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本文关键词:特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摘要】: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在绝对量和相对量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总量来看,城镇人口从2000年4.59亿增加到2013年底的7.31亿,增长了2.72亿;从比率看,我国城镇化率2000年为36.22%,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到2013年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53.73%。但随着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城镇建设盲目复制,求大求新,不能因地制宜,导致城镇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竞争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我国城镇的发展,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拒绝复制、立足特色、传承文化、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鉴于特色城镇化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笔者将特色城镇化作为研究对象。到底何为特色城镇化、如何衡量特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从哪个角度切入构建特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如何将所建立的指标体系运用到实际中,本论文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城市化和城镇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前人的理论研究成果,对特色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依据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和评价准则,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将特色城镇化拆分为“传统因子”和“特色因子”,构建了一套特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传统模块和特色模块两个系统组成,传统模块中所选取的指标主要是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而特色模块则是在对特色城镇化的内涵及特点、指标的可量化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综合考虑后选取的。具体而言,“传统因子”包括经济因子、社会因子、环境因子,而“特色因子”则涵盖文化、资源、产业三方面内容。实证分析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将本文所构建的特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到现实中,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本文以吉林省特色城镇化为研究重点,对其进行了纵向和横向分析。其中纵向分析是基于吉林省城镇化宏观方面的历年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而横向分析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是吉林省省内各地级市之间的比较,第二是吉林省与其他省份之间的省际比较。具体而言,本文分别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方法对吉林省九个地级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和东北三省的特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以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秀亭;;狠抓落实 加快特色城镇化进程[J];先锋队;2007年18期
2 姚晓莉;;构建河南特色城镇化动力系统[J];商场现代化;2009年12期
3 姚晓莉;;河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02期
4 李中元;;走新型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J];前进;2010年08期
5 李红霞;;推进特色城镇化 打造涪陵印象[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年12期
6 宋永霖;陈永;李玉芳;倪孝春;;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 努力把庆城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J];发展;2013年01期
7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统筹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意见的通知[J];吉林政报;2010年23期
8 本刊评论员;;全力推进吉林特色城镇化建设[J];新长征(党建版);2013年05期
9 李明富;临沧:求索特色城镇化之路[J];创造;2004年04期
10 白金;;晋中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与思考[J];前进;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成;;以“五坚持”为抓手 推进贵州特色城镇化[A];贵州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解更生;;加强特色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探讨[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郭凯峰;杨渝;吴先勇;胡海鹏;;云南省新型特色城镇化建设探讨[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4 关建勋;;走有序稳定培训转移之路[A];2009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凯;徐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山地丘陵地区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以江西省为例[A];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N];中国企业报;2008年
2 记者 赵文肖;推进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化建设[N];太行日报;2010年
3 记者李彪;大力发展规模化经济 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N];山西政协报;2010年
4 记者 杜艾戎;加快特色城镇化建设在全省发挥示范作用[N];太行日报;2010年
5 记者 李志军 李全宏;高平特色城镇化升档提速[N];山西日报;2008年
6 本报评论员;特色城镇化 再上新台阶[N];黑龙江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黄佳伦;开展特色城镇化试点[N];云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于宁;特色城镇化[N];吉林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张华敏;特色城镇化 绘出城乡统筹新画卷[N];太行日报;2012年
10 本报评论员;高水平推进特色城镇化[N];云南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罗应光;云南特色城镇化发展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马远;新疆特色城镇化路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3 张杰;新疆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彦红;特色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D];吉林财经大学;2015年
2 刘云静;黄山地域特色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空间模式研究[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0年
3 郭军辉;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4 付聘聘;新疆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5 刘闯;牡丹江地区特色城镇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张丹;西部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62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262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