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新型城镇化的政治过程:制度变迁的多重逻辑与中国实践

发布时间:2018-01-02 18:01

  本文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的政治过程:制度变迁的多重逻辑与中国实践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型城镇化 政治过程 制度变迁 中国实践


【摘要】:强调国家政治过程中新型城镇化的多重制度变迁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旨在解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现象,使其能够运用于中国政治改革或政治过程的经验性描述和理论探讨。在中国,基于政治过程框架下的新型城镇化常常涉及多重制度变迁逻辑和变迁过程,包括国家对资源的控制逻辑、市场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逻辑,体现了多重制度变迁逻辑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中国城镇化过程作为国家政治过程的重要内容,以制度变迁中的多重逻辑、过程、机制及其相互作用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提出建立指导中国新型城镇化制度改革经验性分析的中层理论的构想,探讨各种制度逻辑的实践过程和实践形式,思考国家治理框架下的新型城镇化中的国家、市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模式,国家、地方政府如何与社会发生联系,利益如何表达和最大化等,以及制度实践的形式、过程及其策略空间等,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It emphasizes the logic and interaction of multiple institutional changes of new urban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politics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s that are taking place in Chinese society. It can be applied to the empirical description and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reform or political process. In China, the new urbanization based on the framework of political process often involves the logic and process of multiple institutional changes. It includes the logic of national control over resources, the logic of market and the action of stakeholders, which reflect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ogic of multiple institutional changes.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political process. Taking the multiple logic, process, mechanism and their interaction i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the middle level theory to guide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system reform in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e process and practice form of various institutional logic, and thinks about the mod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market and society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under the framework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how the 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s relate to the societ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ress and maximize interests, as well as the form, process and strategy space of institutional practice.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社会学系;
【基金】:201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4JZD01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299.21;D630
【正文快照】: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重大举措,是适应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发展和改革的要求,科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深化经济和社会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路径,也是与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益龙;1949年后的中国户籍制度:结构与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曹现强;张福磊;;空间正义:形成、内涵及意义[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4期

3 田毅鹏;韩丹;;城市化与“村落终结”[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4 文军;;“被市民化”及其问题——对城郊农民市民化的再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李意;;边缘治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村社区治理——以浙江省T村社区为个案[J];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6 郁建兴;冯涛;;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治理转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7 王兴周;张文宏;;城市性:农民工市民化的新方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12期

8 张鸿雁;;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J];社会学研究;2013年03期

9 王春光;;城市化中的“撤并村庄”与行政社会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13年03期

10 陈映芳;;“违规”的空间[J];社会学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金;张二勋;刘加珍;潘瑞政;周长辉;寇文娟;;聊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2 喻玲;;经济法视野中的国家调节经济之维[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3 马特;;人格权与宪法基本权关系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赵曙明;;泛长三角人才培养、开发和流动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伍旭中;;哈耶克文化进化观的哲学困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张太保;;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的正当性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罗小锋;;制度变迁与家庭策略:流动家庭的形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刘洪玲;;困境与出路:新时期农民工政治参与探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蒋兆雷,叶兵;论增加农民收入——对补偿性措施和发展性措施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4期

10 李德;艾鹤;;我国城市农民工流动的制度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春良;;城市化与刑事犯罪: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万江;;土地制度困境与工业用地价格管制失败[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杨云珍;;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及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分析[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4 张曙光;;制度分析的误区及其校正——评《制度经济学三人谈》[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冯兴元;;中国的“奇迹”:成因、问题与展望[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一辑)[C];2008年

6 林燕;张忠根;;孤身外出还是举家迁移?——制度对劳动力家庭迁移决策的影响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郝建臻;;干部作风建设的法理学解读[A];北京教育纪检监察工作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富田;;西部小城镇人口聚集功能探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黎元奎;;中国证券监管:价值模式及其转换——一个经济伦理学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霍生平;;农民工、准市民、市民——基于拉尼斯-费模型的农村进城务工者身份进化分析[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吴兴杰;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与犯罪率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务伟;中国城乡劳动力市场非均衡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1370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370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c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