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碳排放的数量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改进STIRPAT模型的计量检验
本文关键词:江苏碳排放的数量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改进STIRPAT模型的计量检验 出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 STIRPAT模型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摘要】:文章从时间和行业两大维度测算了江苏碳排放的数量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在此基础上借助理论分析框架,运用改进的STIRPAT模型,基于江苏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各变量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实证结果显示:碳排放量与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及人口变动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技术进步对江苏碳排放的抑制作用不显著,而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动在这方面的作用较显著。江苏应以技术进步为主要抓手,营造较好的产业平台与制度环境,以全方位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了减少碳排放,江苏应该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应该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该借鉴先进经验,推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
[Abstract]: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number of features and evolution of Jiangsu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time and industry,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using the improved STIRPAT model,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ables of the time series data of Jiangsu based on 1990-2013 yea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conomic growth and population change. The effect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carbon emissions in Jiangsu is not significant, while economic growth and population change play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this aspect. Jiangsu should take technical progress as the main grip, create a better industrial platform and system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 all directions. In order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Jiangsu should increase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e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hange energy structure and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and learn from advanced experience to promote business mode innovation.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2YJA630087)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SJB625)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15SYC-062) 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2014ANT003)
【分类号】:F124.5;F224
【正文快照】: 一、问题聚焦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逐渐显现,世界各国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我国在创造GDP年均增长10%奇迹的同时,碳排量也迅速增长。根据中国煤炭资源网的统计,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已由1980年的14.48亿吨增加至2012年的79.54亿吨,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田银华;易利慧;邝嫦娥;;基于SSM模型的湖南省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年06期
2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3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4 刘伟;李虹;;中国煤炭补贴改革与二氧化碳减排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4年08期
5 申萌;李凯杰;曲如晓;;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理论和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2年07期
6 刘建翠;;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7 张海良;;低碳经济模式、机制及其当代构建[J];求索;2013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志娟;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与减排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2 赵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3 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4 胡剑锋;马诗慧;;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及实施方案——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财经研究;2012年03期
5 高红贵;;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运行中的财税驱动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6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7 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品牌经济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和消费者微观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2期
8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促进中国低碳零售发展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J];财贸研究;2011年01期
9 孙耀华;仲伟周;庆东瑞;;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3期
10 卢现祥;张翼;;政府职能转变与企业二氧化碳减排动力[J];当代财经;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红贵;;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我国发展低碳零售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慧毅;;资源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6 周葵;戴小文;;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7 王平;刘致秀;朱帮助;;能源结构优化对广东省碳强度目标实现的贡献评估[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8 张祖群;;全球气候变化:判定,应对与文化生产力释放[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9 李付海;马敬昆;张家山;王瑾瑜;潘星宇;;中国能源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10 陈诗一;;中国工业分行业统计数据估算:1980-2008[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4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6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李涛;节能减排管制下中国低碳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8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杜鸥;我国碳排放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5 孙耀华;大关中地区碳排放“隧道”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武;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黄飞鸿;基于欧盟碳排放贸易体系的碳金融衍生品定价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8 张童;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汤日鹏;吉林省县域经济低碳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菲菲;低碳经济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许广月;;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3 王文举;范允奇;;碳税对区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4 牛晓耕;王海兰;;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年08期
5 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6 张明喜;;我国开征碳税的CGE模拟与碳税法条文设计[J];财贸经济;2010年03期
7 李虹;谢明华;杜小敏;;中国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有效性研究——基于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3期
8 欧阳强;李奇;;湖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与预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徐文东;华国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立法体系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王绍强,周成虎,夏洁;USGCRP碳循环研究的最新动向[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长胜;基于动态博弈的税收减排机制研究与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施美霞;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婷婷;;碳排放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1年19期
2 方施;肖木子;;碳排放权的分类及其会计确认[J];绿色财会;2012年05期
3 李朝红;徐玉龙;;我国碳排放权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研究综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年06期
4 余建清;吕拉昌;;广东省化石燃料碳排放的地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2年07期
5 李波;张俊飚;;基于投入视角的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研究[J];经济经纬;2012年04期
6 吴开亚;王文秀;张浩;王桂新;;上海市居民消费的间接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01期
7 刘月仙;;全球农业碳排放趋势及中国的应对措施[J];世界农业;2013年01期
8 潘雄锋;杨越;;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对外贸易与碳排放互动关系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3年01期
9 杨新吉勒图;刘多多;;内蒙古碳排放核算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郭郡郡;刘成玉;刘玉萍;;城镇化、大城市化与碳排放——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13389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38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