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视域下的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6 22:02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视域下的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研究 出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思 劳资关系理论 私营企业劳资关系 资本占有劳动 资本强制劳动 专业性联合工会 维权成本 社会责任


【摘要】: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对于研究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我国的私营企业中,生产资料归私营企业主所有,我国的私营企业还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活动。因此,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实质上是资本对劳动的占有和资本对劳动的强制。由于我国的私营企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生的,因此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又呈现出一些新特征。私营企业中资本占有劳动具有双重属性,私营企业中资本对劳动强制不会发展为社会的强制,私营企业主与工人之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为我们研究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和谐性与对立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Abstract]:The labor and capital relations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of our country. Marx's theory of labor relations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and capital in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 In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of our country, the production information is owned by the owners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are also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labor. Therefore, the labor relation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our country are essentially the possession of capital to labor and the compulsion of capital to labor. Since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are produced at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 labor relations of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presented some new features.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capital share of labor has double attributes, capital in private enterprises of labor force will not develop into social force, between the master and workers in private enterprise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with China characteristics,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to study the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in the private sector and opposition.
【作者单位】: 吉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企业理论视域下的吉林省民营企业成长问题研究”(2013B222) 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吉林省私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研究”(2013.160)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F276.5;F249.24;F091.91
【正文快照】: 一、引言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发展水平,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私营企业数量达到1 085.72万户,比上年增加118.04万户,增长12.20%;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绮惠;;政府在调节民营企业劳资关系中的定位[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11期

2 陈万志;;重视劳资关系支付“和谐成本”[J];群言;2005年05期

3 姜作培;陈峰燕;;论构建和谐的私营企业劳资关系[J];中州学刊;2006年01期

4 周道华;;政府与劳资关系的和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课题组;吴德辉;谢丽威;;对四川省劳资关系的现状、走势及对策的调查和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6 王成云;阎红梅;;澳大利亚劳资关系改革的特点及影响[J];改革与战略;2006年04期

7 ;依法协调劳资关系 努力构建和谐宝安[J];红旗文稿;2006年06期

8 阎启义;;构建和谐的民营企业劳资关系[J];红旗文稿;2006年10期

9 胡涤非;;三方博弈下劳资关系发展的制度选择[J];社会科学家;2006年03期

10 郭爱萍;;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劳资关系思考[J];求实;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国兵;;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背景下的劳资关系[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诗达;;非公经济劳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3 王玉柱;;构建和谐劳动(劳资)关系的机制研究[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爱萍;;劳资关系与政府协调作用的若干思考[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少晖;;新合作主义:中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整合的目标模式[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韩金华;;改革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发展轨迹总结与展望——从较低层次和谐到纠纷和冲突激化再到更高层次和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家祯;;关于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思考[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8 李萍;罗宁;;国内外劳资关系研究:理论脉络与最新进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2010年

9 韩金华;;正确认识劳资关系,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基于《资本论》视角的非公有制经济劳资关系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铁民;黎元生;;中国构建新型劳资关系的实践[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潘强;劳资关系协调 政府作用不可替代[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安徽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处理好劳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光明日报;2006年

3 王龙玉;我市举行首届“好老板、好员工”颁奖仪式[N];金华日报;2006年

4 符启林 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用法律手段来调整劳资关系[N];民营经济报;2006年

5 罗斌;劳资关系和谐需要法律支撑[N];南方日报;2007年

6 任一龙;和谐的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落国和;对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思考[N];朔州日报;2007年

8 刘克梅;劳资关系是一种“镜面效应”[N];工人日报;2007年

9 丁晓钦 整理;当代世界劳资关系的动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秋风;政府在劳资关系中扮演的角色[N];中国经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罗宁;中国转型期劳资关系冲突与合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邓白桦;纳粹德国“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志栋;毛泽东劳资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4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红涛;劳资关系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孟钟捷;德国劳资关系演进中的里程碑: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的发生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光;冲突到稳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社会转型期新型劳资关系建构[D];山东大学;2008年

2 廖继兴;当代中国劳资关系的伦理透视[D];华侨大学;2009年

3 郭志栋;建国初期我党处理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政策及启示[D];山西大学;2010年

4 程芳琳;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内部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梁斌;二战以来英国劳资关系的变迁及启示[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6 战成秀;新时期我国劳资关系调节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熊薇;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劳资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8 郑学敏;国企改制前后劳资关系变化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刘书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劳资关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杨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型劳资关系的构建[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39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39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e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