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均衡城镇化模式与中国小城镇发展的体制瓶颈
本文关键词:德国均衡城镇化模式与中国小城镇发展的体制瓶颈
更多相关文章: 德国 均衡城镇化模式 成因 启示 中国 小城镇发展 体制瓶颈
【摘要】:以德国为代表的均衡型城镇化与以日韩为代表的集聚型城镇化是两种典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两者的政策取向和实施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欲扬二者之长而避二者之短,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城镇化新路。文章总结了德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剖析其均衡城镇化模式的特殊成因,探讨该模式对中国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启示。研究认为:德国均衡城镇化模式的形成,取决于它的历史渊源、法律约束、组织体制、经济基础及其一系列的体制机制创新;中国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但不可能完全照搬德国的模式;针对中国小城镇发展的现实困境,应重点实施"去等级化"和"去中心化"的两大制度改革。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基金】: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资助项目(2015(D)-002(F)-03)
【分类号】:F299.516;F299.21
【正文快照】: 由于国情条件、资源基础、历史背景、文化差异以及区位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由放任的美国模式、分散型的法国模式、均衡发展的德国模式、集聚型的日韩模式、拉美国家的过度城镇化模式[1]。中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伟波;向明;范红忠;;德国的城市化模式[J];城市问题;2012年06期
2 章寿荣;周春芳;;城乡一体化的国际经验[J];理论参考;2010年12期
3 郑春荣;夏晓文;;德国的再城市化[J];城市问题;2013年09期
4 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李红波;;发达地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及其提升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2 孙静;;对重庆市推进城镇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3 赵常兴;霍艾湘;;区域性城镇化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4 李长坡;李青雨;;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5 姚新春;钟太洋;严长清;马其芳;;基于粮食安全的江苏省耕地保有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6 钟春艳;王敬华;周连第;;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密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7 牟凤云;范氏梅;林云彦;;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定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8 杨志平;;江苏沿海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盐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9 陈桂枝;;湖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的聚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10 刘静怡;;基于城乡统筹的生态住区理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周晓;;湖北省城郊镇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洪世键;;大都市区化:西方的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程英男;金春燕;张博;翟剑辉;;长春市都市圈的空间界定与划分[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滨;周琼;郭玉娟;;北京市区域功能定位评价体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蒲英霞;马荣华;马晓冬;顾朝林;;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马林靖;周立群;;快速城市化时期农民增收效果的实证研究[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郭岚;;西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与对策研究[A];第二届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洪业应;;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结构变迁[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以诚;;矿业城市研究回眸与展望[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4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6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肖英;基于“两型”城市构建的长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8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9 傅晓珊;城市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均衡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10 刘辉;区域城市化空间格局及环境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马轶秋;基于公路网络的城市腹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谭少平;高速公路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体江;城镇体系与公路网络的分形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欣燃;我国城市化与区域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徐昌华;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关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亚平;聂锐;;从城市化质量认识省域经济发展差距[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访全国政协委员 牛文元[J];中国城市经济;2007年04期
3 袁晓玲;王霄;何维炜;陈跃;;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2期
4 于涛;张京祥;罗小龙;;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县级市城市化质量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11期
5 范红忠;周阳;;日韩巴西等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过度集中问题——兼论中国城市的均衡发展[J];城市问题;2010年08期
6 叶齐茂;;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J];城乡建设;2010年07期
7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8 韩增林;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J];地理研究;2009年06期
9 方创琳;王德利;;中国城市化发展质量的综合测度与提升路径[J];地理研究;2011年11期
10 董黎明;联邦德国城市发展趋势[J];城市规划;198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蓉;甘肃省城市化质量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的城镇化模式及其得失[J];城市规划通讯;2005年19期
2 熊吉峰;;中部六省与浙江“千强镇”城镇化模式比较[J];调研世界;2007年08期
3 郭强;郭根;;节约型城镇化模式的理论建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辩——“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J];城市规划;2008年11期
5 仇保兴;;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1期
6 汪立波;;国外城镇化模式纵观[J];农村工作通讯;2010年01期
7 郝华勇;;浅论湖北特色的城镇化模式[J];学习月刊;2011年22期
8 冯奎;;西部要走紧凑节约型城镇化模式[J];中关村;2012年08期
9 孔祥云;王小龙;;略论我国农村城镇化模式的选择[J];农村经济;2013年02期
10 于猛;宋家宁;;我国城镇化模式研究综述——基于规模选择和典型模式推广的分析讨论[J];中国土地;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家庭;;我国“低成本、集约型”城镇化模式的理论阐释[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2 罗良伟;丁向华;;基于山水城市理论的农村旅游城镇化模式探讨——以藏彝走廊为例[A];第十六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程大鸣;;新型城镇化模式“合村并城”的理论思考[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4 严江平;;甘南高原城市化模式选择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涛;湖南城镇化模式初见端倪[N];中国特产报;2012年
2 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赵灵敏;要避免拉美城镇化模式[N];华夏时报;2013年
3 CUBN 记者 刘末;加速布局 湖北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N];中国联合商报;2013年
4 记者 卢丽涛 实习记者 陈丽娜;中国需借鉴北欧城镇化模式[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5 发言人 省政协委员 杨光;创建独具特色的辽宁城镇化模式[N];友报;2013年
6 西北大学 郝锐;基于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绿色城镇化模式[N];光明日报;2013年
7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 执笔 胡少维;建立以民生改善为目的的城镇化模式[N];中国证券报;2013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 魏后凯;东亚国家城镇化模式及其得失[N];人民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张龙;延庆:追求绿色城镇化模式[N];中国企业报;2013年
10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区域规划与评估专题研究组 组长 祝宝良 副组长 高辉清 成员 高辉清 胡少维 徐策 郝彦菲 邹士年 朱敏 执笔人 胡少维;城镇化模式国际比较与中国探索[N];上海证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雅红;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卢红;异地与就地两种城镇化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谭云俊;甘肃城镇化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于晓晴;长江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4 张鑫洋;北京特色城镇化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5 林莉;重庆市城乡统筹背景下城镇化模式创新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王利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赵西君;基于集群创导的西部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29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22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