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产业集聚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旅游业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3 14:03

  本文关键词:产业集聚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旅游业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业 产业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系统矩估计


【摘要】:文章使用2005—2012年全国各省份的旅游业相关数据作为样本,运用系统矩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了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旅游业的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为8.4%,其中技术进步实现增长10.2%,但是技术效率退化了1.6%,表现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恶化。第二,旅游业产业集聚对各省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地区,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较高。第三,旅游业产业集聚对旅游业的技术效率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但是对旅游业的技术进步影响并不显著,产业集聚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改善旅游业技术效率实现的。第四,产业集聚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提升,但是二者在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对规模效率的促进作用小于其对纯技术效率的影响。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关键词】旅游业 产业集聚 全要素生产率 系统矩估计
【基金】:吉林省发改委基金项目“吉林省市政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研究”(吉发改投资〔2013〕1188号)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旅游业影响经济增长的效应;机制与政策研究”(14CGL023)资助~~
【分类号】:F592;F224
【正文快照】: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10%的高速增长。目前,这种以投资和出口拉动的高速 增长已经难以为继,国民经济将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如何拉动内需,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成为重要的现实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冰;保继刚;;1992-2005年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2008年04期

2 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3 王凯;易静;;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1个省区的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03期

4 张丽峰;;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的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7期

5 冯卫红;;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基于案例的总结和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3年11期

6 刘艳萍;;产业集聚、企业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长三角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分析[J];技术经济;2010年02期

7 杨勇;;中国旅游产业区域聚集程度变动趋势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0年10期

8 赵磊;;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3年11期

9 李静;李宁周;;制造业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经验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10 安烨;钟廷勇;;吉林省文化创意产业规模、结构的时空分布和趋势——基于信息熵和区位熵的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显红;;基于旅游产业集群视角的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机制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1期

2 郭峦;;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9年11期

3 李向农;;西安旅游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潜力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3期

4 王亚奇;;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7期

5 付晓雯;刘文超;;河北省保定市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6 陈刚强;;国内外旅游业集聚研究进展[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7 蒋清文;;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作用研究——以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7期

8 苏北春;;温州海洋旅游区位特征与吸引力分析[J];地理科学;2008年03期

9 陶卓民;薛献伟;管晶晶;;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效率特征[J];地理学报;2010年08期

10 冯德显;河南旅游产业化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刚;汪爽;王碧含;;京津冀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视角[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刚强;;中国地市旅游经济空间集中特征及机理分析[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苏北春;;温州海洋旅游区位特征与吸引力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丽君;高雪娇;;长白山旅游产业集聚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杨振之;魏俊杰;;度假地旅游产业集群研究——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借鉴[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杨振之;马琳;胡海霞;;大邑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管理——从旅游功能区规划的新思路谈起[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8 刘涛;;葡萄酒旅游的集群化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烟台市葡萄酒旅游发展的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区域旅游学术开发研讨会暨度假旅游论坛论文册[C];2010年

9 宋慧林;宋海岩;;中国酒店企业创新实现机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A];中国旅游评论2012[C];2012年

10 陈华;展凯;邹琪慧;;寿险保单退保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动态GMM模型的研究[A];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3[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恩旭;区域旅游产业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袁尧清;湘西地质旅游资源群旅游发展的空间效应及整合开发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陈苏;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及发展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倪强;基于随机前沿和随机森林法的沿海开发区发展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王建勋;旅游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秀琼;旅游产业集群形成与竞争力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曹辉;森林景观资源价值及经营权评估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10 王兆峰;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英文;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2 南瑞江;旅游产业集群为何难以“星火燎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何海群;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4 刘艳;旅行社蜜月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文君;旅游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王婧;邮轮母港区位选择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7 宋静;重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反思[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江;资源型旅游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付红艳;旅游产业集群构建[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沈晓静;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志宏;沈蕾;;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邓宏兵;刘芬;庄军;;中国旅游业空间集聚与集群化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3 李谷成;;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距与收敛性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4 袁红林,陈小锋;“智猪博弈”与中小企业模仿创新[J];当代财经;2002年09期

5 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3期

6 史春云,张捷,沈正平,钟静;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5期

7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8 马延吉;区域产业集聚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9 王瑛,王铮;旅游业区位分析——以云南为例[J];地理学报;2000年03期

10 苗长虹;;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为例[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江小涓;[N];人民日报;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villuck;;新经济带来生产率奇迹[J];科技创业;2002年03期

2 董敏杰;李钢;梁泳梅;;中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分解——基于要素投入与污染治理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02期

3 姚亚男;韦福祥;;顾客对服务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改进策略[J];商业时代;2013年01期

4 黄浩;;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低下成因探索[J];经济师;2013年04期

5 大来佐武郎;郭福敏;;日美生产率差距为什么扩大了[J];国际经济评论;1981年10期

6 王果青;吴元翼;杨春;;树立生产意识 开展生产率活动——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J];轻合金加工技术;1991年03期

7 刘廷元;;信息生产率的测度研究[J];情报科学;1993年05期

8 徐宏毅,欧阳明德;论生产率悖论[J];理论月刊;2003年05期

9 许冰;杜云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量——非参数计量方法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05年12期

10 王云秀;秦伟广;;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现状综述[J];时代经贸;2008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姜国君;郭蓉;朱平芳;;中国生产率溢出效应及其机制的微观实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出口与R&D[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7卷)[C];2006年

2 马甜;;中国电力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结构调整对策[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赵凤芹;申德超;刘远洋;张祖立;;挤压系统参数对秸秆挤压膨化机生产率的影响[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分册[C];2005年

4 戴平生;陈建宝;;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福建省社科界第五届学术年会——经济改革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夏沁芳;许晓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生产率提高——基于1978-2008年北京市金融服务和科技服务的定量分析[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祝侃;俞秀宝;于忠军;;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在煤炭企业的应用[A];世纪之交的煤炭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蒲郸名;;论雾化负离子健身香烟与生产率发展[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8 黄德春;林丽;刘炳胜;;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动因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久;生产率提高改变美经济周期[N];中国财经报;2002年

2 ;美第2季非农生产率提高5.7%[N];证券日报;2003年

3 本报首席记者 任荃 本报实习生 赵方宇;碳生产率 未来经济“紧箍咒”[N];文汇报;2009年

4 郎楷淳 编译;俄罗斯引爆生产率[N];经理日报;2002年

5 郑世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日益受到关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想点儿主意提高生产率[N];经济观察报;2013年

7 王心见;竞争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N];科技日报;2004年

8 ;电信公司亟待提升资产生产率[N];人民邮电;2002年

9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 章玉贵;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挖掘增长潜力[N];证券时报;2013年

10 ;全球经济受益亚洲生产率提高[N];北京商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祝接金;中国地方政府科教支出的生产率改进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2 董德刚;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贺力;我国软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2 王殿武;中国省际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空间效应[D];吉林大学;2014年

3 刘轶;对全球原铝产业2000-2006年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9年

4 张杰;中国金融发展与生产率关系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黄净;高校教师研究生产率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王磊;“文化资本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7 林伟;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内在机理探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8 满成福;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省际生产率拆分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9 滕飞;全要素生产率、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25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025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1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