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文化视野下禹王宫与湖广会馆的传承演变
发布时间:2022-04-21 21:45
禹文化从蜀地诞生,扩散到全国各地,形成了最初的禹王宫(庙)。而随着明清的湖广移民的大迁移,禹文化又被带回蜀地和全国其它地方,以精美的湖广会馆的形式,再次登上舞台。其分布与黄河水系、长江水系以及京汉铁路沿线的湖广移民活动关系密切。因而禹王宫、湖广会馆的传承与演变也反映了移民信仰的演化,见证了移民社会的变迁。论文以湖广移民活动为线索,以中国大陆地区的禹王宫、湖广会馆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阅读,共整理出176个有史料记载的全国禹王宫、湖广会馆(见附表一),以及67个国内现存的禹王宫、湖广会馆(见附表二)。并实地考察调研了29所禹王宫、湖广会馆。笔者试图通过以上资料的归纳整理,从移民文化的视野探讨禹王宫、湖广会馆的传承与演变关系。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禹文化与湖广移民活动的基本概念以及相互关系的概述;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与湖广移民活动的关系;第三部分,在建筑学的视角,从选址择基、建筑形制、构造装饰三个层面对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建筑形态展开研究,探讨其共性;第四部分,选取了实地调研中特征性明显,具有代表性的13个会馆案例,各自从历史建制、建筑现状探讨个案...
【文章页数】:2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缘起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移民研究
1.2.2 禹文化研究
1.2.3 禹王宫、湖广会馆相关研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概念阐释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范围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研究框架
2 湖广移民与禹文化的关联
2.1 禹文化概述
2.1.1 禹王崇拜
2.1.2 禹王崇拜的传播
2.1.3 禹王崇拜下禹王宫的诞生
2.2 禹文化在湖广地区的发展
2.2.1 湖广人的大禹信仰
2.2.2 湖广移民对大禹信仰的发展
2.3 湖广移民与湖广会馆
2.3.1 大禹信仰与湖广会馆的产生
2.3.2 湖广会馆的分类
2.3.3 禹王宫与湖广会馆的界定
2.4 本章小结
3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与湖广移民的关联
3.1 湖广移民活动造成禹王宫、湖广会馆的演化
3.1.1 移民活动的分类
3.1.2 湖广移民活动对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影响
3.2 湖广移民线路上湖广会馆的分布
3.2.1 黄河水系的移民线路与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
3.2.2 长江水系的移民线路与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
3.2.3 京汉铁路沿线的移民线路与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
3.2.4 汉水沿线与大运河沿线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梳理
3.3 本章小结
4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基本建筑形态特征
4.1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场地特征
4.1.1 位于山中
4.1.2 靠近码头
4.1.3 占据城镇中心地带
4.2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形制分析
4.2.1 功能分析
4.2.2 平面形制
4.2.3 建筑造型
4.2.4 空间序列
4.3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营造技术
4.3.1 结构特点
4.3.2 构造细节
4.3.3 装饰细部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类型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建筑形态特质
5.1 祭祀型禹王宫
5.1.1 蚌埠禹王宫
5.1.2 武汉禹稷行宫
5.1.3 小节
5.2 移民在西南所建湖广会馆
5.2.1 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宫
5.2.2 重庆湖广会馆齐安公所
5.2.3 潼南双江古镇禹王宫
5.2.4 石阡禹王宫
5.2.5 巴南丰盛镇禹王宫
5.2.6 小节
5.3 移民在北方所建湖广会馆
5.3.1 北京湖广会馆
5.3.2 大悟宣化店湖北会馆
5.3.3 北京县级会馆群
5.3.4 小节
5.4 本章小结
6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传承与演变
6.1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比较研究
6.1.1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空间序列演化分析
6.1.2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造型演化分析
6.2 湖广会馆与其它省籍会馆的比较
6.2.1 与山陕会馆的比较
6.2.2 与江西会馆的比较
6.3 禹王宫与其它水神庙的比较
6.4 中国与日本的禹王宫比较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本论文结论综述
7.2 禹王宫、湖广会馆面临的现状
7.3 写在文末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禹王宫、湖广会馆总表
附录二:现存禹王宫、湖广会馆总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亚大禹信仰文化圈现状的考察[J]. 王敏.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7(04)
[2]历史上的重庆移民及其信仰[J]. 李禹阶,岳精柱.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3]清代四川地区湖广会馆的产生与社会整合[J]. 何绪军,王银田.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7(04)
[4]大禹文化的民间传承路径分析[J]. 常松木.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5]巴渝建筑的场所精神——重庆湖广会馆营造特色探析[J]. 张兴国,袁晓菊. 住区. 2017(02)
[6]试论清末会馆功能的市场化拓展[J]. 郑中伟,朱鹏. 社科纵横. 2017(04)
[7]公元前1920年溃决洪水为中国大洪水传说和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依据[J]. 吴庆龙,赵志军,刘莉,Darryl E.Granger,王辉,David J.Cohen,吴小红,叶茂林,Ofer Bar-Yosef,陆斌,张进,张培震,袁道阳,齐乌云,蔡林海,白世彪,陈菁,李荣富,刘志,肖晨光,周程婷,毕博. 中国水利. 2017(03)
[8]清代巴蜀地区湖广移民与大禹信仰[J]. 张彦,苏东来. 中华文化论坛. 2016(11)
[9]会馆信仰及其社会功用——以清代重庆九省会馆为考察对象[J]. 傅裕.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10]北京湖北籍会馆的变迁[J]. 张红叶,顾军. 北京档案. 2016(09)
博士论文
[1]从酬神到娱人:明清湖广—四川祠庙戏场空间形态衍化研究[D]. 邬胜兰.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地理研究[D]. 林移刚.西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近代黄帮研究[D]. 邓红伟.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重庆“湖广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探究[D]. 何慧群.重庆师范大学 2013
[3]云南会馆建筑地域特征及其文化研究[D]. 陈鹏.昆明理工大学 2013
[4]明清“湖广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湖广会馆建筑研究[D]. 詹洁.华中科技大学 2013
[5]巴蜀川主信仰研究[D]. 田苗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9
[6]明清时期“江西—湖北”移民通道上戏场建筑形制的承传与衍化[D]. 马丽娜.华中科技大学 2007
[7]巴蜀传统建筑地域特色研究[D]. 吴樱.重庆大学 2007
[8]晋商会馆建筑文化探析[D]. 赵明.太原理工大学 2007
[9]湖南传统会馆研究[D]. 郭学仁.湖南大学 2006
[10]重庆湖广会馆保护与修复的研究[D]. 冷婕.重庆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46678
【文章页数】:23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缘起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移民研究
1.2.2 禹文化研究
1.2.3 禹王宫、湖广会馆相关研究
1.2.4 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1 概念阐释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范围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研究框架
2 湖广移民与禹文化的关联
2.1 禹文化概述
2.1.1 禹王崇拜
2.1.2 禹王崇拜的传播
2.1.3 禹王崇拜下禹王宫的诞生
2.2 禹文化在湖广地区的发展
2.2.1 湖广人的大禹信仰
2.2.2 湖广移民对大禹信仰的发展
2.3 湖广移民与湖广会馆
2.3.1 大禹信仰与湖广会馆的产生
2.3.2 湖广会馆的分类
2.3.3 禹王宫与湖广会馆的界定
2.4 本章小结
3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与湖广移民的关联
3.1 湖广移民活动造成禹王宫、湖广会馆的演化
3.1.1 移民活动的分类
3.1.2 湖广移民活动对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影响
3.2 湖广移民线路上湖广会馆的分布
3.2.1 黄河水系的移民线路与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
3.2.2 长江水系的移民线路与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
3.2.3 京汉铁路沿线的移民线路与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
3.2.4 汉水沿线与大运河沿线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分布梳理
3.3 本章小结
4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基本建筑形态特征
4.1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场地特征
4.1.1 位于山中
4.1.2 靠近码头
4.1.3 占据城镇中心地带
4.2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形制分析
4.2.1 功能分析
4.2.2 平面形制
4.2.3 建筑造型
4.2.4 空间序列
4.3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营造技术
4.3.1 结构特点
4.3.2 构造细节
4.3.3 装饰细部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类型禹王宫、湖广会馆的建筑形态特质
5.1 祭祀型禹王宫
5.1.1 蚌埠禹王宫
5.1.2 武汉禹稷行宫
5.1.3 小节
5.2 移民在西南所建湖广会馆
5.2.1 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宫
5.2.2 重庆湖广会馆齐安公所
5.2.3 潼南双江古镇禹王宫
5.2.4 石阡禹王宫
5.2.5 巴南丰盛镇禹王宫
5.2.6 小节
5.3 移民在北方所建湖广会馆
5.3.1 北京湖广会馆
5.3.2 大悟宣化店湖北会馆
5.3.3 北京县级会馆群
5.3.4 小节
5.4 本章小结
6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传承与演变
6.1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比较研究
6.1.1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空间序列演化分析
6.1.2 禹王宫、湖广会馆的造型演化分析
6.2 湖广会馆与其它省籍会馆的比较
6.2.1 与山陕会馆的比较
6.2.2 与江西会馆的比较
6.3 禹王宫与其它水神庙的比较
6.4 中国与日本的禹王宫比较
6.5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本论文结论综述
7.2 禹王宫、湖广会馆面临的现状
7.3 写在文末的思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禹王宫、湖广会馆总表
附录二:现存禹王宫、湖广会馆总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东亚大禹信仰文化圈现状的考察[J]. 王敏.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7(04)
[2]历史上的重庆移民及其信仰[J]. 李禹阶,岳精柱.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3]清代四川地区湖广会馆的产生与社会整合[J]. 何绪军,王银田.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7(04)
[4]大禹文化的民间传承路径分析[J]. 常松木.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5]巴渝建筑的场所精神——重庆湖广会馆营造特色探析[J]. 张兴国,袁晓菊. 住区. 2017(02)
[6]试论清末会馆功能的市场化拓展[J]. 郑中伟,朱鹏. 社科纵横. 2017(04)
[7]公元前1920年溃决洪水为中国大洪水传说和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依据[J]. 吴庆龙,赵志军,刘莉,Darryl E.Granger,王辉,David J.Cohen,吴小红,叶茂林,Ofer Bar-Yosef,陆斌,张进,张培震,袁道阳,齐乌云,蔡林海,白世彪,陈菁,李荣富,刘志,肖晨光,周程婷,毕博. 中国水利. 2017(03)
[8]清代巴蜀地区湖广移民与大禹信仰[J]. 张彦,苏东来. 中华文化论坛. 2016(11)
[9]会馆信仰及其社会功用——以清代重庆九省会馆为考察对象[J]. 傅裕.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05)
[10]北京湖北籍会馆的变迁[J]. 张红叶,顾军. 北京档案. 2016(09)
博士论文
[1]从酬神到娱人:明清湖广—四川祠庙戏场空间形态衍化研究[D]. 邬胜兰.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清代四川民间信仰地理研究[D]. 林移刚.西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近代黄帮研究[D]. 邓红伟.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重庆“湖广会馆”建筑装饰艺术探究[D]. 何慧群.重庆师范大学 2013
[3]云南会馆建筑地域特征及其文化研究[D]. 陈鹏.昆明理工大学 2013
[4]明清“湖广填四川”移民通道上的湖广会馆建筑研究[D]. 詹洁.华中科技大学 2013
[5]巴蜀川主信仰研究[D]. 田苗苗.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9
[6]明清时期“江西—湖北”移民通道上戏场建筑形制的承传与衍化[D]. 马丽娜.华中科技大学 2007
[7]巴蜀传统建筑地域特色研究[D]. 吴樱.重庆大学 2007
[8]晋商会馆建筑文化探析[D]. 赵明.太原理工大学 2007
[9]湖南传统会馆研究[D]. 郭学仁.湖南大学 2006
[10]重庆湖广会馆保护与修复的研究[D]. 冷婕.重庆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46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646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