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就业压力下推进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的行业选择研究
本文关键词:非农就业压力下推进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的行业选择研究 出处:《预测》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农民工 非农就业 城镇就业
【摘要】:本文利用行业就业吸纳总量与吸纳效率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找出了对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7个重点行业。其后,利用上述行业在2003~2011年9年间增加值及农民工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后认为:5个行业中农民工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同时,7个重点行业的单位增加值就业指标均逐年持续下降,意味着资本替代与技术进步对农民工就业的"挤出"效应越来越明显。因而,从提高行业增加值来提升农民工城镇就业的角度而言,需要重新审视产业升级的速度和方式,不能盲目地仅发展第三产业,而是要大力扶持上述5个行业并维持和巩固其余2个行业的发展规模。
【作者单位】: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行政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2YJC790282)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4JGB045)
【分类号】:F323.6;F249.2
【正文快照】: 1引言1978年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1,2]。农民工日益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农民工占到城市劳动力总量的1/3[3]。但在当前,劳动力成本问题已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承受之重,这种现象是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家;;大学生就业市场分析[J];人才开发;2006年01期
2 徐兵;章小明;周田;;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22期
3 吕运涛;;阅读3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从统筹就业破题[J];新湘评论;2010年07期
4 李伯平;;转方式调结构对我省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年11期
5 丁锋;;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再思考[J];人民论坛;2011年20期
6 王昊;;北京就业弹性系数的分析与启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丁大建;;论就业质量与就业的职业化[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孙海英;;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张小建;;全面贯彻落实 全国再就业会议精神努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J];中国就业;2003年03期
10 陈庆修;;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发展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慧;;影响大学生就业参与的深层因素分析[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2 万建农;;坚持科学发展观 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沈杰;;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前景[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4 王昊;;北京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整——以就业弹性系数为分析工具[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5 鄢泽照;;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动态关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六次统计科学研讨会获奖论文集[C];2011年
6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青年就业[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7 王昊;;北京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和政策调整——以就业弹性系数为分析工具[A];2011北京两届联席会议高峰论坛文集[C];2011年
8 鲁锐;王爱丽;田宝强;田雨;张友全;;扩大我省就业的对策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杨运杰;张永军;;我国利率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诗达;陆海深;贺佩华;;浙江省社会就业现状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多管齐下 提高就业[N];经济参考报;2002年
2 记者白天亮;今年力争新增就业岗位八百万个[N];人民日报;2003年
3 李薇薇 万玉凤;诚挚服务为大学生就业排忧解难[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李小彤;就业弹性系数说明了什么[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5 新华社记者 赵承 刘铮;经济高增长为何未带来高就业[N];人民日报;2006年
6 ;就业压力不容忽视 社保体系还需加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孙小林;新职业新机会巨献 640万个新增就业解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欣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N];中国矿业报;2003年
9 赵兴武;为扩大就业找准方向[N];中国企业报;2002年
10 陆志坚;“新增就业岗位900万”值得期待[N];中国信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锦;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与促进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王丹;过度就业形成机制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熊思敏;中国高增长低就业的全国与分区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姜世健;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胡娇;教育与就业[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志伟;中国就业函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戴勇;基于就业公平的转型期高校贫困学生就业扶助政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袁朝辉;中国直辖市就业结构演进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9 奉莹;中国就业结构演变及就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赖作莲;城乡就业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碧峰;关于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李文纯;市场失灵下政府干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崔晓光;被征地农民就业适应性培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那佳;大学生就业中公共部门作为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5 马青青;大学生就业中的地方政府责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6 郭琳;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胡颖;促进城镇青年就业的政府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盛晓明;我国就业公平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志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钱云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32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32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