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非零售内部评级建模
发布时间:2017-12-26 12:34
本文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非零售内部评级建模 出处:《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银行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中介机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银行基于信用经营业务的特点,导致其自身与生俱来的高风险特质。如何对银行进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防控一直是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问题。外部监管是防范银行风险的一个有效措施,然而仅仅依靠外部监管会造成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问题。有鉴于此,监管的思路从外部转变为内外结合的方式,鼓励银行从内部建设风险防范手段和技术。并在资本充足率要求上给予一定的激励。这是巴塞尔资本协议系列文件的相关监管思路。信用风险是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利用内部评级法对信用风险进行计量和有效防范也是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科学的内评法对信用风险进行计量。我国监管层紧随世界步伐,以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参照,制定了符合我国实际的更加严格的监管文件,即《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并且分梯度拟定了各银行监管达标时间表。本文主要从某新资本协议试点行C非零售内部评模型构建为切入点,从监管的视角出发,对农村商业银行如何基于自身数据,系统以及组织架构的特点通过标准化的方法建立非零售内部评级模型进行了讨论。 首先围绕商业银行非零售内部评级模型建立的相关内容做了文献综述,从时间维度对内部评级模型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主要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专家判断阶段,打分卡阶段,统计模型以及非参数模型阶段。分别对各个阶段所处的历史背景,各个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其实用性进行了分析。接着对现阶段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所使用的模型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对比角度主要包括模型建模理论以及模型类型两方面。随后针对农村商业银行非零售内评建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以及在世界上其他农村商业机构如何应用相关技术进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工作。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并没有完美的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总需要在正确性和实用性上进行平衡处理。现今的研究工作多数是从理论层面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研究,且研究对象针对中大型银行,所使用的数据多从公开市场获得。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并不能达到如同大银行一般的建模要求,可借鉴性不强。农村商业银行非零售内部评级模型与大银行有着显著的差异,包括数据基础,管理架构,业务系统等多方面。 第三章主要对农村商业银行非零售内评模型建立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主要关于打分卡开发的具体方法和流程。指标的选取主要通过借鉴业内实践,确定指标因素长名单,再组织专家进行打分。根据行内数据,对指标进行有效性和相关性分析。最终得到指标因素短名单。因素选取之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权重。AHP层次分析法主要有三大步骤,首先需要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这些层次大体可以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底层。然后对定量和定性中的因素构建两两比较矩阵。最后一步是进行权重的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单位化的特征向量即为本层次因素相对于上层次某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值。最后是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定量指标进行分段。聚类分析本质上是将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以确定个体在群体意见中所占权重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定义样本之间的距离,将相近的样本归为一类,直至所有类之间的距离满足某种条件。聚类分析方法对于定量指标进行分段(默认都是5段),对于已经知道聚类个数的聚类分析,我们使用快速聚类法,该方法适用于样本量大,已知分类个数,而且处理速度快。一共包括两步,首先是利用快速聚类法进行聚点选择,第二步是快速聚类法的计算。计算过程结束。银行业务部门、风险部门、审批部门等授信相关部门对评分模型初稿进行最终讨论,根据银行实际业务需要对模型进行微调,确定评分模型终稿。通过对农村信用社授信对象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有效地避免了现有农村信用社信用评级体系中各指标的人为选择与人为打分,减少了指标赋值的主观性及指标选用标准性等方面对评估结果构成的偏差。模型构建之后,最后需要对模型的科学有效性进行检验,验证方法是通过把模型得分与专家打分进行对比分析。包括结果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结果是否符合风险分布要求的分析。 第四章根据前述理论对C银行非零售内部评级模型构建的实证分析。系统全面的梳理了模型开发的整个过程,包括模型选取的理论依据,敞口划分的规则,违约具体定义,数据收集和清洗的具体方案和规则。以及指标选取,权重划分,定量指标分段的具体过程。给出了工业企业最后的打分卡。最后每张打分卡分别选取100个样本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工业评分模型通过了所有四种验证,而担保公司、建筑业、一般公司和商贸服务业模型亦通过了三种验证,故建议使用(但需注意的是担保公司模型的测试数据量较少,在决定是否实际运用该模型时应将该情况考虑在内);小微企业和房地产模型仅通过了两项检验,故建议可审慎使用;对于未通过验证的事业单位评分模型,不建议使用。 文章最后一章对整个模型开发过程进行了总结并且给出了农村商业银行非零售内部评级建模的建议。首先需要从数据和系统着手,构建内评法建模的基础。其次需要进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自行研发相关的建模技术。在全行建设风险管理文化。根据调查,银行进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也是内评法建设中的一大难点。最后是从组织架构和政策制度上,这也是内评法监管达标的重点考察内容,把内部评级组织架构有机的融入整体风险管理架构,要注重机构和岗位设置的可行性,一定要避免岗位职责不明确或者相关职责没有设立相关岗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3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北溟;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评级模型的构建及实证检验[J];金融论坛;2004年04期
2 尚金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构建的模型风险研究[J];金融论坛;2005年11期
3 马九杰,郭宇辉,朱勇;县域中小企业贷款违约行为与信用风险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5期
4 侯昊鹏;;国内外企业信用评级指标体系研究的新关注[J];经济学家;2012年05期
5 陈朝萌;;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的研究[J];华北金融;2009年02期
6 刘睿;巴曙松;;我国中小银行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问题与建议[J];金融与经济;2011年01期
7 蒋华;卫功琦;;我国农村信用社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研究[J];科技导报;2007年08期
8 王骏;王士同;邓赵红;;聚类分析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控制与决策;2012年03期
9 程琼;蔡正高;;中小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研究——以非零售类信用风险暴露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周梅;;关系型借贷对信贷违约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2012年11期
,本文编号:1337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37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