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2 05:19
本文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时空特征 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 长江中游城市群
【摘要】: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我国内需的最大潜力,也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统筹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经之路。城市群作为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以及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跨鄂湘皖赣四省,其新型城镇化的又快又好发展将带动中部地区快速崛起。因此,客观评价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据此制定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策略,对城市群以及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镇化发展现状,指出了城市群在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根据新型城镇化内涵从人口、空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与城乡统筹6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了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别从整体、城市群与地级市3个层面对其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对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6个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与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为密切的指标因素;最后从整体与分类型提出了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通过对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其时空特征的研究,发现2003—2012年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总体提高,其中武汉城市圈发展水平最高,环鄱阳湖经济圈发展水平最低,各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均衡,由注重空间、社会发展转向经济发展;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状态,省会城市与滨江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凸起点”,省际边缘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凹陷区”;同一年份下城市群的不同子系统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性程度不同,同一子系统发展水平在不同年份空间差异性也有明显的变化;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较小,城乡统筹发展程度较差,深受传统城镇化影响;针对以上研究分别从6个方面及4个类型提出城市群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策略,以期促进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叶超;;城市规划中的乌托邦思想探源[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8期
2 刘静玉;刘玉振;邵宁宁;郭海霞;;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5期
3 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02期
4 叶超;柴彦威;张小林;;“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J];经济地理;2011年03期
5 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理论探索;2010年04期
6 倪鹏飞;;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具体路径与推进对策[J];江海学刊;2013年01期
7 吴友仁;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J];人口与经济;1980年01期
8 段进军;殷悦;;多维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内涵解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9 胡伟艳;张安录;;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以湖北省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年06期
,本文编号:1243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243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