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全要素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关键词:新疆全要素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出处:《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全要素能源效率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核密度估计 DEA
【摘要】:基于非参数DEA模型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2005—2011年新疆地区15个地州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评价,继而运用Gini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Theil指标对各地州能源效率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应用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其能源差异的动态演进过程;利用面板数据估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影响力等要素对新疆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2005—2011年期间,新疆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是主要原因,但能源效率差异显著,由"单峰"向"双峰"演变;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和政府影响力的调整促进了新疆地区能源效率的不断提升,但是由于新疆处于依靠能源提高经济增长的阶段,所以其经济增长对能源效率是有负向作用的。因此,通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加强对外开放力度以及加大政府节能减排措施的监管,能够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作者单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石河子大学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新疆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影响因素及激励机制研究”(10YJA790174),“新一轮对口援疆政策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13YJC79019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一轮对口援疆政策效率测度及其提升路径研究”(71363046)
【分类号】:F224;F426.2
【正文快照】: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近年来,新疆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同时新疆能源消耗也呈现上升趋势,新疆地区能源消费量从2005年的5 506.49万t增长到2011年的9 705.55万t,年均增长率达到12.71%。新疆地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2005年的2.11tce/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47tce/万元,可以看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兰冰;;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与解构——基于“管理—环境”双重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6期
2 汪克亮;杨宝臣;杨力;;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及其收敛性[J];管理学报;2012年07期
3 王喜平;刘朋辉;姜晔;;基于DEA模型的河北省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实证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2年05期
4 周超;;中国绿色能源效率的省域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年06期
5 唐玲;杨正林;;能源效率与工业经济转型——基于中国1998~2007年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6 王秋彬;;工业行业能源效率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基于2000~2006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7 张庆芝;何枫;赵晓;;基于超效率DEA的我国钢铁产业能源效率研究[J];软科学;2012年02期
8 李国璋;霍宗杰;;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收敛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1期
9 李春发;谭洪玲;王澜颖;孙婷婷;;天津市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10 臧传琴;刘岩;;山东省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艳丽;李强;;对外开放度与中国工业能源要素利用效率——基于工业行业面板数据[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徐盈之;管建伟;;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趋同性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J];财经研究;2011年01期
3 孔群喜;彭骥鸣;孙苏阳;;FDI与东道国企业的能源效率——以江苏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4 刘建国;李国平;张军涛;;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10期
5 原毅军;郭丽丽;孙佳;;结构、技术、管理与能源利用效率——基于2000—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7期
6 汪克亮;杨宝臣;杨力;;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测度及其收敛性[J];管理学报;2012年07期
7 李政;;中国能源效率的省际差异——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年19期
8 谭峥嵘;;中国省级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影响因素[J];环保科技;2012年02期
9 王喜平;刘朋辉;姜晔;;基于DEA模型的河北省能源效率地区差异实证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2年05期
10 ;Energy Efficiency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Potential of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维国;潘祺志;;价格扭曲、要素替代、相对效率与工业节能路径选择——基于我国制造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杨朔;李世平;;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耕地利用效率研究——以陕西省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五七;聂鸣;;节能减排导向的工业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经验证据[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4 庞淑娟;邵燕敏;汪寿阳;;基于Bootstrap-DEA方法的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齐亚伟;陶长琪;;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分析——基于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6 杨桂元;陈磊;;证券投资基金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C];2010年
7 殷子涵;雷明;虞晓雯;;中国钢铁行业能源环境效率分析——基于工业企业微观数据[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祺志;我国工业能耗强度变动与节能路径选择[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李文超;高技术产业生态转型的动力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高大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5 周明磊;我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杨朔;陕西省耕地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群伟;全要素视角下的能源利用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测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张宏永;烟农种植规模效率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9 张浩然;中国城市经济的空间集聚和外溢: 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郝华;吉林省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键辉;粮食生产的能源消耗及其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缪仁余;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宋文飞;我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5 邓军;适度工业化、技术进步与应对能源挑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郑李子;广东省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韩聪;基于天津市的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李卫坤;基于前沿分析方法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张维维;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赵艳轲;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正革;;全要素生产率与区域工业的和谐快速发展——基于1995~2004年28个省市大中型工业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分析[J];财经研究;2007年12期
2 杜春丽;成金华;;我国钢铁产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2003—2006[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5期
3 师博;张良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2期
4 严菲;柏慧;谭忠富;;基于DEA方法的内蒙古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0年01期
5 王维兴;;2008年中国钢铁工业能耗分析[J];钢铁;2009年09期
6 吴巧生,成金华,王华;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消费变动——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7 史丹;;中国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10期
8 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9 王群伟;周德群;张柳婷;;基于DEA方法的全要素电力消费效率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3期
10 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基于中国工业部门的实证检验[J];管理世界;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张春霞;胡长庆;上官方钦;刘颖昊;殷瑞钰;张寿荣;;钢铁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措施[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林;;节能的有效途径:提高能源效率[J];环境经济;2006年06期
2 刘则渊;徐国泉;;关于中国能源效率革命的构想[J];煤炭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3 ;能源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J];上海节能;2007年03期
4 孙鸿年;;企业能量平衡——通向强化能源效率的必由之路[J];宁波节能;2007年01期
5 张珍花;王鹏;;中国一次能源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08年22期
6 郑畅;;长江流域七省二市能源效率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年24期
7 师博;张良悦;;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2期
8 魏楚;沈满洪;;能源效率研究发展及趋势:一个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邵枫伟;;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及对策建议[J];管理观察;2009年11期
10 江皓;;基于面板模型的跨国能源效率分析[J];中国能源;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物理能源效率[A];2005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C];2005年
2 叶甜;张宏武;;中国各省区能源效率比较及变化因素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荣斌;乔敏;;能源效率对节能降耗影响的研究[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3年
4 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基于DEA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王治平;;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评价与分类[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王新春;;中国浮法玻璃行业能源效率初步调查报告[A];2007中国浮法玻璃及玻璃新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吴舒;;能源效率标准的市场准入发展趋势分析[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8 庞淑娟;邵燕敏;汪寿阳;;基于Bootstrap-DEA方法的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赵娅;;中国能源效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坤民;;低碳经济与提高能效[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1)[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郑焕斌;南非将出台能源效率战略[N];科技日报;2004年
2 王英斌;英国公布能源效率战略[N];中国能源报;2012年
3 记者陈特安;加颁发能源效率奖[N];人民日报;2003年
4 记者 黄勇;“亚洲工业能源效率指南”发布[N];中国环境报;2006年
5 楚新 编译;德国企业每年提高能源效率3%[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刘凌林;提高能源效率需三管齐下[N];中国企业报;2006年
7 罗佐县;提升能源效率的政策性思考[N];中国石化报;2006年
8 崔茉邋周晓倩;提高能源效率 发展清洁能源[N];中国石油报;2008年
9 罗伯特·艾尔斯 本杰明·瓦尔;提升能源效率就是为经济引擎加油[N];中国商报;2009年
10 孟华;发达国家将提高能源效率纳入战略决策值得借鉴[N];中国信息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金荣;软投入制约下的中国能源效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2 魏楚;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徐国泉;中国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杨正林;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高大伟;国际贸易技术溢出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董锋;中国能源效率及能耗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7 汪克亮;基于非参数前沿方法的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朱文超;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效率及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李激扬;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能源效率的测算与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2年
10 徐士元;基于技术进步与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晓彬;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王珊珊;我国能源效率指标及提升对策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3 韩聪;基于天津市的能源效率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王敏;低碳经济下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李芳;江苏省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6 张维维;中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乔妮;工业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趋同与趋异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周睿;江西省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9 汪德兴;浙江省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10 马葱;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1330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30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