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粤西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02 19:42
广东省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同时广东省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也指出我国“不平衡”发展问题在地区间和城乡间表现最为明显。粤西是发达省份的相对欠发达地区,因此在当代背景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广泛的代表性。粤西地理位置不利、交通不便;村落的优势人口大量流失导致了地域文化逐渐丧失和社会组织的衰落;欠发达的经济发展也是粤西地区人居环境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乡村景观也相对缺乏特色,导致旅游业发展较差。同时,在转型背景的影响下,根植于过去地方生态和文化背景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正在走向趋同与异化。由于对传统聚落空间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缺乏正确认识,“建设性大破坏”日益严重,传统聚落的整体“空调效应”削弱,曾经统一而丰富的聚落空间形态转向机械和单调,居住景观倾向于城市化而丧失了乡村特征,缺乏交往活动场所导致村落公共空间功能及界面单一化,这些都说明了乡村聚落整体空间结构的当代发展已经脱离了生产生活实际。此外,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如何改善人居环境缺乏具体实用的策略和方法指导,如何在当代转型背景下实现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聚落空间以及背后...
【文章页数】:3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达省份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需要指引
1.1.2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面临抉择
1.1.3 建设性大破坏背景下需要乡村适宜发展的途径
1.1.4 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的特殊性
1.2 研究对象、尺度及视角选择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尺度
1.2.3 研究视角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总结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基础调查研究概况
1.6.1 主要研究地域范围
1.6.2 聚落样本选择原则
1.6.3 聚落样本调查概况
1.6.4 其他资料来源
第二章 粤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2.1 聚落形成的背景
2.1.1 自然背景
2.1.2 社会背景
2.2 乡村聚落整体空间形态构成
2.2.1 聚落选址分布及外环境特征
2.2.2 村域环境要素构成
2.2.3 聚落空间肌理构成
2.3 以渐进演化形成的乡村聚落地域化特征
2.3.1 民系与聚落
2.3.2 聚落空间特征与社会组织
2.4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营建的可持续理念
2.4.1 适应气候融合环境
2.4.2 强调功能整体统筹
2.4.3 就地取材节约能源
2.4.4 兼容并蓄开放多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环境问题认知与解读
3.1 当代乡村聚落空间转型过程及阶段特征
3.1.1 自然经济时期(1949 年以前)
3.1.2 土地改革与人民公社化时期(1949-1978)
3.1.3 农村经济加速发展时期(1978-1993)
3.1.4 农村经济放缓及调整期(1993-2003)
3.1.5 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2003 至今)
3.1.6 阶段总结
3.2 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当代主要因素
3.2.1 经济结构的变迁
3.2.2 生活模式的转变
3.2.3 交通组织的完善
3.4 粤西区域现实问题
3.4.1 地理位置无优势、交通不太便利
3.4.2 经济发展缓慢、资金有限
3.4.3 地处边缘,民系错综复杂,弱势文化遗存面临丧失
3.4.4 乡村景观相对缺乏特色、旅游性弱
3.5 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整体环境提升的潜在优势
3.5.1 乡村既有资源
3.5.2 乡村传统性的存留及自觉再造
3.5.3 乡村与现代性的勾连及融合
3.5.4 乡村外部支援力度的增强
3.6 解决思路:基于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现状进行解析与重构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粤西区域城乡系统的整体提升
4.1 区域城乡整体发展演进模式分析
4.1.1 “城——镇——村”的区域聚落系统历史溯源
4.1.2 村镇聚合——自下而上推进城乡转型
4.1.3 城镇辐射——自上而下推进城乡转型
4.1.4 城中村——乡村性在城市的延续
4.2 从极化到扁平化——未来城乡空间格局新趋势
4.3 城镇化背景下聚落空心化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4.4 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4.4.1 梳理村镇空间体系,明确乡村合理定位
4.4.2 确保对乡村资源的良性利用
4.4.3 探索多样性的乡村发展路径
4.5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目标
4.5.1 综合发展治理
4.5.2 保持“山水—田园—村落”的地域化生态格局
4.5.3 以农村居民点社区为核心,恢复社区活力
4.6 实现多重目标的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整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的环境提升
5.1 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结构特征解读
5.1.1 聚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同质化特征
5.1.2 聚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异质化倾向
5.2 聚落形态结构转变模式分类分析
5.2.1 突变式模式
5.2.2 多核心分散扩张式模式
5.2.3 衰退式模式
5.2.4 异址新旧村独立并行式模式
5.2.5 模式总结与对比
5.3 聚落尺度下的量化模拟分析
5.3.1 量化分析工具介绍
5.3.2 聚落组成模式的气候适应性
5.3.3 聚落整体形态比较
5.3.4 新旧组团形态对比
5.3.5 量化模拟分析总结
5.4 聚落空间特征分析与优化策略
5.4.1 演化过程:传统自组织动态过程转向他组织规划模式
5.4.2 聚落空间组织逻辑:逐渐失去对传统格局的遵循
5.4.3 优化策略
5.5 聚落空间环境提升模式
5.5.1 聚落改建模式
5.5.2 聚落扩展模式
5.5.3 聚落重建模式
5.6 街巷空间环境提升
5.6.1 传统街巷空间结构及功能
5.6.2 当代街巷空间环境提升面临的问题
5.6.3 街巷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5.7 村域边界空间环境提升
5.7.1 村域边界结构及功能
5.7.2 当代村域边界空间环境面临的问题
5.7.3 村域边界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建筑空间环境提升
6.1 居住建筑的原型、现型与转型
6.1.1 宅院的基本原型——三间两廊
6.1.2 传统民居模块组合平面拓展模式
6.1.3 当代民居增殖与异化模式
6.1.4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6.2 乡村聚落其他功能类型建筑
6.2.1 公共建筑
6.2.2 防御建筑
6.2.3 生产建筑
6.3 各类建筑的存续
6.4 乡村建筑风貌特征
6.4.1 建造材料特征
6.4.2 装饰细节特征
6.5 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候适应性量化分析
6.5.1 屋顶日照强度模拟
6.5.2 外墙遮阳效果模拟
6.6 建筑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6.6.1 主要原则
6.6.2 传统建筑修缮及更新改造实践
6.6.3 村镇公共建筑新建
6.6.4 当代住宅建筑改造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空间环境提升路径措施总结
7.1 乡村地域性的消解
7.2 乡村地域价值再认识
7.2.1 绝对价值:先天的原生态价值
7.2.2 相对价值:当代城镇体系中的交互性价值
7.2 乡村地域价值的当代传承
7.2.1 关键:传承场所回应现实的适应性机制
7.2.2 传统聚落生态价值传承
7.2.3 传统聚落文化价值传承
7.3 功能与空间整合的实施路径
7.3.1 功能与空间秩序
7.3.2 区域宏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3.3 聚落中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3.4 聚落微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4 乡村聚落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7.4.1 促进基于新乡村共同体社区的形成
7.4.2 分阶段实施,以点带面促进聚落整体提升
7.4.3 过程保留弹性、动态完善
7.5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英国乡村环境保护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韦悦爽. 小城镇建设. 2018(01)
[2]浅析杭州东梓关历史文化村落搬迁安置区建筑文脉[J]. 杨京武,丁继军. 设计. 2018(01)
[3]唐宋南粤古驿道的空间轴向关系探析[J]. 陆琦,林广臻. 南方建筑. 2017(06)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必然——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J]. 刘璐,沈静文.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7(12)
[5]流失“村民”的村落:传统村落的转型及其乡村性反思——基于15个典型村落的经验研究[J]. 文军,吴越菲. 社会学研究. 2017(04)
[6]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J]. 刘继来,刘彦随,李裕瑞. 地理学报. 2017(07)
[7]风景园林的内涵与外延[J]. 李建伟. 中国园林. 2017(05)
[8]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珠三角的区域治理与空间结构演化[J]. 郭炎,项振海,袁奇峰. 城市建筑. 2017(12)
[9]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分析[J]. 周晓梅. 南方农业. 2017(06)
[10]建筑师介入农村的真正价值——“喜岳·云庐”设计有感[J]. 刘宇扬. 城市环境设计. 2016(06)
博士论文
[1]基于长三角地区的低碳乡村空间设计策略与评价方法研究[D]. 范理扬.浙江大学 2017
[2]浙北地区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研究[D]. 陈潇玮.浙江大学 2017
[3]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与重构及其规划应用研究[D]. 童磊.浙江大学 2016
[4]景观作为存在的表征及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新工具[D]. 鲍梓婷.华南理工大学 2016
[5]“三生”功能协调下的重庆市乡村空间优化研究[D]. 洪惠坤.西南大学 2016
[6]珠三角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研究[D]. 叶红.华南理工大学 2015
[7]广东传统聚落及其民居类型文化地理研究[D]. 曾艳.华南理工大学 2016
[8]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D]. 梁林.华南理工大学 2015
[9]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形态可控性研究[D]. 韦松林.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0]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 孙炜玮.浙江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苏南乡村环境更新规划研究[D]. 韩雨薇.苏州科技大学 2017
[2]类型学视角下传统乡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 赵骏飞.北京建筑大学 2017
[3]粤西传统村落历史格局象征意涵研究[D]. 易晓列.广东工业大学 2017
[4]陆元鼎民居建筑学术历程研究[D]. 邹齐.华南理工大学 2016
[5]珠三角都市边缘乡村发展建设策略研究[D]. 梁凯.华南理工大学 2016
[6]广东雷州地区与潮汕地区民居特征比较研究[D]. 黄博聪.华南理工大学 2016
[7]新乡土营造的大埔村重建研究[D]. 唐骁珊.华南理工大学 2016
[8]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冷巷院落空间系统气候适应性研究[D]. 惠星宇.华南理工大学 2016
[9]雷州邦塘村聚落空间与建筑特色保护研究[D]. 王熙阳.广东工业大学 2016
[10]基于文化地理学的雷州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 赵映.华南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52975
【文章页数】:36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达省份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发展需要指引
1.1.2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面临抉择
1.1.3 建设性大破坏背景下需要乡村适宜发展的途径
1.1.4 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发展的特殊性
1.2 研究对象、尺度及视角选择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尺度
1.2.3 研究视角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总结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基础调查研究概况
1.6.1 主要研究地域范围
1.6.2 聚落样本选择原则
1.6.3 聚落样本调查概况
1.6.4 其他资料来源
第二章 粤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2.1 聚落形成的背景
2.1.1 自然背景
2.1.2 社会背景
2.2 乡村聚落整体空间形态构成
2.2.1 聚落选址分布及外环境特征
2.2.2 村域环境要素构成
2.2.3 聚落空间肌理构成
2.3 以渐进演化形成的乡村聚落地域化特征
2.3.1 民系与聚落
2.3.2 聚落空间特征与社会组织
2.4 传统乡村聚落空间营建的可持续理念
2.4.1 适应气候融合环境
2.4.2 强调功能整体统筹
2.4.3 就地取材节约能源
2.4.4 兼容并蓄开放多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环境问题认知与解读
3.1 当代乡村聚落空间转型过程及阶段特征
3.1.1 自然经济时期(1949 年以前)
3.1.2 土地改革与人民公社化时期(1949-1978)
3.1.3 农村经济加速发展时期(1978-1993)
3.1.4 农村经济放缓及调整期(1993-2003)
3.1.5 农村经济发展新时期(2003 至今)
3.1.6 阶段总结
3.2 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当代主要因素
3.2.1 经济结构的变迁
3.2.2 生活模式的转变
3.2.3 交通组织的完善
3.4 粤西区域现实问题
3.4.1 地理位置无优势、交通不太便利
3.4.2 经济发展缓慢、资金有限
3.4.3 地处边缘,民系错综复杂,弱势文化遗存面临丧失
3.4.4 乡村景观相对缺乏特色、旅游性弱
3.5 粤西欠发达地区乡村整体环境提升的潜在优势
3.5.1 乡村既有资源
3.5.2 乡村传统性的存留及自觉再造
3.5.3 乡村与现代性的勾连及融合
3.5.4 乡村外部支援力度的增强
3.6 解决思路:基于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现状进行解析与重构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粤西区域城乡系统的整体提升
4.1 区域城乡整体发展演进模式分析
4.1.1 “城——镇——村”的区域聚落系统历史溯源
4.1.2 村镇聚合——自下而上推进城乡转型
4.1.3 城镇辐射——自上而下推进城乡转型
4.1.4 城中村——乡村性在城市的延续
4.2 从极化到扁平化——未来城乡空间格局新趋势
4.3 城镇化背景下聚落空心化与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4.4 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4.4.1 梳理村镇空间体系,明确乡村合理定位
4.4.2 确保对乡村资源的良性利用
4.4.3 探索多样性的乡村发展路径
4.5 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提升目标
4.5.1 综合发展治理
4.5.2 保持“山水—田园—村落”的地域化生态格局
4.5.3 以农村居民点社区为核心,恢复社区活力
4.6 实现多重目标的乡村聚落空间环境整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的环境提升
5.1 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结构特征解读
5.1.1 聚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同质化特征
5.1.2 聚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异质化倾向
5.2 聚落形态结构转变模式分类分析
5.2.1 突变式模式
5.2.2 多核心分散扩张式模式
5.2.3 衰退式模式
5.2.4 异址新旧村独立并行式模式
5.2.5 模式总结与对比
5.3 聚落尺度下的量化模拟分析
5.3.1 量化分析工具介绍
5.3.2 聚落组成模式的气候适应性
5.3.3 聚落整体形态比较
5.3.4 新旧组团形态对比
5.3.5 量化模拟分析总结
5.4 聚落空间特征分析与优化策略
5.4.1 演化过程:传统自组织动态过程转向他组织规划模式
5.4.2 聚落空间组织逻辑:逐渐失去对传统格局的遵循
5.4.3 优化策略
5.5 聚落空间环境提升模式
5.5.1 聚落改建模式
5.5.2 聚落扩展模式
5.5.3 聚落重建模式
5.6 街巷空间环境提升
5.6.1 传统街巷空间结构及功能
5.6.2 当代街巷空间环境提升面临的问题
5.6.3 街巷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5.7 村域边界空间环境提升
5.7.1 村域边界结构及功能
5.7.2 当代村域边界空间环境面临的问题
5.7.3 村域边界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当代粤西地区乡村聚落建筑空间环境提升
6.1 居住建筑的原型、现型与转型
6.1.1 宅院的基本原型——三间两廊
6.1.2 传统民居模块组合平面拓展模式
6.1.3 当代民居增殖与异化模式
6.1.4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6.2 乡村聚落其他功能类型建筑
6.2.1 公共建筑
6.2.2 防御建筑
6.2.3 生产建筑
6.3 各类建筑的存续
6.4 乡村建筑风貌特征
6.4.1 建造材料特征
6.4.2 装饰细节特征
6.5 建筑外围护结构气候适应性量化分析
6.5.1 屋顶日照强度模拟
6.5.2 外墙遮阳效果模拟
6.6 建筑空间环境提升方法
6.6.1 主要原则
6.6.2 传统建筑修缮及更新改造实践
6.6.3 村镇公共建筑新建
6.6.4 当代住宅建筑改造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空间环境提升路径措施总结
7.1 乡村地域性的消解
7.2 乡村地域价值再认识
7.2.1 绝对价值:先天的原生态价值
7.2.2 相对价值:当代城镇体系中的交互性价值
7.2 乡村地域价值的当代传承
7.2.1 关键:传承场所回应现实的适应性机制
7.2.2 传统聚落生态价值传承
7.2.3 传统聚落文化价值传承
7.3 功能与空间整合的实施路径
7.3.1 功能与空间秩序
7.3.2 区域宏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3.3 聚落中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3.4 聚落微观层面功能整合策略
7.4 乡村聚落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7.4.1 促进基于新乡村共同体社区的形成
7.4.2 分阶段实施,以点带面促进聚落整体提升
7.4.3 过程保留弹性、动态完善
7.5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结论
研究的创新点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英国乡村环境保护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韦悦爽. 小城镇建设. 2018(01)
[2]浅析杭州东梓关历史文化村落搬迁安置区建筑文脉[J]. 杨京武,丁继军. 设计. 2018(01)
[3]唐宋南粤古驿道的空间轴向关系探析[J]. 陆琦,林广臻. 南方建筑. 2017(06)
[4]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必然——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J]. 刘璐,沈静文.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7(12)
[5]流失“村民”的村落:传统村落的转型及其乡村性反思——基于15个典型村落的经验研究[J]. 文军,吴越菲. 社会学研究. 2017(04)
[6]中国“三生空间”分类评价与时空格局分析[J]. 刘继来,刘彦随,李裕瑞. 地理学报. 2017(07)
[7]风景园林的内涵与外延[J]. 李建伟. 中国园林. 2017(05)
[8]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珠三角的区域治理与空间结构演化[J]. 郭炎,项振海,袁奇峰. 城市建筑. 2017(12)
[9]农村产业融合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困境分析[J]. 周晓梅. 南方农业. 2017(06)
[10]建筑师介入农村的真正价值——“喜岳·云庐”设计有感[J]. 刘宇扬. 城市环境设计. 2016(06)
博士论文
[1]基于长三角地区的低碳乡村空间设计策略与评价方法研究[D]. 范理扬.浙江大学 2017
[2]浙北地区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研究[D]. 陈潇玮.浙江大学 2017
[3]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与重构及其规划应用研究[D]. 童磊.浙江大学 2016
[4]景观作为存在的表征及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新工具[D]. 鲍梓婷.华南理工大学 2016
[5]“三生”功能协调下的重庆市乡村空间优化研究[D]. 洪惠坤.西南大学 2016
[6]珠三角村庄规划编制体系研究[D]. 叶红.华南理工大学 2015
[7]广东传统聚落及其民居类型文化地理研究[D]. 曾艳.华南理工大学 2016
[8]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雷州半岛乡村传统聚落人居环境研究[D]. 梁林.华南理工大学 2015
[9]珠江三角洲传统村落形态可控性研究[D]. 韦松林.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0]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 孙炜玮.浙江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苏南乡村环境更新规划研究[D]. 韩雨薇.苏州科技大学 2017
[2]类型学视角下传统乡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 赵骏飞.北京建筑大学 2017
[3]粤西传统村落历史格局象征意涵研究[D]. 易晓列.广东工业大学 2017
[4]陆元鼎民居建筑学术历程研究[D]. 邹齐.华南理工大学 2016
[5]珠三角都市边缘乡村发展建设策略研究[D]. 梁凯.华南理工大学 2016
[6]广东雷州地区与潮汕地区民居特征比较研究[D]. 黄博聪.华南理工大学 2016
[7]新乡土营造的大埔村重建研究[D]. 唐骁珊.华南理工大学 2016
[8]广府地区传统村落冷巷院落空间系统气候适应性研究[D]. 惠星宇.华南理工大学 2016
[9]雷州邦塘村聚落空间与建筑特色保护研究[D]. 王熙阳.广东工业大学 2016
[10]基于文化地理学的雷州地区传统村落及民居研究[D]. 赵映.华南理工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652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65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