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市井活力复苏的邛崃兴贤街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3-09-21 19:45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和城市记忆的载体,它所反映的文化价值在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尤为珍贵。许多城市老城区在更新改造过程中,随着原始物质环境的瓦解,历史记忆消散,新的功能滞涩,使街区活力丧失、渐趋衰微。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历史街区逐渐沦为城市底层民众的蜗居之所,环境恶劣、业态低端,亟需改造提升。但是这些历史街区往往具有独特的活力因子,是经年沉淀而成,是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城市更新进程中,研究如何留住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质,恢复活力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所以历史街区的保护不应只停留在物质遗产上,还要关注其内在的活力构成并加以保护和延续。本文以城市市井文化的再生为视角,对市井文化、市井空间及历史街区进行了基础研究,针对我国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活力衰退以及转型成功的案例,尝试分析历史街区的市井活力构成元素,梳理历史街区市井活力再生的可行性途径。并且通过对四川省邛崃市兴贤街历史街区的实例调查和设计分析,探讨历史街区保护与再利用的对策,以便更好的延续历史文脉,促进可持续发展。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市井文化及历史街区概述
2.1 市井基础研究
2.1.1 市的交易
2.1.2 井的格局
2.1.3 市井文化
2.1.4 市井空间
2.2 历史街区概述
2.2.1 历史街区的概念与范畴
2.2.2 历史街区的活力与更新
2.3 市井活力下的中国传统街区
2.3.1 市井文化下的中国传统街区发展概况
2.3.2 市井活力下的中国传统历史街区的综合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改造案例剖析
3.1 历史街区活力丧失的现状——消亡的市井
3.2 历史街区市井活力丧失的原因剖析
3.2.1 街区美化泛滥
3.2.2 经营模式滞后
3.2.3 社会人文网络破坏
3.2.4 功能分区的机械化
3.2.5 外部空间缺乏宜人性
3.3 活力衰退的案例研究——以前门大街为例
3.3.1 商业定位模糊
3.3.2 原住居民流失
3.3.3 街道尺度失调
3.3.4 建筑风格多变
3.4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践
3.5 城市活力复兴案例剖析
3.5.1 韩国清溪川改造
3.5.2 杭州中山路—清河坊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井活力复苏下的历史街区更新途径探析
4.1 历史街区活性因子分析
4.1.1 经济活性因子
4.1.2 社会活性因子
4.1.3 人文活性因子
4.2 市井空间形态活力要素
4.2.1 “场”的要素
4.2.2 “景”的要素
4.3 市井活力复苏下的历史街区更新设计原则
4.3.1 复合交混原则
4.3.2 延续发展原则
4.3.3 整体设计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历史街区市井活力再生策略
5.1 物质环境的协调与更新
5.1.1 重塑邻里形态
5.1.2 构建有秩序的场景
5.1.3 营造有故事的单元
5.2 功能业态的共融与创新
5.2.1 延续多样的市集功能
5.2.2 转变原有经营模式
5.2.3 加强管理与引导
5.3 社会生活的改善与发展
5.3.1 打造多元复合场所
5.3.2 优化道路慢行体系
5.3.3 人性化设施
5.4 历史文化的振兴与延续
5.4.1 文化符号在街区形态中的体现
5.4.2 历史文化与产业更新相结合
5.4.3 文化活动的多元主体参与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兴贤街历史街区更新设计实践
6.1 兴贤街历史背景综述
6.1.1 兴贤街概况
6.1.2 历史沿革
6.1.3 古城格局演变
6.1.4 文化脉络特征
6.2 兴贤街市井空间现状梳理
6.2.1 居住空间
6.2.2 商业空间
6.2.3 街道及沿街空间
6.2.4 街道景观
6.3 设计目标及原则
6.3.1 设计目标
6.3.2 设计原则
6.4 兴贤街历史街区更新设计内容
6.4.1 明确文化主题
6.4.2 提升功能业态
6.4.3 提升空间体验
6.4.4 提升环境品质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48274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市井文化及历史街区概述
2.1 市井基础研究
2.1.1 市的交易
2.1.2 井的格局
2.1.3 市井文化
2.1.4 市井空间
2.2 历史街区概述
2.2.1 历史街区的概念与范畴
2.2.2 历史街区的活力与更新
2.3 市井活力下的中国传统街区
2.3.1 市井文化下的中国传统街区发展概况
2.3.2 市井活力下的中国传统历史街区的综合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改造案例剖析
3.1 历史街区活力丧失的现状——消亡的市井
3.2 历史街区市井活力丧失的原因剖析
3.2.1 街区美化泛滥
3.2.2 经营模式滞后
3.2.3 社会人文网络破坏
3.2.4 功能分区的机械化
3.2.5 外部空间缺乏宜人性
3.3 活力衰退的案例研究——以前门大街为例
3.3.1 商业定位模糊
3.3.2 原住居民流失
3.3.3 街道尺度失调
3.3.4 建筑风格多变
3.4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更新实践
3.5 城市活力复兴案例剖析
3.5.1 韩国清溪川改造
3.5.2 杭州中山路—清河坊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井活力复苏下的历史街区更新途径探析
4.1 历史街区活性因子分析
4.1.1 经济活性因子
4.1.2 社会活性因子
4.1.3 人文活性因子
4.2 市井空间形态活力要素
4.2.1 “场”的要素
4.2.2 “景”的要素
4.3 市井活力复苏下的历史街区更新设计原则
4.3.1 复合交混原则
4.3.2 延续发展原则
4.3.3 整体设计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历史街区市井活力再生策略
5.1 物质环境的协调与更新
5.1.1 重塑邻里形态
5.1.2 构建有秩序的场景
5.1.3 营造有故事的单元
5.2 功能业态的共融与创新
5.2.1 延续多样的市集功能
5.2.2 转变原有经营模式
5.2.3 加强管理与引导
5.3 社会生活的改善与发展
5.3.1 打造多元复合场所
5.3.2 优化道路慢行体系
5.3.3 人性化设施
5.4 历史文化的振兴与延续
5.4.1 文化符号在街区形态中的体现
5.4.2 历史文化与产业更新相结合
5.4.3 文化活动的多元主体参与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兴贤街历史街区更新设计实践
6.1 兴贤街历史背景综述
6.1.1 兴贤街概况
6.1.2 历史沿革
6.1.3 古城格局演变
6.1.4 文化脉络特征
6.2 兴贤街市井空间现状梳理
6.2.1 居住空间
6.2.2 商业空间
6.2.3 街道及沿街空间
6.2.4 街道景观
6.3 设计目标及原则
6.3.1 设计目标
6.3.2 设计原则
6.4 兴贤街历史街区更新设计内容
6.4.1 明确文化主题
6.4.2 提升功能业态
6.4.3 提升空间体验
6.4.4 提升环境品质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8482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3848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