2012
[3]基于防屈曲支撑的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D]. 杨昌民.大连理工大学 2011
[4]叠层橡胶支座-RC柱串联隔震体系非线性力学研究[D]. 吴忠铁.兰州理工大学 2011
[5]不规则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性能评估的研究[D]. 肖亮.湖南大学 2009
[6]防屈曲支撑及防屈曲支撑钢框架设计理论研究[D]. 刘建彬.清华大学 2005
[7]层间隔震结构工作机理研究[D]. 林云腾.福州大学 2005
[8]夹层橡胶垫耗能低剪力墙非线性性能的理论分析[D]. 孙颖.大庆石油学院 2002
本文编号:3639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63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